再次议和的程鑫灰溜溜回到军营中,向岳仲卿禀报了议和经过。岳仲卿也知道自己理亏,这议和之事多半要凉,但皇帝的旨令朝三暮四,自己又有什么办法。两天之后,议和之事没有半点消息。
但这一天,探子向岳仲卿禀报,说野利旺荣、野利遇乞率领五万多大军,正向殿前司左军都尉陶文谦驻守的七宝城而来,预计一天半的时间将兵临城下。
听到这个消息,岳仲卿不禁跳了起来,把剿匪之事、议和之事通通抛之脑后,因为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岳仲卿心里明白,围城的成本比守城高得多,大凉这么久没派援军决战,就是想消耗自己,让自己兵疲将乏。
如今突然大凉援军突然进攻七宝城,想打通祁连城的粮道。那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祁连城中确实没粮了。罗嫣蕾率兵突围之日即将到来。
若能守住七宝城,挡住援军,罗嫣蕾就不得不出城与自己决战。若在野外歼灭罗嫣蕾主力,那祁连城自然唾手可得。
正当岳仲卿兴奋不已之时,朝廷的第四道金牌圣旨又来了。这次除了传令官,朝廷还派了一名太监杨朝一同前来。
到了军营和岳仲卿见面之后,领头的太监杨朝便宣读圣旨,要求不论大凉是否同意议和,巴蜀军都必须立刻拔营,赶赴秦州剿匪。
岳仲卿一听,心里凉透了,失望至极,但还是努力作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说道:“臣领旨!杨中官远道而来,一路奔波劳苦,请先到别处休息片刻。”
等亲兵把杨朝等人领出帅帐,岳仲卿在向阳耳边叮嘱了几句,向阳心领神会,走出帅帐,去陪同杨朝。岳仲卿独自一人在帅帐里走来走去,苦苦思索,终于下了决心。
向阳领着杨朝等人在军营中转了一会,便领到一个帐中休息。等到左右无人,向阳拿出一把金叶子,塞在杨朝手里。
杨朝大喜过望,一扫刚才的死鱼脸,笑嘻嘻地说道:“哎呀,这,怎么敢当?太客气了。”手中却已经把金叶子接了过来,趁向阳不注意,偷偷拿出一片金叶子放在嘴里咬了一口,有种软软的感觉。
这下子,杨朝的态度马上就来了一个270度的大转变,左口一个向将军,右口一个向帅哥,不再是“小向、小向”地喊了。
一会,酒菜端了上来。杨朝等人在向阳的一波又一波马屁熏陶下,开始飘飘然了,开怀大口喝酒。向阳以军中禁酒为由,以茶代酒,频频敬杨朝三人。
等酒足饭饱后,杨朝站起来想去解个手,开始觉得头有点晕,视线越来越模糊,刚想开口说点什么,一股浓浓的困意来袭,身一软头一歪,便倒在地上睡着了。
看到杨朝三人先后倒下,向阳冷冷一笑,站了起来,招呼十几个亲兵进来,说道:“杨中官等人来军中勒索钱财,又贪杯纵酒。如今大战在即,你们立刻护送杨中官三人离开军营,到莫县休息。”
此时,岳仲卿正在帅帐召开紧急会议,让杜培安率领六千精兵,急赴七宝,协助陶文谦,务必挡住野利旺荣、野利遇乞援军,同时令各将领作好准备,随时迎战因粮尽出城的祁连守军,以占据祁连城为第一目标。
果然不出岳仲卿所料,三天之后,紧锁数月之久的祁连城大门打开了。祁连城守军悄然无声,迅速出城列阵,左右两边是骑兵方阵。
中间是主力部队,以步兵为主,排在最前列的是祁连城特有的藤甲兵,中间穿插着长矛兵,最后面是弓箭手和弩兵。
得到消息的岳仲卿立刻也集合队伍,左军由向阳指挥,右军由吴尽义指挥,后军由方宪指挥,自己亲自指挥中军。两军列阵以待。出城后,祁连守军并没有立刻突围,静静地等待罗嫣蕾施号发令。
程鑫在岳仲卿耳边轻声问道:“岳帅,我们要不要发起进攻?”
岳仲卿看了看祁连城头上的许多大型弩炮,笑笑说道:“不着急,他们挨着城墙,有弩炮助力。急的是他们,粮已尽,他们不得不出城。我们以逸待劳,等他们进攻。”
正在这时候,西北角烟尘滚滚,蓄势待发的两军将士都不约而同地望去。
等近了一看,程鑫不禁脱口而出:“杜培安将军的部队!”
等再近一点,岳仲卿的脸色大变,虽然他还不知道杜培安此时为何在祁连城出现。但岳仲卿看清楚了,杜培安的部队呈败军之势,他的心沉到了谷底。
过了一会,杜培安催马驰到了岳仲卿身旁,气喘吁吁。岳仲卿给杜培安递过去一个水袋,说道:“先喝口水再说。”
杜培安大饮了几口,抹了下嘴,说道:“四天之内,朝廷给陶文谦都尉连下七道金牌,让他立即赶赴秦州。陶副帅不敢违抗圣令,只好率领本部人马离开七宝,临走前让我向大帅说声抱歉。
刚走一会,野利旺荣、野利遇乞率领五万多大军就进攻七宝。我仅六千士兵,且七宝城墙破旧不堪,没多久城内进入的敌兵就越来越多。我便召集弟兄们向北城突围,向大帅汇合。路上,我们还遭遇了敌人援军的轻骑部队,又打了一仗。”
程鑫问道:“你现在还剩多少士兵?”
杜培安惭愧地说道:“只剩二千三百人。大帅,是我无能,挡不住援军。”
岳仲卿心中暗暗叹息,知道事已不可为,说道:“七宝失守,非杜将军之过也!”
他转身向祁连城望去,终于明白罗嫣蕾为何一直按兵不动,不急于突围,原来是在等中兴府的援军。岳仲卿心中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一会,程鑫忧心如焚,问道:“大帅,敌人援军即将到达。我们该怎么办?现在进攻吗?”
岳仲卿皱了皱眉头,说道:“为何探子们没有任何消息回报?程鑫,你再派一拨探子,速速探明中兴府援军位置!”
正在此时,西北角的天空中,二枚信号弹腾空而起,发出红色的光芒。祁连守军突然士兵高涨,也发出一枚信号弹作为回应。
程鑫面如死灰,喃喃细语:“他们的援军来了。”
岳仲卿定了定神,不慌不忙地说道:“传我军令,全军前军变后军,返回莫县。杜培安部在前头开路,辎重先行,按二十里每小时速度行军。骑兵在外围护翼。有自乱阵脚者,临阵脱逃者,立斩!”
看到巴蜀大军缓缓撤退,罗嫣蕾并没有马上乘机进攻,只是在后面跟着。岳仲卿骑着马,回头望着祁连城,直到它在视野里变成一个小黑点,才回过头来正视前方。
十多年来,他念念难忘的便是收复祁连城。这一次是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若是陶文谦部没有撤军,在七宝城挡住援军,他绝对有信心,在野外击败罗嫣蕾所率领的祁连守城,拿下祁连城。
祁连城这座军事要塞,曾是大夏边境的天然屏障,如今却成为大夏将士始终越不过去的大山。
正在岳仲卿痛心入骨的时候,只听见身后震天动地,喊杀声大起。野利旺荣、野利遇乞率领的骑兵部队终于到了,和祁连守军汇合一起,追杀过来。
岳仲卿神色自如,传令下去,让大军原地布阵。
传令官手持令旗,在大军中高喊:“长矛兵出列!长矛兵出列!”一队队长矛兵排在最前列,骑兵、步兵、弓弩兵依次排在第二、三、四列。
看着敌军越来越近,在距离500米左右的时候,传令官们高声喊道:“弓弩兵准备,3、2、1,抛射!”一连三波齐射,不少大凉骑兵纷纷中箭倒地。
在距离150米左右的时候,传令官们高声喊道:“重装步兵出列!”大群重装步兵手持盾牌走出来,每两人站在长矛兵身旁。弓弩兵扔是不停地抛射,以数量弥补准确率的不足。
在两军即将交锋之时,大凉骑兵把站马眼睛蒙上,扬鞭催马,转瞬之际已冲到跟前。随着一阵大喊,巴蜀军前列竖起一排排长矛,和敌军骑兵激励地碰撞在一起。
有些大凉骑兵被长矛刺得正着,马仰人翻,有些大凉骑兵则冲开防线,攻杀进去。岳仲卿高举军刀,大喊:“全军出击!”
巴蜀的骑兵也打马向前,和敌军撕杀起来。方宪身先士卒,率领朴刀手冲入敌阵(朴刀是一种双手刀),异常灵活地不断收割敌军人头。
双方厮杀了一阵子。野利旺荣见正面冲不动巴蜀军的阵形,便下令骑兵从两翼冲击,试图利用骑兵的机动性,逐步冲垮防线。
然而战斗持续了半小时,巴蜀军依然没有乱了章法,反而多次重挫敌军。野利旺荣见巴蜀军越战越勇,便果断鸣金收兵,目送岳仲卿领军远去。
本来,野利旺荣是想趁着巴蜀军撤退之时,好好教训下岳仲卿,出一出祁连城被围数月的努气,追杀这背信之师。没想到巴蜀军撤退时一点也不慌乱,没有什么便宜可占,便及时止损,不继续纠缠下去。
巴蜀军走了三天,终于回到了莫县。半路上,候兴才也领兵前来汇合。岳仲卿让人一清点士兵人数。巴蜀军在册人数十万,实际人数六万一千人,如今只剩五万三千人归来。而方宪的六千睦州朴刀兵,也只剩五千二百人。
花数月辛苦时光,耗费大量钱财,粮草,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岳仲卿心中又心痛,又无奈,又辛酸,种种滋味却不知和谁说。
在莫县休整两天后,正当岳仲卿准备启程前往秦州剿匪时,朝廷的第十二道金牌来了,领头的竟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史逢春。
岳仲卿得知史逢春来了,想起昔日冯鸿在睦州对方腊施于援手之事,心中感激不已,连忙出来迎接。
莫县署衙里,史逢春说道:“岳督师,我来介绍下。这位是左副都御史杨鹤。后面两位是我的下属丁波、刘铁塔。”
杨鹤三人向岳仲卿施礼,岳仲卿亦一一回礼。一番寒暄之后,气氛突然间就冷了起来。
岳仲卿见史逢春许久没有说明来意,便问道:“史中官,这第十二道金牌,是什么旨意?”
史逢春暗叹了口气,拿出圣旨说道:“免去岳仲卿军中一切职务,立刻回京师。命杨鹤任巴蜀督师,加兵部尚书衔,择日前往秦州剿匪。”
候兴才、向阳、杜培安、程鑫等人一片哗然。
岳仲卿心中惊愕,但还是很快平静下来,接过圣旨,说道:“臣领旨!请程鑫通知都头以上军官集合,向大家介绍新的督师。”
杨鹤向岳仲卿抱拳,说道:“此乃朝廷之命,并非在下所愿,望鄂王见谅。”
岳仲卿心中有气,却不好发作,只是淡淡地说道:“杨督师多虑了,本王必会遵从圣命,将军中事务向杨督师交接妥当。”
在众军官面前宣布杨鹤为新的巴蜀督师后,岳仲卿领着杨鹤在城中视察军营。两人并排而行。
岳仲卿突然停下脚步,对杨鹤说道:“这军中事务,你也大致清楚了。本王还有一个请求。”
杨鹤说道:“鄂王请吩咐。”
岳仲卿郑重地说道:“本王戍卫边境十多年,东征西讨,平定方腊,功过自待后人说,如今卸任倒也轻松。只不过,本王不论何时,不曾亏待过将士。还望杨督师多怜悯将士之苦。”
杨鹤看左右无人,肃然应道:“鄂王劳苦功高,天下无人不知。今日叮嘱,杨某必铭记于心,定将清谨自持,抚恤将士。接任督师,并非我心,乃是陛下之意,望鄂王理解。”
岳仲卿微微点头,说道:“我贪收复之功,迟迟不动,不怪陛下起疑。前面的军营里,我要好好向你介绍一个将领。”
两人走近不远处的军营,只见营里秩序井然,方宪已在帐前等侯。三人前后进入营中主帐,让左右退下。
岳仲卿说道:“杨督师,这位是方宪将军,是我新招编的民兵将领,屡立战功,但尚未正式纳入巴蜀军编制。方将军,我虽不再是巴蜀督师,但秦州民变,还望将军跟随杨督师平定叛乱。”
自刚知道晓岳仲卿不再担任督师后,方宪心中迷茫不已,不知何去何从,有了返乡之意。
但听岳仲卿这么说,方宪想起岳帅知遇之恩,便不好推辞,说道:“末将遵从岳大人之命,愿追随杨督师前往秦州平乱。但舍妹和少数部下离乡已久远,望两位大人同意舍妹归去。”
杨鹤抢先开口:“方将军深明大义,愿助我一臂之力,乃朝廷之福,感激不尽。舍妹等人若思乡情重,但去无妨。”
岳仲卿看着方宪,不尽感慨,说道:“此时一别,不知何日再与将军相聚,望将军保重,谨言慎行。另请转告舍妹,老夫祝她早日嫁得如意郎。”
方宪眼睛突然间滋润起来,黯然说道:“谢两位大人。愿岳大人归京一路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