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被夕阳温柔拥抱的田野边,古大仲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而急切,他的目光定格在了远处缓缓走来的刘正茂身上。刘正茂,这位年轻有为的副支书,仿佛肩上总扛着大队未来发展的重担,每一步都显得沉稳而有力。古大仲的脸上瞬间绽放出了温暖的笑容,那是一种对战友、对伙伴深深的信赖与期待。
“小刘啊,你可算是来了!”古大仲快步迎上前去,声音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焦急与关切,“听说你和朱枝去办那二手汽车的事了,进展如何?一切都还顺利吗?”他的言语中,不仅是对工作进度的询问,更是对刘正茂能力的认可与信任。
刘正茂微微一笑,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妥了,支书。朱支书亲自出马,那效率自然没得说。车已经买回来了,现在正在修理厂进行维护,等咱们的驾驶员学成归来,就能直接上手开车了。”他的回答简洁明了,却让人感受到一股子踏实与可靠。
正当刘正茂准备进一步汇报接下来的工作安排时,古大仲突然话锋一转,说道:“正好,我这里有件事想和你商量,咱们坐拖拉机回大队部去细说。”说着,他便要将自己的自行车放进拖拉机的车斗里。这时,一旁的刘子光见状,连忙上前一步,主动请缨:“支书,让我来帮您把单车骑到大队部吧,您和刘副支书坐拖拉机,路上还能多聊几句。”
古大仲闻言,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也行,那就辛苦你了,子光。”
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古大仲与刘正茂并肩坐在车厢内,两人的话题也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大队的日常工作上。回到大队部,古大仲习惯性地朝会计室门口望了一眼,发现马会计并不在,便与刘正茂一同坐在了办公桌的两边,准备开始他们的“小会议”。
“小刘啊,今天上午,金树大队的李长根支书和文昌大队长来找我了。”古大仲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他们反映说,帮我们大队做了不少事,但至今还没结到一分钱账。眼看着就要年底了,他们大队就指望这点钱来分红呢。”
刘正茂闻言,眉头微微一皱,心中不禁有些疑惑。在他看来,人家金树大队自带工具和伙食来支援,答应给别人的工钱自然应该按时结算。现在人家上门讨要,自己这边却还要商量,这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支书,我觉得这事儿简单,按进度结给他们就是了。”刘正茂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看文昌大队长带队施工的时候,挺认真负责的,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古大仲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但随即又补充道:“刚才我也问了刘昌明,他的意见和你差不多。不过,马会计那边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应该等工程全部完成验收后,再一起结算。”说到这里,古大仲的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似乎察觉到了这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情况。
“支书,难道马会计认为金树大队铺设的路基有问题?”刘正茂敏锐地捕捉到了古大仲话中的弦外之音,不禁问道。
古大仲摇了摇头,回答道:“他没直接这么说,但我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不过,我刚才亲自去施工现场看过了,没发现问题。市政施工队的领头人也没反映路基有问题。所以,这事儿还是得你去找马会计了解一下情况。如果真有问题,那我们就必须及时改正;如果没问题,那就赶紧把工钱结给金树大队,别让人家寒了心。”
刘正茂闻言,点了点头,表示自己会尽快处理此事。他深知,在大队的工作中,每一分钱、每一个项目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拖延。
接下来,两人的话题又转到了大队的交通工具上。古大仲笑着看向刘正茂,问道:“小刘啊,你看杏花大队都买了汽车了,咱们大队还是一直借江麓厂的车用。什么时候也帮我们大队搞辆汽车啊?”
刘正茂闻言,也笑了。他深知古大仲对大队发展的迫切期望,但同时也明白其中的利弊得失。于是,他回答道:“支书啊,如果您只是想要辆旧车的话,那我随时都能帮您找来。不过呢,您也知道,有了旧车之后,杜主任那边可能就不会那么上心地帮咱们大队搞新车指标了。毕竟啊,新车用起来更省心、更省事嘛。”
古大仲闻言,沉思了片刻。他明白刘正茂的意思——旧车虽然能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还是新车更加划算、更加实用。于是,他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刘正茂的看法:“那还是等等吧,新车更加省事,少花维修费。咱们还是把精力放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吧。”
古大仲与刘正茂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决心仿佛能穿透岁月的长河。他们深知,面对的挑战虽多,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接下来,他们将携手并进,不仅要解决眼前的财务与交通问题,更要带领大队建设新农村这个前所未有的项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们将用汗水与智慧,书写出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古大仲拍了拍刘正茂的肩膀,坚定地说:“咱们一起努力,为大队的明天奋斗!”
古大仲话音刚落,会议室的氛围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下一个议题,刘正茂迅速接过话头,条理清晰地汇报起此次回城的收获与发现。“支书,关于新村设计的事,昨晚顾正宇团队特地找我,展示了他们的设计蓝图。整体而言,设计相当周全,不过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尚存不足。经我指出后,他们表示会立即修正并重新定稿,预计不久后将提交给大队审核。”
古大仲闻言,显得颇为放心,他摆了摆手,表示信任:“大队里对这些专业设计知之甚少,你既然觉得没问题,那就按你的判断来。设计师们自然有他们的专长,比我们这些门外汉要精通得多。”
然而,刘正茂并未就此打住,他略作沉吟后,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支书,我在审查设计图时注意到,顾正宇计划中的民居结构大量采用了预制板砖混模式。我听说这种结构虽常见,但弊端也不少,比如耐久性、抗震性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古大仲闻言,眉头微皱,显然对此也感到好奇:“哦?这我倒没想到。我们当年在部队时,建房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听说是从苏联学来的。难道说,现在已经有更先进的建筑技术了?”
刘正茂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兴奋:“是的,我听说国外有一种采用水泥混凝土和钢筋整体浇灌的建房方式,不仅结构更加坚固,而且保温和隔音效果都极佳。我已经让顾正宇去搜集相关资料,看看这种技术是否适合我们大队的实际情况。”
古大仲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任何创新都意味着挑战与风险。“水泥和钢筋都是紧俏物资,价格不菲,而且不易获取。相比之下,红砖更为经济实惠,也容易找到。你提到的那种建筑模式,即使存在,也未必适合我们当前的条件。”
刘正茂自然明白古大仲的顾虑,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支书,我考虑过了。一旦大队的水泥厂正式投产,水泥的供应问题将得到缓解。至于钢筋,虽然获取难度较大,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多方渠道来筹集。毕竟,从长远来看,采用更先进的建筑技术对于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大队的整体形象都是大有裨益的。”
见古大仲并未完全否定自己的想法,刘正茂趁热打铁,提出了下一步的计划:“等顾正宇他们修改后的设计图送来后,我们可以召开大队会议进行讨论。到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古大仲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然而,就在他准备起身离开时,刘正茂却又突然叫住了他:“支书,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向您汇报。”
古大仲重新坐回椅子上,示意刘正茂继续说下去。
“是关于江麓厂的订单问题。他们表示从12月15日开始,每天需要我们从大队提供一百头白板猪,总共一千头。他们愿意以每斤八毛的价格收购,但明确提出不需要下水部分,需要我们自己处理。”刘正茂边说边观察着古大仲的表情变化。
古大仲一听这话,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他们只要肉不要下水?那我们这么多下水怎么处理?这可是个大问题啊!”
刘正茂连忙安抚道:“支书别急,江麓厂也不是完全不要下水。他们说了,只要我们把下水处理干净后送到小卖部去卖就行。他们厂给职工发福利的时候,主要是需要肉。”
古大仲闻言,眉头依然紧锁:“话虽如此,但下水毕竟不如鲜肉受欢迎,能卖出去多少还是个未知数。”
刘正茂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古大仲的担忧。但他随即话锋一转,提出了另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支书,其实下水销路的问题我们可以慢慢想办法解决。但关键在于,大队能否在短时间内组织起足够的屠宰力量来应对每天一百头的屠宰量?这可是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啊!”
古大仲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个任务的艰巨性,但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与潜力。“小刘啊,你和肉联厂的关系不错,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你去请教一下肉联厂的专业人士看看能不能制定出一个可行的屠宰预案来提交给大队会议讨论。”
刘正茂虽然心里有些无奈——毕竟他原本的任务并不包括屠宰这一块——但还是爽快地应承了下来:“行支书您放心我一定尽快拿出方案来。”
随后两人又就剩余的生猪销售渠道以及大队养殖场的生产计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会谈结束后古大仲起身准备离开去各生产队仓库检查晚稻谷的保管情况。而刘正茂则留在原地准备回去报餐。就在这时出纳室的李娟突然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信纸,神色匆匆地对刘正茂说道:“刘知青昨天有个广东来的电话,对方说姓陈,让你有空回过去说有急事。”
刘正茂接过信纸道了声谢,心中知道姓陈的广东人有何急事找他。不过眼下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尽快解决屠宰预案的问题以及兑现对李娟等人的承诺——搞到自行车指标。
想到这里他微笑着对李娟说道:“谢谢你啊李娟。关于自行车指标的事情你统计好需要的数量了吗?我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帮大家搞到一些。”
李娟闻言眼睛一亮连忙说道:“早就统计好了包括社员知青们的需要我都一一记下来了。不过数量有点多我怕你到时候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啊。”
刘正茂自信地拍了拍胸脯说道:“放心吧李娟。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一定会尽力去争取的。你把统计好的数据给我我去想办法找指标。”
李娟还是有些不放心地提醒道:“你就别吹牛了到时候没货看你怎么向大家交代?”
刘正茂哈哈一笑说道:“你就瞧好吧!我刘正茂说到做到绝对不会让大家失望的!”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办公室朝着知青点的方向走去,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如何尽快做屠宰方案。刘正茂深知时间紧迫,他加快了脚步,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打算。他决定先与肉联厂取得联系,深入了解屠宰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屠宰预案。同时,他也会让鹿青安排肖长民,按照李娟提供的名单满足大家的需求。
回到住处,刘正茂立刻着手准备相关资料,并草拟了一份屠宰预案的初稿。他深知,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在大队会议上赢得大家的得到支持。
回到老王的小屋,序伢子和刘子光在做饭,得知刘正茂回来,序伢子从水缸里捞了一条鱼煮汤,鹿佬三离开时,在老王这和序伢子家的水缸里都留了几条活鱼。
今年樟木大队丰收,年终决算前,按人头给社员和知青都发了二百斤晚稻谷子,所以家家都是吃大米饭,虽然油水还不足,但都能吃饱。
晚饭后,刘正茂要洗碗,冯婷和序伢子拦住他不让洗。跟老王聊了几句话,刘正茂就讲要回知青点写材料,老王:“你有事先去忙,以后有的是聊天机会。”
夜幕降临,刘正茂的房间依旧灯火通明。他埋头于案牍之间,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是解决眼前问题的责任,更是带领大队走向更好未来的使命。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屠宰方案,刘正茂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屠宰计划安排,又分为屠宰人员、屠宰备用工具,场地征用等三个部分组成。
方案的第二大内容,是关于猪下水的处理和销售设想。按刘正茂设想,屠宰留下来的猪下水,在清理干净后,再做深加工处理,主要还是经过卤煮后,做成卤菜往外销售。
另外,屠宰留下的猪鬃,刘正茂也有想法,收集起来,清理干净后,可以另作他用。
这时,他还想到,如果大队大规模宰鸡,那些鸡羽毛也要收集起来,处理后也能做低档羽绒服。
直到午夜,刘正茂才办完手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