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宏面色凝重地率领着几个人静静地站立在那需要架桥的地方,他们的目光齐齐望向眼前这条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河流,心中顿时涌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就好似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让他感到无比沉重和压抑。
\"路玉阳,依你之见,如果我们想要在这里成功地架设一座桥梁,到底应该准备哪些材料呢?\" 于文宏终于打破了沉默,转头向身旁的路玉阳开口问道。
只见路玉阳无奈地深深叹了一口气,摇着头回答道:\"哎!大人啊,如果您真的下定决心要在此时此刻、就在这个地方搭建起这座桥梁,那么最起码也得需要百名毫不畏惧生死的敢死之士才行啊!要不然的话,这桥恐怕很难能够顺利建成。\"
于文宏深深地呼出一口浊气,心中暗自思忖着:要想找来百名死士,其实并非什么登天难事。只需政府下定决心、采取强硬手段去抓捕,想必很快就能凑齐这一数目……
正当他思绪飘飞之际,突然间,像是想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猛地转过身去,大步流星地朝着后方那早已搭建完成的帐篷走去。进入帐篷后,他高声吩咐道:“冯二,速速给我取来笔墨纸砚!”
不一会儿功夫,冯二就将所需之物一一备齐,并恭敬地放置在于文宏面前的案几之上。
只见于文宏挽起衣袖,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然后毫不犹豫地在洁白如雪的纸张上奋笔疾书起来。他运笔如飞,一行行苍劲有力的字迹瞬间跃然纸上。
终于,在一番酣畅淋漓的挥毫泼墨之后,他长长地舒出一口气。
此时,那张原本空白的纸张已然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数百个文字。
待到墨迹稍稍干涸,于文宏小心翼翼地将纸张对折整齐,随后唤来译夫。郑重其事地把叠好的书信交到译夫手中,同时叮嘱道:“此封书信至关重要,你务必立刻启程,快马加鞭将其送往巡抚大人府邸。记住,一定要亲手交至巡抚大人手上,不得有半点差池!待巡抚大人给出回复之后,你再速速返回此处向我禀报。”
译夫连忙双手接过书信,应声道:“嗻!”紧接着,他一个箭步冲出帐篷,翻身上马,扬鞭策马而去,只留下一阵滚滚烟尘。
于文宏将那封重要的书信送出之后,心中便开始盘算起接下来的计划。他深知要想成功建造一座坚固耐用的桥梁,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还得深入实地考察相关情况。于是乎,他当机立断,迅速派遣手下得力干将前往各处搜集有关造桥技术方面的珍贵典籍。
与此同时,与卢玉堂一同踏上了前往咸宁县城内的路途。
到达咸宁县后,他们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调查工作。
一方面,详细了解当地河水的汛期规律,以便能够准确把握建桥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则四处打听那些对于造桥有着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的人士,并虚心向其请教学习。
经过一整天的忙碌奔波,夜幕悄然降临。
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了二更天左右,译夫抵达了巡抚大人的住处。
当守卫们听到来人乃是受于文宏所托前来送信时,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其中一人连忙上前说道:“请随我来。”说罢,便迈着匆匆的步伐在前面带路。
原来,此前张朝珍巡抚曾经下达过一道严令,凡是于文宏送来的信件,无论当时自己正在处理何事,都必须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并向上汇报。
正当管家准备出门解决内急之时,他突然看到守卫正在往后院走。皱起眉头,疑惑地开口问道:“都已经这么晚了,你来此处所为何事啊?”
守卫赶忙抱拳行礼,恭敬地回答道:“回刘管家的话,此人奉命前来送一封信于文宏于大人的加急信件!”
听到“于文宏”这个名字,刘管家心头微微一震,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沉默片刻后,向译夫伸出手来,示意对方把信件交给他。
然而,那名译夫竟然摇了摇头,并斩钉截铁地说道:“于大人有严令在先,这封信务必得由我亲手交到巡抚大人手中才行!还望管家莫要为难小人呐!”见译夫态度如此坚决,刘管家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便不再强求。
刘管家略微思考了一番,然后转身朝着后院走去,同时对身后紧跟着的译夫说道:“既然如此,那就随我一同前往后院的书房吧。不过你且先在此处稍候片刻,待我进去通报一声。”
正在熟睡中的张朝珍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屋内的宁静。他迷迷糊糊地睁开双眼,睡眼惺忪地问道:“什么事啊?这大半夜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不满和困倦。
门外传来刘管家那低沉而恭敬的声音:“老爷,于大人派人送来了一封书信……”然而,刘管家的话语尚未落音,便听到屋内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
紧接着,只听“砰”的一声,张朝珍已然翻身下床,动作之迅速令人咋舌。
不过短短片刻功夫之后,卧室的房门猛地被打开。只见张朝珍仅仅身着一件单薄的长衫,脚下趿拉着鞋子,头发也有些凌乱,但他的神情却显得颇为焦急。
一边快步往外走去,一边问道:“人在哪里?”
刘管家连忙应声道:“在书房呢,老爷。”说罢,他赶紧跟上前去,跟随张朝珍朝着书房的方向奔去。
不多时,两人便来到了书房门口。
张朝珍顾不上整理自己的仪容,径直推门而入。
一进书房,只见一名驿夫快步上前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于文宏得书信在哪?”张朝珍开口问道。
译夫赶忙从胸前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封书信,然后毕恭毕敬地用双手呈递上去。
张朝珍一把接过书信,迫不及待地想要拆开查看里面的内容。刘管家手持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亦步亦趋地凑了过来,以便让烛光能够照亮书信,方便自家老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