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宏在那封言辞恳切的信件里,丝毫没有夸大其词、口出狂言之举,亦未曾立下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他仅仅是以一种平实而又详尽的方式,将当前建造桥梁所面临的重重困境,毫无保留地一一道来。
特别是当涉及到“死士”这个棘手的问题时,他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坚决反对以普通百姓的宝贵生命去达成目的,而是力主选用关押在牢狱中的那些已被判处死刑的罪犯。
在于文宏看来,如此行事既能让这些罪人有机会通过参与造桥这项艰巨任务,为自己往昔犯下的过错进行某种程度的救赎;倘若他们能够幸免于难,则可酌情免除死刑之罚。
张朝珍在仔细读完于文宏的来信之后,深知兹事体大,片刻不敢耽搁,当即下令紧急召集一众大小官吏前往巡抚衙门共商大计。
不多时,各位官员纷纷应召而来,齐聚一堂。
待众人坐定,张朝珍面色凝重地将于文宏信中的所有内容逐一向大家详细陈述。
然而,就在张朝珍话音刚落之际,人群中立刻有人站出来发表不同看法:“下官认为此举实非妥当啊!大人您想,那些被判以死刑之人,个个皆可谓是罪孽深重、穷凶极恶之徒。且其判决不仅经过层层上报,更需经由刑部最终核准敲定。”
“再者说了,此次所要建造的乃是专供军队通行使用之桥梁,工程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若是启用这些死刑犯,万一其中有人心怀不轨,暗中捣乱破坏,致使桥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恐怕届时所引发的后果将会极其惨重,不堪设想啊!还望大人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呐!”
话音刚刚落下,另一人便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表示对于文宏的做法全力支持。
他微微躬身说道:“卑职以为,于大人此计甚妙!我们只需要在动身启程之前,将相关事宜详详细细、明明白白地向那些犯人讲解清楚即可。要让他们深刻领悟到,参与造桥这项艰巨任务,即便不幸身死,那也是有功之臣;而倘若能够侥幸存活下来,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免其死刑刑罚。如此一来,想必他们定会比世上任何一个人都更拼命、更卖力去完成此项工程。”
紧接着,又有人附和道:“不错,我同样赞同于大人的这一提议。这样既能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又能给那些囚犯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啊!”
然而就在此时,角落里却传来一声质疑:“依我看呐,此事恐怕仍不够稳妥。虽说这个办法乍一听似乎行得通,但诸位不妨仔细想想,要监管如此众多的牢狱重犯,哪会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呢?万一这些家伙趁乱逃跑了,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再者说,倘若这群人中存在与于大人相熟之人,那又当如何处置才好呢?”
这番话犹如一盆冷水当头浇下,瞬间令原本热烈讨论的房间里气氛骤然变得凝重起来,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无人再轻易开口发言。
一直以来都沉默不语的张朝珍,此时突然眨动了几下那双深邃而又锐利的眼睛,仿佛要透过这几下眨眼来驱散脑海中的重重迷雾一般。
紧接着,他缓缓地张开嘴巴,用一种沉稳而坚定的语气开口说道:“诸位,于文宏此人,本官对其还算得上颇为了解。依本官之见,以他的为人品性,绝对不会做出任何徇私舞弊之举!至于他所提出的这个想法嘛……本官待到天亮时分,自会前去与总督大人一同仔细商讨一番。在此期间,还望各位能够先行返回各自所属之处,提前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名单一一详细统计清楚。”
就在这时,人群之中有人似乎想要再说些什么,但话刚到嘴边便被张朝珍给抬手打断了。
只见他面色严肃地说道:“无需再多言了,一切就按照本官刚刚所说的去办即可。”
听到这话,众人纷纷低头应道:“嗻。”随即便鱼贯而出,迅速离开了此地。
黎明时分,天空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微弱的晨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在这寂静的时刻,张朝珍已然身着官服,身姿挺拔地站立在总督府那厚重的大门之外。
湖广总督听到下人禀报说张朝珍竟然在天色还未大亮之时就已抵达门口,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惊讶与震动。
连忙吩咐身边的侍从前去将张朝珍迎进府内。
不多时,张朝珍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总督府的会客厅。
见到总督之后,两人先是相互拱手行礼,然后简短地寒暄了几句。紧接着,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恭敬地呈递给总督。
总督接过书信,展开仔细阅读起来。随着目光在信纸上移动,他的眉头渐渐皱紧,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待读完信件,总督抬起头,开口问道:“对于此事,不知张大人您有什么看法呢?”
张朝珍稍稍沉吟片刻,然后缓声道:“于文宏一向以爱护百姓着称,素有‘爱民如子’的美誉。此次造桥一事虽至关重要,但当下河道中的水流异常湍急,如果要在短时间内搭建好桥梁,必然会导致人员伤亡。他实在不忍心让普通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去施工,所以才想出这个计策来,依我之见,此计倒是可行。”
总督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地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依照于文宏的计划去执行吧。我相信他既然敢于提出这样的想法,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也应该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办好这件事情。”
就这样,总督和巡抚两人达成了共识,决定全力支持于文宏的计划。
张朝珍在与总督辞别之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达命令给手下众人。他表情严肃地指示道:“速速将牢房里的所有死刑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押送抵达咸宁,交于文宏统一安排处置!”
为了确保这批死刑犯不会在路上出现任何意外情况或者逃脱等变故,张朝珍经过深思熟虑后直接派出了数百名官兵进行押送。
跟随官兵一同前往的还有四十名衙役,这四十人将会留在咸宁协助于文宏管理犯人。
就在张朝珍这边刚把第一封关于押送死刑犯的书信计划部署完毕之际,于文宏那边紧接着便送来了第二封书信。
当这封信递到张朝珍手中时,他只是看了一眼信中的内容,便转手交给了身旁的下属,简单交代一句:“按照信中的要求,尽快准备好所需的一切材料。不得有误!”
说完这番话,张朝珍便转身投入到其他繁忙的事务当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