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曾是三国东吴的故都,也被称为石头城!
当年吴大帝孙权依山筑城,将山体作为天然石壁,扼守长江与秦淮河的交界之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曾被诸葛亮称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
这一行人之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来建康,看到眼前不逊于京师的雄浑坚城,再加上长江水浩荡而过,发出轰然冲击的激流之声,不由心生震撼之感。
“自从我朝天下一统之后,建康变成为东南第一重镇,其所控制管理的区域不仅负担着朝廷近半数的赋税,也承担着海防的重任。”
顾襄走马入城,对着身边的陈寻、木清说道,“经历百年的兴盛,如今建康城及其周边府县,百姓人数近百万,精锐水陆之师也有数万之众。”
“只要建康城在手,江南无论发生什么变乱,都可以一鼓荡平!”
木清只是听听,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他的心思都在按察司的差事上,而陈寻却不同,他捕捉到了顾襄口中隐含的戒备之意。
“他的意思分明是在说建康有钱、有兵,人口又多,若是不受控制,江南便不复为朝廷所有了!”
建康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屋舍鳞次栉比,来往人群更是摩肩接踵、挥汗如雨,单以繁华而论,不要说沿途的大小府县远远不及,就连京师也瞠乎其后!
最为宽阔的一条便是南北向的玄武大街,几乎贯穿全城,而这条街的终点便是规模宏伟、戒备森严的建康留守府!
留守府门口,一片庄严肃穆之象,高大巍峨的府门紧闭,朱红的漆色在日光下散发着威严的气息。
辕门前的石狮子怒目圆睁,各色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守护着这一方要地。
最醒目便是府门上方高挂的一块宝蓝色匾额,上书四个烫金大字:东南柱石!
这是当年先帝为了奖勉赵无咎之功,御笔亲题的赞誉之词。
数十名戒备森严的卫兵身姿笔挺,如同一尊尊雕塑,整齐地排列在府门两侧与周边要道。他们目光锐利,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按照朝廷体制,建康留守手下可以有一支六百人的亲卫,但赵无咎亲自上书,说江南安定已久,无须糜费军姿,三百人足矣!
为首的校尉看到顾襄一行人的队伍驰骋而来,烟尘滚滚,当即挥手大喝道:“全军戒备!”
随着他一声令下,数十支长枪整齐的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半圆,枪尖微微上挑,瞬间形成了一道枪林,将留守府的大门拱卫在身后。
八名守在门口的卫兵则是左手持盾、右手举刀,双腿牢牢站稳,目光凝重平视前方。
“来者何人?速速报上名来!”
那名校尉的声音高亢,似乎带着某种警告,“若是再往前来,便是冲撞留守府的大罪!”
这还是因为他看到在最前方的官员身穿红袍,似乎有些来历,因此还留了几分余地。
如若不然,便是一拥而上,先将你擒住再说!
“如此反应速度,即便是遇到突袭也能迅速抵挡,称得上精锐之师!”
顾襄见惯了大场面,面色如常,心中却在盘算:早就听说这三百人都是精挑细选,不逊于禁军,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本官乃是詹事府少詹事、钦命江南采风使顾襄,受天子之命,访察民情!”
顾襄的声音并不高,但带着金石铿锵之气,“今日前来留守府,与赵无咎大人有要事相商!”
说罢他一挥手,身后的周彪从马上干净利落的跳下来,从顾襄手中接过印信关防,递给对面的校尉,厉声道:“速速回去通报,就说钦差顾大人到了!”
什么少詹事之类,倒不在校尉眼中,不过就是个四品官而已,与那些知府们平级而已,但“钦命”这两个字重如泰山!
意味着眼前此人虽然官位不高,但代表天子巡察,就算是建康留守也不敢怠慢,否则便是对皇权、对朝廷的藐视!
他见机极快,当即单膝下跪,恭恭敬敬举起双手接过印信关防,验看无误之后恭声道:“钦差大人稍候,末将立即通知留守大人前来迎接!”
随后站起身来,后退了几步,随后便转身而去,对着门前的卫兵一挥手,这些人立即分为两列,让出道路。
刀入鞘、枪归位,挺身而立,微微垂首,摆出了迎候贵宾的阵势。
“咚!咚!咚!”
片刻之后,只听耳边传来三声号炮,府门大开!
在十余名手持仪仗、旌旗的亲兵之后,一位身材高大的老者快步走了出来。
只见他头戴金线压缘的乌纱帽,身穿绯红色官袍,腰束犀带,胸前的锦鸡补子熠熠生辉!
在江南只有一个人能够穿戴二品服色,那就是建康留守赵无咎!
顾襄此时早已经下马,面南而立,神色肃穆。
“微臣建康留守赵无咎恭请圣安!”
他走到顾襄面前,一撩官袍,双膝跪倒,端端正正的磕了一个头。
“天子圣躬安泰,时时挂念江南百姓福祉,特命少詹事顾襄南下巡察公干,各地文武均应协力办差!”
这是代表天子所说的话,因此顾襄仰头望天,声音也分外郑重。
“微臣自守建康以来,庶竭驽钝,从未有一日懈怠!无奈才德不足,而令天子忧心,实在是罪不可赦!”
赵无咎也按照问对的格局,一板一眼的回答道。
一应程序结束,顾襄急忙伸出双手将赵无咎搀起,让他站好,随后深深施了一礼,口称:“学生后进顾襄,今日得见老师赵大人,实乃幸事!”
赵无咎的须发虽已花白,眉眼之间颇有风霜,眼角额间还留有当年先帝亲征护驾所留下的两处箭伤,但依稀可见年轻时的俊秀模样。
他闻听此言不禁一怔!
这位顾襄乃是皇后之弟,是陛下最得用的年轻臣子,也是朝中变法派的中坚和未来的领袖,前途不可限量,但他却不明白为何自称学生?
见他面现疑惑之色,顾襄从容说道:“学生是熙乾元年的恩科进士,第二甲第十八名,忝居翰林院编修之职!”
“当时老大人官居礼部侍郎,掌管翰林院,称您一声老师乃是理所应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