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百姓们对求学的热情超出了朱君洛和朝中众大臣的意料。
虽然各地都已经建立了小学、中学,还有专业的技能学校,但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很多平民家庭开始自发组织起一些小私塾,请老师专门来教导自己家的孩子学习。
这在过去的千百年间,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很少有平民家庭能够支付得起私塾的学费。
而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之后,他们便将大量的资源用来培养自己的孩子,期望他们能够学到知识,如果将来能够考入华夏大学就更好了。
这种情况在华夏大学建成并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后便愈演愈烈,甚至一度导致能够讲学的老师们供不应求,身价也不断攀升。
当朱君洛得知此事后,便立即召开御前大朝会,专门讨论教育发展大计。
在大朝会上,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对朱君洛提出的普及教育十分赞同。
现在的朝堂上,大部分官员都是从美洲来到华夏的,他们很清楚教育的重要性,更清楚普及教育后带来的巨大潜力。
在美洲各地,已经实行了几年的普及教育,不仅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
而且遍布美洲各城的各种学校,教育几乎遍及了所有人,只要你想求学上进,总会有适合你的学校。
而在朝堂中,其它的一些华夏本地官员,也同样十分赞同朱君洛的建议。
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经历过多年的战乱和朝代更迭,而他们依然胸怀家国天下和生民百姓,他们也很清楚教育普及后,会让一个民族真正强大起来。
于是,朱君洛便与各部官员讨论如何将教育进一步普及,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
要将各级教育大规模普及,势必要新建大量的学校,而且还要招募更多的老师。
朱君洛还提出了学费减免,甚至供应食宿的建议,这就无疑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这里不同于美洲,人口数量并不是十分庞大,可以施行这样的政策。
华夏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就算是只为十四岁以下的学生提供免费的食宿,也是一笔巨额的开支。
在各部官员的建议下,朱君洛也意识到了华夏不同于美洲,不能完全照搬美洲的政策。
但增加和扩建学校,则势在必行,各部官员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
大朝会结束后,便由朱君洛亲自颁布旨意,即日起发布教育法,并同时施行此法。
教育法规定,所有大明的未成年人,都享有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发布大明政府政令,要求各地立即建立大批学校,首先满足初级启蒙阶级的教育。
并且宣布即日起大明将实行五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所有的教学费用开支全部由大明政府承担。
每个学龄前的孩子都有权利接受免费的五年义务教育。
五年义务教育后,根据学习考试成绩,可进入中学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
中学之后,便能够参加华夏大学的招生考试,也可以进入各职业学院学习专业的技能。
这项政令的发布,让华夏百姓一片欢腾,他们没有想到官府居然能够给他们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兴建大批学校了。
政令已经颁布,而且教育之事对于朱君洛来说刻不容缓,但是一时之间根本无法建成学校。
原本各部官员都建议暂行现在的私塾教育,等学校建成后,再进行免费招生,一批一批招收学生。
而朱君洛却提出了一个临时的解决办法,便是先让各地政府官员找一些合适的住所,来临时充当教室。
等学校建成后,便直接搬到新学校。
如果要等到各地学校建成,全国要新建至少几千上万所学校,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起码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但是朱君洛现在却不想再等,接下来大明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都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能够早一日普及全民教育,便能早一步培养出大量的知识人才。
即使是年纪尚幼的学龄孩童,如果能够尽早接受教育,便能够出现更多的优秀人才。
更不用说遍布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和中学了。
在一年前,朱君洛在华夏光复的地区,按照美洲的经验,成立了大量的夜校,现在更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各地的夜校中学习。
最早参加夜校的那些华夏百姓,已经全部成为了各地工厂的主力军。
他们虽然不像华夏大学的学子们那样学识渊博,但起码的识文断字还是不在话下的。
也正是因为一年前各地到处都有的大量夜校,才让如今的华夏有了超过一千万的产业工人。
如今的华夏基本已经完成了工业体系的基础建设,而且不断地扩大规模,就是因为有了大批具备基础知识的工人。
如果当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现在的华夏工业体系建设很难发展到如今的规模。
所以朱君洛对教育一事十分关注,不容有半点马虎,严令各地政府官员必须将教育当成重中之重。
朱君洛将教育的重要性向各部官员讲明后,所有人都非常赞同朱君洛所说,于是立即按照朱君洛的提议,向各地政府发文,三日内找到合适的场地。
至于这些学校所需要的大批老师,则根据教育程度的不同,分别安排知识水平不同的人才来任教。
启蒙教育只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即可担任小学老师。
而中学和职业学校,则由分布在各地的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任教。
虽然现在由于人才紧缺,不得不让这些人身兼数职。
但是只要时间安排合理,还是能够勉强周转开的。
这样一来,教育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可朱君洛却认为有教育总比没有强,依然要求各地政府坚定地实施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