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喜悦充斥着整个华夏大地,人们欢天喜地地庆祝丰收,现在的华夏,农业收成比往年又提升了一大截。
这其中主要的功劳来自于龙城大学农学院,龙城大学的农学院将很多最新的农业研究成果送到了华夏。
并且还派出了大批农学院的学生来到华夏各地,给各地的农业协会提供技术指导。
另外还有各地农业协会开垦了大量的荒地,仅仅是三个月的时间,就新增了五千多万亩土地。
连同之前开垦的大量荒地,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华夏各地新增了一亿七千多万亩土地。
这些新增的土地中,虽然粮食收获不如熟地多,但是经过农业协会中那些龙城大学来的技术人员指导后,不仅种植粮食,还种植了各种其它的作物,提升了产量的同时,又改善了土壤。
现在很多山多地少的地区,荒地已经开垦的差不多了,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山间的一些向阳缓坡也开垦出大片的梯田和林地。
甚至在山间种植了大片的果林,用不了多久,这些山间的果林就能大量产出丰富多样的果实。
技术的发展给华夏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一切都和龙城大学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
朱君洛在南京城也新建了一所大学,朱君洛亲自命名为华夏大学,并担任华夏大学校长。
这所大学的规模比龙城大学还要大,各科学院的设置也和龙城大学基本一致,但学生却是比龙城大学多了很多。
许多从龙城大学来的技术人员在华夏大学中担任教授,除了日常授课之外,同时也进行着各种学术研究。
华夏大学虽然学生的数量众多,人数约有十二万人,但招生的要求却是极为苛刻。
除了对传统文化方面的考试之外,还增加了各种学科的考核,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将学生分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院进行学习。
华夏大学初建的第一次招生,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在华夏向来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这次华夏大学招生可是天子担任校长,这就是天子门生啊。
既然是天子门生,那将来的仕途还能差得了吗?
所以华夏大学的第一次招生,各地报名的地方人满为患,所有人都挤破了头想要进入华夏大学,成为天子门生。
朱君洛在开学典礼上,给华夏大学所有的学生讲了华夏大学的校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是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数百年来广为流传,朱君洛将其做为华夏大学的校训,就是让这些华夏族的优秀人才能以此为目标,将自己的一身才学用在国家建设和百姓福祉上。
华夏大学开设的各类学科也兴建了各种实验室,而且各类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并不局限于大学内。
朱君洛让各学科的教授们,要经常带着自己的学生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历练。
不仅要亲身去体会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还要从实践中汲取各种经验,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相互印证。
同时各种学科的研究项目也要根据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去研究,并且在深入生产一线历练时,去发现各种需求。
因此,华夏大学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要同时完成学术考试和实践考试,并且还要有针对本学科的学术论文,通过审核后方能毕业。
而学员中如果有一些佼佼者,能够拿出一些研究成果,或者发明和改进,对实际应用或者学术研究有巨大贡献的,将会被留任为华夏大学的教授。
在华夏大学任教,不仅仅代表学识出众,更要有极强的悟性和天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着权威的学术见解。
龙城大学的很多学院院长都由内阁大臣或者各部部长担任。
同样,张煌言和张名振等人也在华夏大学任教,就连朱君洛都会经常去华夏大学讲课。
在这样的氛围下,全国各地的士子们都将华夏大学视为梦寐以求的学习目标,想尽各种办法去学习各种知识,以求能够在来年的招生考试中,一举达成自己的愿望。
而华夏大学的招生考试不仅仅只有参加招生考试一条途径。
朱君洛让各地都大力推荐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进入华夏大学深造。
虽然这种举荐的名额比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少得多,但这种途径却给很多身有一技之长,却因家庭贫困没有机会学习的人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是这种举荐名额的要求却是非常之高,要求必须在某一领域内做出巨大贡献,或者是在某一领域有着无人能及的专长。
哪怕是伐木工,只要他在伐木这项技能上无人能及,那就有机会成为举荐生。
无论哪行哪业,只要这个人能做到无人可以超越的地步,那他一定对这个行业或者这个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
只要经过专门的培养,这个人很可能会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华夏大学的建立,和其独特的教育制度及教学方式,以及至高的荣誉感,让华夏大地一时之间都以能进入华夏大学为最高愿景。
这种极高的热情,也带动了各地的教育蓬勃发展。
华夏大地本来就十分崇尚求学问道,但是由于千百年来,求学一途并不是寻常百姓家能够触及的。
只有那些官宦人家和富庶人家的子弟,才能够有足够的资源供其求学。
所以大多数华夏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去学到知识,更不用说考上华夏大学了。
一年前开设夜校,教平民百姓识字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感恩戴德了。
但那只是最基础的启蒙知识,距离华夏大学的招生考试差了十万八千里。
可是现在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了很多,再也不是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