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说一段神话
去死与黑豕的对话,并非无人听到。
其听到之人,对此番对话,亦颇多感慨。
原来,在去死二人身后有着一群儒生打扮模样的人。
嗯,说是儒生打扮,其实就是儒生。
这些儒生不经意间听到了去死二人原本对咸阳近期变化的感慨,慢慢转变成对赵高邪乎的惊叹。
你道这些儒生系谁?
正是此前与赵高对峙过的孔鲋、叔孙通、浮丘伯和毛亨几人。
此刻,这些人手中皆拿着一本纸质书籍。
因此,当他们听到去死二人说,如今儒生手中皆拿着纸质典籍,且大半都还是“新法家”典籍,他们一阵相顾无言。
孔鲋低头看了看手中书籍,好在,他拿着并非是“新法家”典籍。
不过,也非赵高编的那个《三字经》。
如今的儒家典籍,除却《三字经》是纸质的,其他则的全是竹简。
毕竟被“罢黜”了嘛,怎么可能还刊印。
孔鲋书中的书籍,既不是“新法家”典籍,又不是儒家的《三字经》,那这位圣人之后手中拿的是什么?
定睛一看,竟是《三十六计》!
一个厨子……呃,不对,是一个儒生不看菜谱看上兵法啦。
至于孔鲋为何要看《三十六计》,倒不是说儒家精读百家经典。
而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法家之人,不仅精通他儒家典籍,竟然还会编写兵书?
此人当真精通百家不成?
孔鲋自是不信,故而在得知赵高写了一部兵书,并得到通武侯王贲与大将军蒙恬的赞叹,他立即托叔孙通给他也搞来了一本《三十六计》。
这一段时间,他一直都在精读《三十六计》。
越看越是惊异。
越看越是惊叹。
越看越是惊骇。
这赵高,又是编写法家典籍,又是编写儒家典籍,且皆令人赞不绝口。
如今竟有编写兵家典籍……这赵高难不成还要一人编写百家典籍不成?
叔孙通之前与他对话的场景,他至今仍是记忆犹新,仿若昨日。
当他第一次通读《三十六计》后,叔孙通问他:此书何如?
他沉默片刻,方道:
非兵家之集大成者不能书写。
叔孙通闻言亦是沉默,然后又道:那“新法家”典籍呢?
他再次沉默后,道:
非法家之集大成者不能书写。
叔孙通再问:那《三字经》呢?
这一次,他沉默良久,才道:
大道至简,微言大义,非儒家之集大成者不能书写。
说完之后,他再次沉默,叔孙通亦是不语。
因为,叔孙通也知孔鲋所言非虚。
在这之后,他便重复阅读《三十六计》。
能被王贲、蒙恬两位兵家大者赞扬,当真是每读每新。
他甚至觉得,应该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合起来看。
《孙子兵法》为谋略,为纲领,而《三十六计》则为具体计谋。
没错,将这两本书编到一起,就叫做《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他一个儒家之人,圣人之后,竟对兵法上了瘾。
想来,若是以后发生了什么战争,说不定他也会加入其中,为之出谋划策。
孔鲋一边往前走,一边问道:
“叔孙通,你对刚才二人所说,如何看待?”
一群儒生悠然走在田埂之上,去死与黑豕二人在田中驼背弯腰。
工作无有高低贵贱之分,农民耕地,商人剥削,大臣贪污,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
叔孙通想了想,道:
“虽说是‘新法家’,但里面融合了众多我儒家思想,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荀圣的‘礼’等。”
叔孙通捡了去死与黑豕二人讨论的“罢黜百家,独尊法术”来说。
他刚说完,浮丘伯便说道:
“‘君君臣臣’这些,赵高若是不提,秦始皇也未必会同意推行他这个‘新法家’。”
正如之前所说,你想让皇上全力推行你的学说,又不迎合取悦皇上,那皇上凭啥用你?
儒学之所以自汉以后,被历代王朝奉为官学,可不就是历代儒生对儒家不断改造,以此来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吗?
否则,儒家焉能有如此地位?
就如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将皇权神化。
使百姓对皇权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性与服从性。
还有“三纲”,不仅让臣对君唯命是从,还让子对父,妻对夫也俯首帖耳。
哦,对了,这个“三纲”,赵高的“新法家”里也有……
至于“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赵高则没用。
不过,赵高虽未用,但历代君王都对神啊仙啊特别尊崇。
就如秦始皇一直都在寻仙访药,就连能炼丹的方士都比较尊重。
想来若是赵高真将“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给提出来,秦始皇说不定也会采纳。
之前有一种说法叫:
商之前,皆称人皇,周以后,都称天子。
而商纣王帝辛便是最后一位人皇,周武王姬发就是第一位天子。
基于这种说法,有人便道:
纣王为人皇,乃人之皇,代表着人族与一切神圣平起平坐。
甚至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主导地位。
而周武王为天子,乃是天之子的意思,受命于天。
这就意味着人族对仙神的屈服。
因此,很多人都说,武王伐纣使“天赋人权”变成了“君权神授”。
然而,据说这其实由于宗教信仰的缘故。
说是,人类的起源是女娲造人,女娲是万人之祖。
夏商两朝的每一任君主即位,第一件事就是祭祀女娲。
作为女娲千万子孙中的佼佼者,夏商两朝的君主对自己的统称是人皇!
而周呢,地处西北偏僻地带。
虽然在史书中说,周族也是三皇五帝的后代。
但是,根据另一本书中的记载,周族的发源地是今甘肃陇西河谷一带,然后迁徙到关中地区。
而这也意味着,他们与商族的信仰不同。
又因为周族在不断与戎狄的战争中,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引起了商朝统治者的忌惮。
为了稳定西部边陲,防止在商朝对东夷族战争中,周族在背后的突然袭击。
所以,帝乙也就是纣王之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周族的首领。
当商纣王即位之后,由于对东夷族的战争取得了一定胜利,商纣王便将周族的首领,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囚禁起来。
接下来就是《封神》第一部了。
之后,为了给自己造势,周文王在谋臣姜子牙的策划下,编造了凤鸣岐山的故事。
凤鸣岐山,就是传说周文王姬昌在岐山时,有凤凰来此栖息鸣叫。
大概就相当于刘邦为赤帝,然后斩白蛇也就是白帝起义。
亦或是:“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
你也可以将之看成祥瑞。
而这段故事也标志着,周族的宗教改革正式开始!
即,将对远古神灵女娲的崇拜,改为对上天的直接崇拜!
众所周知,龙是轩辕黄帝征战各大部落,取他们的图腾组合成的动物。
龙是一种男权的象征。
在中国各个王朝君主的服饰上,都有龙的图案。
然后,周族开始宗教改革。
首先,龙是绝对不能背弃的。
然,凤凰又是周族开始反抗商王朝的标志。
因此,必须让其也在宫廷中有一席之地。
龙不能去,凤凰又要加上。
所以,周族的便将目光看向了另外一种动物——九尾灵狐。
对狐狸的崇拜是起源于夏朝。
根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时期,行走至巴蜀,遇到涂山氏的狐女,并与之结合,生下夏启。
狐女的称呼,可能是来自于她的家族图腾是狐狸。
所以,很多电视剧上的狐族都为涂山氏,诸如《狐妖小红娘》涂山苏苏,以及《长相思》的涂山璟。
于是,夏启即位之后,人们开始了对狐狸的崇拜。
夏商时的王后服装和宫殿装饰,都是狐狸作为图案。
九尾灵狐在夏商时期,是一种灵兽的象征。
是人间吉祥物的标志。
没错,九尾狐,一开始其实是人间祥瑞。
转变则来自于——苏妲己。
苏妲己乃是纣王的女人,深受纣王宠爱。
看动漫《哪吒传奇》,最后纣王与妲己的对话,真的尤为让人动容。
当所有人都逃走,硕大的宫殿只剩下妲己和纣王时,纣王依旧豪迈,并不畏惧。
这时苏妲己双手捧着一把剑走来,说道;
“娘娘说,让我用魔心取大王的心脏,朝歌城都便可失而复得。”
纣王没有震惊,而是更加豪迈的对着妲己说:
“来吧,只要爱妃高兴,我什么都愿意。”
“没有了大王,天下对我又有何用?”
妲己泪流满面,丢下剑,跌坐在地上:
“臣妾有一件事,隐瞒大王多时了。”
纣王摸摸胡子,笑道:
“我早就知道你是狐狸变的。”
说着,又一手指天道:
“寡人宁负天下人也绝不负你。”
纣王将酒洒进油灯点燃宫殿,与妲己一人一杯酒,携手走往屋内。
“就像我们当初相识,来来来,我和美人斟酒对饮。”
唉,年少时的很多动漫,编剧是真的用了心的。
像《虹猫蓝兔》、《洛洛历险记》、《超兽武装》之类。
只可惜,当时年幼的我们,光顾着看哪吒、七剑合璧、雷霆半月斩和超兽武装。
你说,一个小屁孩有啥好看的?
其内容的丰富,才是最该让人重视的,能使人得到精神的升华。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在强者的心里没有弱者的席位。”
“蓝兔已死,是非对错我已无心解释。”
“这是个肮脏的游戏,而我……是个肮脏的玩家。”
“你放屁!”
等等。
而在《哪吒传奇》中,最后这纣王与妲己的对话,有多少人在当时就注意到过?
不过是朝花夕拾。
有人曾问,你知道妲己为什么总爱喂纣王葡萄吗?
因为在狐狸眼中,葡萄是最好吃的东西。
好吧,事实上商朝时期,并没有葡萄。
葡萄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原名叫“蒲陶”。
不过,这种时候就不要较真这个了。
之所以提这个,是因为前面说了,夏商的王后,皆绣九尾灵狐。
而妲己虽非王后,却深受纣王喜爱。
于是,后世有人推断,商朝灭亡之后,苏妲己成为了武王的战利品。
而周族建立周王朝之后,为了掩盖丑闻,并加大对宗教的改革。
便将商朝灭亡的罪过,全部都推到了苏妲己的身上。
这很常见,红颜祸水嘛。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将男子的过错推给女子,很是寻常。
结果就是,将原本代表君王妻子的九尾狐图腾换成了凤凰的图腾。
将原本象征后位的灵兽九尾狐,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妖兽!
因此,人皇与天子,不过是不同的宗教崇拜所致。
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不同的称呼。
正如九尾狐由灵兽变为妖兽。
并非是天子就不如人皇,相反上天之子这个噱头,更易牧民。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山呼万岁”亦是如此。
吓唬、糊弄老百姓的,都是为了稳固统治。。
话虽如此,赵高在“新法家”当中,仍是没有采用这个。
毕竟,他这个“新法家”,是以法家为主,又不是以儒家为主。
虽说先秦时期的法家比儒家更加跪舔皇权。
但选取儒家中的“三纲五常”,以此来迎合秦始皇,赵高感觉已经够够的了。
再多……这到底是“新法家”,还是“新儒家”?
封建糟粕、儒家礼教难不成还要卷土重来,再次祸害几千年?
至于说,在“新法家”中,能看到荀子的“礼”。
这点赵高倒是没话说,毕竟“礼”一严苛,可不就是“法”吗?
而且,李斯和法家集大成的韩非子都是荀子的学生。
你说荀子是儒圣,我还说荀子是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呢。
好吧,不过荀子本人倒是一直坚定的认为自己属于儒家,且是是孔子的正统继承人。
比什么孟子要好多了。
浮丘伯只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没有说什么荀圣的“礼”。
因为,他也知道礼法不分家。
“新法家”中有“礼”的影子,一点也不奇怪。
若是没有,反而倒有些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