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目瞪口呆的圣人之后
孔鲋听到浮丘伯的话,沉思片刻,道:
“‘新法家’中,虽是融合了一些我儒家之义,但我总觉得赵高并不想这般做。”
“赵高如此做,似乎只是一种妥协,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妥协。”
“赵高想要做的,似乎一种特别的‘法治’。”
孔鲋一边想,一边道:
“我也不是很确定,只是有这么一种感觉罢了。”
“赵高想以法为主,以道德为辅,法规定了人最低的恶,道德则标记着人最高的善。”
“违法必究,违德必举。”
“只不过,我儒家之礼仪,恰好符合这道德,故而吸纳我儒家中这一部分。”
“竟是如此?”叔孙通在一旁道:
“我也不是很确定。”
孔鲋摇头道:
“算了,罢黜百家,独尊法术”一事,勿需再提。”
“这已经不是我们能够左右得了,除非……”
叔孙通知道孔鲋话外之意。
“罢黜百家”乃是秦始皇肯定并推行,任何人皆已无法制止。
除非……变天了。
只不过,秦始皇就是大秦的天。
只要秦始皇在一日,天就不会塌。
孔鲋接着又道:
“不过,我们倒也不可坐看其成。”
“正如刚才那两位农夫所说,很多人想要识字,那不可避免的就要拜一些儒生为师。”
“届时,我们可着重教导‘新法家’中,有关于儒家一部分的知识,甚至稍微改良一些。”
“如此一来,这‘新法家’会不会变成外法内儒或是法皮儒骨,也犹未可知。”
孔鲋与淳于越一样,一直持此想法。
叔孙通、浮丘伯等人闻言,皆默以为是。
孔鲋再次道:
“好了,除了‘罢黜百家’这一事,对于刚才那农夫所言,你们可还有何想法?”
叔孙通思索了一下,道:
“那便是邮局了。”
“赵高能想出邮局一事,确实了得,不仅填补了大秦财政之空虚,使秦始皇可以安心修建直道乃至驰道。”
“同时更是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起来。”
浮丘伯附和道:
“确实如此,邮局之创建,甚合我心。”
“前段时间我曾试着通过邮局给一位友人写信,询问其近况。”
“要知道,我与其还是在求学时相遇,情谊甚笃,然今分别亦有十年。”
“其实,我也并不是抱有很大期望,因为此人的住址我也是其他人说的,不一定准确,甚至其已搬家也说不定。”
“但未曾想到……真是天可怜见啊,就在前日,我竟收到了回信。”
“我……我都没想到会收到回信,于是,在读完信后,我又立即通过邮局再次书信一封,寄了出去。”
浮丘伯言语激动,对邮局之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不止浮丘伯,孔鲋、叔孙通和毛亨等人亦是点头不断,以为邮局赞。
毛亨也是道:
“我亦是如此,就在昨日,我又给十多位未曾谋面之好友,去信一封。”
毛亨等人诉说寄信之事,丝毫不曾提到寄信之价格。
只因他们都不在意。
叔孙通自不必说,他乃大秦法学宫博士,自有俸禄可拿。
甚至还有官方渠道寄信之优惠。
而孔鲋、浮丘伯、毛亨也不差钱。
他们的地位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些地位,还有些余粮。
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叔孙通的关系走后门。
不像去死和黑豕二人,寄个信还在考虑来回邮费是否减免,甚至寄个信还搁那犹犹豫豫,想着对方付费。
所以说,邮局使人们的联系更加方便这一说辞,应该还要加个限制。
那便是限于有钱人,如贵族、商人以及士等。
此时,孔鲋忽然道:
“你们说,那些寄出去的信,邮局内部之人会不会私自拆开查看?”
浮丘伯闻言,当即回应道:
“应该不至于吧,且不说每日邮件数目何其之多,要如何一一查看。”
“就是那些邮局之人,又有多少识字者?”
大秦如今各地的地方官员想要招收识字的都勉勉强强,够呛。
邮局里面要是有很多识字者,怕是会早就挪作他用。
当然,更关键的是,大秦如今虽然没有提倡什么隐私权,但也不怎么搞文字狱啊!
要是在那个说一个“明儿”都要捉拿入狱的朝代,那说不定还真有点危险。
不过,秦始皇雄才大略,霸道绝伦,自是不会像其他什么皇帝一般担心受怕,防民防川。
在浮丘伯说出自己的的看法时,叔孙通则立即盯着孔鲋道:
“先生,最好还是不要用信去联系什么重要之人人,或者在信中写什么重要之事。”
“虽然,邮局不会也没有时间查看信件,但终是要以防万一。”
叔孙通此语,令浮丘伯、毛亨等人瞬间反应过来,孔鲋问出这个问题的真实原因。
孔鲋不喜大秦,众人皆知。
当年大秦征辟孔鲋为儒学宫博士,孔鲋推辞不就。
然后推举自己的学生叔孙通担任,自己则退隐山林。。
嗯,然后叔孙通就担任了……
这次,若非是赵高的“罢黜百家,独尊法术”太过惊骇,已经波及到儒家地位,他仍旧不会出山。
孔鲋不喜大秦,而以其身份以及在儒家的地位,于战国时期自然能接触到不少六国贵族。
没错,这代表着孔鲋与六国遗老,不能说关系莫逆吧,也可以说是交情匪浅。
这也就意味着,孔鲋刚才真正想问的是:
用大秦的邮局寄信给六国余孽是否可行,是否会被大秦给检测到。
浮丘伯等人面面相觑。
合着你是准备用大秦的官方渠道去联系六国余孽密谋颠覆大秦?
当然,也许只是联络感情,不一定是密谋造反。
毕竟,有很多六国贵族,秦始皇并没有将其剪除,这些人或是迁徙到了咸阳,或是留在原地,成为一地豪绅。
诸如齐地田荣、田横,魏地的魏咎、魏豹等。
然而,即便如此,仍是不妥。
叔孙通此时再次开口道:
“便是邮局一向没有拆人信件的先例,但有些重要任务,譬如先生您,仍是重点关注对象。”
“以前您隐居山林,倒也还好,但如今您在咸阳走动,还是谨慎小心些为好。”
孔鲋见叔孙通等人一个个皆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神情肃穆,不禁笑道:
“你们在想甚?我岂会做这种事情?”
“我且问你们,你们可曾见过我与那些旧六国之人有过联系?”
“我如今,只一心着书立说而已。”
说完,见众人仍是一本正经地看着他,又道:
“放心吧,我不会做一些多余之事的。”
在时机未到的时候。
孔鲋在心中默默补充了一句。
听到孔鲋如此说,叔孙通等人遂不再多言。
孔鲋见气氛有些沉闷,低头看了一眼手中书籍,转移话题道:
“话说回来,那信纸到真是件奇物,也是不知那赵高究竟是什么脑子,竟能造出如此匪夷所思之物。”
孔鲋一边说着一边打量着手中的书籍。
信纸和他手中的书籍一样,都是用纸所造。
越是翻看书籍,他便越是惊讶,越是感慨赵高的不得了。
要知道,就他手中这本《三十六计》,若是换成以前的竹简编写,还不知要多少竹简,才能写完。
两个?不,三个,甚至四个五个大竹简,都有可能。
这要是想随身携带观看,不拿一个布包兜着,根本就没法拿。
又岂能如现在这般,一只手拿就足矣。
孔鲋感慨着道:
“之前,我只以为赵高精通法家、儒家以及兵家,没想到他连墨家之技艺,竟都有所涉及。”
他今日之所为会在这咸阳郊外,便是听闻赵高所造之曲辕犁如何的不可思议,竟能将耕地效率翻番。
特来眼见为实。
虽然还未曾见到,但刚才听到去死和黑豕的谈话,已足以证明了。
纸张、曲辕犁……这赵高莫不是继法、儒、兵三家集大成者外,还是工家的集大成者?
孔鲋一念至此,心中骇然。
叔孙通听到孔鲋提到纸张一事,想了想,开口道:
“其实,先生有所不知,赵高除了造纸术这个发明外,还有一个配套的发明。”
“造纸术?”孔鲋看向叔孙通疑问道。
其实,造纸术与印刷术现在尚属宫中机密,外人只知道一些表面之物,至于具体制造则是一知半解。
而叔孙通身为大秦博士,与一些九卿皆有交流,自然了解地就多一些。
叔孙通解释道:
“似这种纸张的发明,赵高管它叫做‘造纸术’。”
孔鲋点头表示知道了,也未太在意,不过是个名字罢了,他现在更在意的是叔孙通所说的那个配套的发明。
他直接问道:
“你所言之与造纸术配套的发明是什么?”
浮丘伯等人也一齐看向叔孙通。
叔孙通并未直接点明,而是一手指着孔鲋手中的书籍,问道:
“先生,您觉得您手中这一本《三十六计》,若想制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孔鲋未在意“制成”二字,想了想,说道:
“此书字体清晰工整、页面干净整洁、制作精良优美,非三月,不,是半年无法写完。”
孔鲋停顿了一下,又道:
“甚至一年都有可能。”
他之所以这般说,是因为编写书籍,最常见的便是写错了字。
以前,在竹简上写错了字,若是用刀刻的,便用刻刀削去错字。
若是用毛笔写的,便将其涂抹掉,再行书写。
而他在看《三十六块》这本书时,发现这本书里面竟然一个错字都没有。
一个人就算是从一写到一万,这么简单的事,都有可能写错几个字。
更别说是写一本书了。
好吧,从一写到一万这件事,其实并不简单,何况还不是阿拉伯数字。
所以,要做到这种地步,就要誊写书籍的人,非常小心的誊抄,特别谨慎的书写。
如此誊抄书写,速度自然极慢。
并且一旦写了错字,那一页纸就直接废掉,又要重新书誊写。
甚至你都已经誊写到最后一个字了,但就是这最后一个字错了,你依旧让揉了重新写。
孔鲋从《三十六块》全书中无有一字错字且涂改处,推导出这个想法。
再加上这字迹有如此工整,从书的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规规整整,无有一丝起伏。
要将字写到这种程度,又不知道要花费多长时间。
这也是孔鲋将半年,又推到一年的原因所在。
甚至,一年时间都不见得够。
孔鲋说完看向叔孙通,等待叔孙通的答案。
浮丘伯等人也看向叔孙通待其回答,他们亦是持孔鲋相同看法。
叔孙通在众人的目光中,缓缓伸出一根食指。
孔鲋见状,微笑点头道:
“果然是一年时间。”
“由此可见,此书誊写、推广之不易啊!”
叔孙通抿了抿嘴,打断孔鲋的感叹,道:
“是一天时间。”
孔鲋还未说话,浮丘伯等人纷纷叫道:
“你说什么?”
“怎么可能?”
“你说笑呢吧?”
“扯乎?”
孔鲋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艰难开口问道:
“你……你说甚?”
叔孙通依旧伸着食指道:
“先生您猜错了,非是一年时间,而是一天……甚至都不要……”
孔鲋当即摆手道: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且不说无一错字这点,单说那字迹之工整,就不是一天时间能够做到的。
浮丘伯等人说的对:扯呢!
孔鲋刚要说叔孙通是不是在扯淡,忽的一顿。
他瞬间想到了叔孙通所言与造纸术配套的那个发明。
莫不是与那个有关?
果然,叔孙通的回答验证了他的猜想。
在众人纷纷言不可能的声音中,叔孙通缓缓开口。
他一开口,其他人声音渐息,只听他道:
“吾非诈言,确实是只要一天时间。”
“赵高先是将《三十六计》中的所有字,雕刻在一块模板之上。”
“这一步耗时较久,非短日可成。”
“不过,等这一步完成之后,则只需要不断印刷即可。”
“赵高管其叫做‘印刷之术’。”
叔孙通说到最后,再次道:
“就这一本《三十六计》的印刷,甚至都不需要一天时间。”
孔鲋听完,直接亚麻呆……目瞪口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