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明各地都有了无线电报机,并成立了电报局,通过无线电报机,很快就能将各条政令立即传送至各地的政府机构。
寻找临时教育场所的政令下达后,各地政府官员立即行动起来。
经过多年战乱,有着很多的空置庙宇,这些地方并没有人去修整。
而原本居住在庙宇中的僧侣也只剩下少数几人。
各地政府官员便将这些庙宇暂时先用来当作学校,即使有一些庙宇中有少数僧侣,对于这种教书育人的好事也是极为赞成。
很快,各地政府便清理出很多用来临时讲课的地方,虽然庙宇占了多数,但还有一些其它的场所也用来当成学校。
有一些地方将祠堂用来作学校,也有一些地方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便临时搭建一片窝棚来当做讲课的地方。
短短的几天内,各地都已经开始了招生,甚至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给孩子们上课了。
一方面是各地政府行动迅速,另一方面各地百姓也十分支持,纷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只想着尽快让孩子们能听到老师讲课。
与此同时,大明财政部也拨付出了大批的资金,用于各地建设学校。
根据各地政府招生后统计得来的数据,十一岁以下的学龄儿童有五百万,十一岁以上,十六岁以上的适龄少年有四百六十万,另外学龄前的儿童也有九百多万。
由于华夏各地被大明收复后,很快便进入了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一年来出生的人口大增。
仅最近的一年间,华夏各地新生的婴儿就已经达到了五百多万,出生率接近了百分之七,这一数字让朱君洛都感到十分惊讶。
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另一方面是这年头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人们一到天黑就睡下了。
一直以来都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再加上现在华夏的百姓绝大多数还依然保持着农业时代的思维,多生孩子就意味着能够增加劳力,家庭人口越多,就意味着家庭的收入也会越来越高。
而这正是朱君洛最想看到的,也是他迫切的想要将教育尽快推广普及的主要原因。
人口的出生率在接下来的几年一定会得到爆发式的增长,预计明年的出生率将能够达到百分之八以上。
每年新增的大量儿童,很快就到了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大量的学校,这些孩子将只能成为农业的劳动人口。
而越来越庞大的工业体系却因为工人短缺而不得不控制发展的速度。
这可不是朱君洛想要的结果。
因此,朱君洛让第一批新建的学校就要满足目前的适龄未成年上学的需求。
于是第一批便规划了一万所小学,三千所中学,六百所职业学校,以及二十所大学。
每所小学需要能够容纳一千名适龄儿童,每所中学需要至少能够容纳三千名适龄少年。
而职业学校和大学都需要分别容纳五千人和两万人以上。
而且每所学校除教学所用的教室之外,还要建设一定比例的学生和教师宿舍,以供离家较远的师生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食堂、操场等各项设施。
林林总总算下来,每所小学需要耗资两千八百龙元,每所中学需要耗资九千五百龙元。
新建一所职业学校的耗资则在两万龙元以上。
而大学更是每新建一所需要耗资三十万龙元。
这些一共加起来,仅第一批学校建设就需要近七千五百万龙元的资金投入。
另外还有大量老师的工资支出和各种教学用具、教材等,都要大量的投入。
仅以中学和小学的老师来算,这些学校所需要的老师就近二十万名,每名老师每年的工资平均约为八十龙元,这些老师一年的薪资就达到了一千六百万龙元。
而职业学校和大学老师的薪金更高,至少在每年一百龙元以上,每年支出近两千万龙元。
于是大明财政部专门拔出一亿五千万龙元,用于教育专项资金,用来发展教育。
现在的华夏税收虽然不高,只有不到一亿龙元,但是其它收入却让财政部富得流油。
仅仅靠出售荒地便收入了十二亿龙元,其它各种收入加起来也达到了近十亿龙元,其中包括罗刹国的战争赔款和各地的缴获。
所以现在的华夏大明财政有着足够的盈余。
而朱君洛和内阁的一致意见都是将这些钱用在改善民生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上。
至于军费,朱君洛则另有打算,现在当务之急是让华夏尽快追赶上美洲的步伐。
只有华夏各地的发展进入正轨,能够有着足够的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朱君洛才能放心返回美洲。
一亿五千万龙元看似数量庞大,但其实分布在各地政府,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很多地方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学校建设的成本也是非常高,但是各地民众的热情却十分高昂,纷纷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将学校尽快建成。
但是当南京得知此事时,却紧急下发限令,让每个捐献者捐款不得超过十龙元。
这一做法就是为了防止有一些资产雄厚的富户利用对学校捐款一事,让学校对他们的子弟大开方便之门。
这样便破坏了普及教育的本意,本来公平的教育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变得不再公平。
当这项政令下达后,很多富户表示了不满,但却让平民阶层十分认同。
朱君洛却也并不以为意,只要在制度上将这些富户的旁门左道封死,然后再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便能让这些富户按照国家发展的方向做事情。
朱君洛现在并不担心这些失去土地的富户能对华夏的政局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
他唯一担心的是这些富户如何将自己手中大量的资产投入到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