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可叹的是,高淮在辽东捅了这么大的娄子,并没有得到任何处分,只是召还回京。因为高淮帮皇帝捞足了内帑(私房钱)。顺便,高淮也中饱私囊了。
皇帝的内帑和高淮的家财,每一块银子都沾满了辽人的血。而大夏皇帝公开包庇高淮乱辽的态度,为后来治辽者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自高淮起,大夏朝廷对辽地的统治愈发黑暗,间接地加快了建州女真的崛起。
五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并没有准备退休养老的打算,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父怎么死的。建立帝业的第三年,努尔哈赤召集各重臣,说道:“我心已定,今年征讨大夏,你们抓紧去准备吧。”
在治甲胄、修军器、制造攻城器械、储备粮草等前期工作完成后,大金帝国向大夏宣战了。当年四月十三,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起兵征讨大夏。
这七大恨分别是大夏杀我祖、父;逞兵越界;拘我使者;离我婚媾(指的是大夏朝廷把本来要下嫁给努尔哈赤的公主改嫁蒙古);占我三岔儿土地;帮叶赫骂我;偏袒叶赫。
这七大恨里面,除了杀害祖父、父亲是真恨,其他的恨就是凑个数。正所谓,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为了报仇,努尔哈赤等这一天,整整等了35年。如今的他不再是昔日大夏的龙虎将军。
当然,新兴的大金帝国和大夏比起来,无论是人口、经济、兵力等因素,都不是一个级别的。但开打之后,局面却向大金一边倒。下面按照时间顺序说下大金在辽地的几场重大战役。
第一仗,抚顺之战。这一战,努尔哈赤赢得相当轻松。抚顺守将李永芳献城投降。努尔哈赤接着攻打东州、马根单周边等地。
辽东巡抚李维翰命总兵张承荫率一万人救援,遭到伏击,全军覆没。不久,努尔哈赤再拿下抚安堡、花豹冲、三岔儿等11城,势如破竹。蓟辽总督汪可受急报京城,请求调兵援辽。
大夏兵部马上作出意见,说朝廷拖欠军饷、马价银、抚赏银、新兵银共71.49万银,先从我部库银发四万两应急,同时急调蓟镇、保定、天津等地部分客兵援辽。
但要收拾努尔哈赤,必须要重振士气,还望皇上发内帑以充军饷,征调大军前去。
大夏皇帝回复,内帑空虚,你们就别想从朕的口袋里掏钱,赶紧开会想办法筹军饷吧。自然,筹军饷的重任落到户部的头上。
没多久,户科给事中官应震上疏,说道:“微臣去太仓看了,一堆边军的代表堵在门口,哀嚎大哭,追要欠饷。幸好我机灵,乘机溜走了。陛下,户部真的是没钱了,在国家危急关头,你该出手就出手吧。愿陛下别忘了,历史上汉灵帝是如何贪财而误国,请发内帑解国难吧。”
大夏皇帝一听,又要内帑,把手机一关,回皇宫睡觉了。没办法,大臣们只好开会研究筹军饷。
会后,薛三才代表各部意见上疏,说道:“陛上,我们商量好了,户部出十万,兵部出二十万,工部出二十万,凑够五十万先把拖欠的工资补一补。但征剿大军的军饷缺口还是很大,还得靠您发内帑解决。”
大夏皇帝一看,他娘的这帮大臣天天盯着朕的口袋,但不意思一下,好像也说不过去。于是,圣旨下来了:“众卿,朕也穷啊,但体念大家的难处,朕就节衣缩食,给户部拨了十万两。剩下的,请户部去借一借,千万不要贻误军机。”
这下,刺头——官应震又上疏了,说道:“陛下刚发的十万两内帑不是黑如漆,就是脆如土,成色可真足啊。老臣不得已,只好让人回炉再熔一遍,结果所得银子还不足一半。陛下您对国家可真是慷慨解囊啊!”
讽刺一番后,官应震又提到正事,说道:“陛下既然内帑空虚,但不是还有金花银吗?按照前朝惯例,国家有急、难事,都是用金花银支出的。”
大夏皇帝一听,又是要出钱,心开始疼了,只能关机睡觉了,平复下心情。
就在君臣为军饷的事磨磨唧唧的时候,蓟辽总督汪可受坐不住了,上疏给皇帝,把募兵、器械、马匹等费用算了一下,奏道:“陛下,您不是说要调集大军剿匪吗?才筹这点军饷实在不够看的,辽地危急啊。再不派兵来,我就被人玩死了。”
万历皇帝锱铢必较的样子,连内阁唯一的大学士方从哲也看不下去,上疏劝皇帝,说道:“陛下刚发了十万两白银,大家都非常感激,士气大振。但户部现在确实是穷得揭不开,希望陛下在宫中再找找看,发点内帑,实在没有就发金花银,也行。”
看在首辅方从哲的面子,大夏皇帝回复了:“不是朕舍不得银子,只是金花银须得留着用于举办典礼和赏赐皇子公主。请户部即刻挪借,筹足军饷,不得再找借口申请发内帑,误了国家大事。”
皇帝的这番说辞真的又把那个刺头惹毛了。
官应震第三次上疏:“陛下,户部真的是在找借口吗?远一点的,宁夏、朝鲜、播州三大役共花费一千二百多万两,不是户部出的吗?近一点的,去年福王、瑞王等婚礼大典,您又让户部出了七十多万两。
这明明是内廷的事,那时候怎么不从金花银中支出呢?哦,老臣还记得,那一年修天寿山皇陵,修八年花了八百多万两。还有这些年修这个宫、那个殿。
老臣糊涂了,实在记不清这些修建陵、宫、殿、园、苑、府、楼、寺,到底花了多少银子。但是几个月前的事还记得,那是潞王的府第吧,户部可花了三十多万两白银。
这是陛下的家事。你让户部出钱,户部也出了。陛下喜欢给皇子皇孙修宫殿,本也是人之常情,但规格是不是太高了呢?光是高档楠木这一项开支,户、工两部可就支了930万两。
国家大事和陛下你的家事,事事都是户部先支着,您的内帑和金花银可是一直以来都没怎么花过,好好存着呢,怎么会一下子没钱了呢。
陛下,你可别忘了。辽东也是陛下的辽东。”
官应震轰了第一炮,户部尚书李汝华接着上疏,说道:“太仓一年收入389万两,一年光支出边饷就达381万两,每年还支付内廷各库、局费用40多万两。本就入不敷出。加上陛下屡次让太仓替内廷买单。
老臣依稀记得,陛下大婚的庆典,太仓出了87.6万两;二十七至三十这四年内,光是各种册立、分封、冠婚等典礼,又花费了太仓255.7万两。
本来按惯例,各皇子、公主婚礼花费不超过十万两。但陛下您大手大脚,这婚礼费用可是步步高啊。先是七公主结婚花费13.5万两,到福王婚礼时,太仓支出便高达40多万两。还有,供应皇宫用品的买办费,太仓每年又支出20万两。”
李汝华一番絮絮叨叨,是在提醒皇帝,本来好多开支本应从内帑,金花银中支出的,你都让太仓替付了。而太仓年年吃老本,当初的存银早就被陛下您啃光了。
如今太仓一贫如洗,拖欠边饷已久,而军情紧急,陛下你不发帑金,让老臣去哪里凑军饷呢?指望天上掉银子吗?
可不论大臣们怎么申请发帑金,大夏皇帝就四个字,门都没有。就在敌人已经敲开国门的时候,大夏朝廷上,皇帝和大臣们各执一词,为谁来买单争吵不休。宝贵的时间就这么浪费掉了。
第二仗,清河之战。正当大夏户部为军饷发愁的时候,清河又丢了。不过,这次努尔哈赤遇上硬骨头。清河守将邹储贤组织一万余士兵进行了顽强抵抗。大金部队几次用云梯从城头强攻失败。最后,通过挖城墙而入。
城破后,邹储贤组织了巷战,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城破人亡。拿下清河城后,努尔哈赤顺便又把周边的碱场、一堵墙等小城收入囊中。
努尔哈赤在辽地的屡屡告捷,不禁让大夏举朝震骇,“辽左覆军陨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即便如此,军饷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皇帝的态度很坚决,不发内帑。
户部各种挪借,各种搜括,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凑饷还是苦。最后,户部没办法,妥协了,只能向万历皇帝提议:“加税吧,全国田地每亩加派白银三厘五毫,来解决军饷问题。”
这下,万历皇帝一下子精神了,马上回复,辽地军饷不足,照例加派,不得延误。通过加税,军费问题拖了数月后,总算勉强解决了。这场军饷之争第一场落下了帷幕。
皇帝笑了,百姓哭了。
解决了军饷后,大夏朝廷启用退休在家多年的杨镐为辽东经略,从全国各地调派兵力,筹备粮草。同时,朝鲜和女真叶赫部也响应大夏的号召,派兵共同攻打建州女真。经过半年时间,在辽东重镇沈阳,云集了11万大军。
援辽大军刚到位,首辅方从哲和兵部尚书黄嘉善马上就催战了。“今大兵云集,馈饷烦难,倘致师老财匮,责将谁诿?”
杨镐啊,不是我们催的急,你是知道这军饷是多么难凑齐。以前无战事的时候,拖欠边饷都引起哗变了。现在这正打着仗呢,你说万一这军饷又,又难了,老杨你懂的吧。
次年二月廿五,杨镐在朝廷的声声催促,下定决心进军,同时宣布:“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万两,直升都指挥使;擒斩大金八大贝勒者赏银两千两,直升指挥长;擒斩大金余下大、小头目者,一律重赏并封授世职。”
按照杨镐的部署,大夏兵分四路,计划三月初二会攻大金国都赫图阿拉。
第三仗,萨尔浒之战。面对大夏的态势,努尔哈赤也在积极备战,进行全国总动员,聚集兵力约六万人。探知大夏部队的行动后,努尔哈赤决定“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二月廿九开始,双方在萨尔浒及周边地区一触即发,前后展开了三次大会战。结果是,杜松的西路军、马林的北路军、刘綎的南路军先后战败。
听闻大败的消息,盟友叶赫部大惊失色,连夜跑路。朝鲜部队怕跑不动,直接投降。而李如柏这一路就比较诡异了,行军异常缓慢,可以说是龟行。
三月初五这一天,李如柏的大军才走到虎拦岗附近,离目的地赫图阿拉还远得很。而按照原先计划,李如柏应该在三天之前,就兵临赫图阿拉城下。
按现在的行军速度看来,到达目的地怕是要等到明年花开的时候了。正当李如柏准备将大军再往前移几米的时候,三路兵败的消息传来了。
李如柏当机立断,马上就逃。别看来的时候走得慢,但回去的时候个个都是会轻功的少侠,可以说是风驰电掣。
这一战,大夏倾天下之力,耗费了大量银两和物资,战死的将领有300余人,阵亡士兵余人。给努尔哈赤留下了无数的马匹和枪炮,可以说是大惨败。萨尔浒战败的消息传回到京城,米价暴涨,股票跌停。
萨尔浒之战是大夏和大金之间第一次大会战,面上来看,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是大夏占优,但结果是惨败。其败因大概有下面几条。
一是备战不足,军心不齐。大夏军队人数虽多,但却是临时拼凑的,分别从宣府等十八个地方抽调的兵力,派系林立。仓促之间,部队之间得不到磨合。
二是急于求成,时机不当。其实从全国各地抽调的援辽部队有些还未到辽地,杨镐就被迫选择与大金决战了。而且决战的时节又是极寒的冰雪天气。这种天气,女真人已经习惯了,但辽地以外的部队就很不适应,特别是南兵。
本来杨镐是打算等一段时间再和努尔哈赤决战的,但经不住朝廷催命般督促,只能选择在严寒时节开战。而大夏朝廷真的负担不起辽地军饷吗?
的确,国库是真的凑不起萨尔浒之战所需要的三百万白银了,但皇宫的内帑富的流油,但万历皇帝就是不肯出这笔军费。在公私分明这方面,万历皇帝还是做得很到位的,怎么能用朕的私房钱填补军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