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在平阳县的小军工厂里,段铮、程鑫两人见到了黄一石。不知道为什么,黄一石对程鑫不冷不热,独对段铮十分投缘,聊得不亦乐乎。
段铮借机提出,“黄先生既然喜欢制造之术,何不去睦州。那里各类门的工匠都有,各种制造材料齐全。而且我们在睦州有千军万马,黄先生在那里可以安心钻研,不受流寇的惊扰。”
程鑫接着说道:“没错,我们沈庄主也和刘道长商定了,今后你们制造的军火,我们归隐山庄将全部买下。只是平阳县和我们山庄距离不短,今后运输时,若是半路被人劫走,那损失可就大了。”
刘生发也在旁边劝道:“黄兄,这些年来你不曾出去走走看看。既然归隐山庆诚心邀请,我看我们就搬去睦州吧。听说睦州山清水秀,风光极好。”
听三人这么一说,黄一石心动了起来,便答应搬去睦州,另建军工厂。
段铮闻言大喜,从怀中掏出一张图来,说道:“除了请黄先生帮忙打造亿人敌,还想让先生帮忙打造这个东西。”
黄一石拿过图来仔细端详。这正是段铮离京之时,师傅何世光交给他的自生火铳的构造图。
“咦,这种火枪的构造和火绳枪大不相同,很有趣啊。”
段铮心想这何止是有趣,要是能研制成功,简直就是恐怖,但嘴上却顺着说道:“是啊,这张图的构思十分有趣。只可惜我在睦州造出的实物效果却一般。
士兵们使用后,觉得扳机太硬了,有些力气小的根本扣动不了扳机,而且这个准度也不如火绳枪。我相信,天下只有黄先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黄一石本来就是喜欢制造一些新奇之物,看到这构造图后更是心痒痒,便说道:“好,我研究研究,到了睦州后再改良一下,看看威力如何,能不能替换火绳枪。”
就这样,段铮、程鑫两人在平阳县待了三天后,便和黄一石、刘生发等人一起回到睦州。
路上,黄一石特意拉了一个大木柜过去。
段铮十分好奇,问道:“黄先生,这东西如此奇特,叫什么?”
黄一石说道:“我闲来无事,研制着玩的。这个叫手机。”
“手机?”
“没错。”
……
崇祯十一年,京师皇宫的垂拱殿中,只有朱由检的声音在回荡。
“说啊,你们说啊!现在该如何是好?”
殿中众臣人人缄口不语。
崇祯帝一遍又一遍地质问,大臣们一个又一个地沉默。朱由检愤怒地让太监把大臣们全赶出去,只剩下他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大殿中。
最近,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两件事,让这位大夏皇帝彻底凉了心。
第一件事是议和事泄。
在松锦大败之后,兵部尚书陈新甲深知内外两线作战将耗尽国力,大夏朝廷迟早必亡,便向朱由检建议,和大清的皇太极议和,以集中力量平定内乱。
议和这件事,朱由检一直是嘴上说不,但心里想。
犹豫不决、死要面子也是崇祯皇帝性格缺陷之一。
为了慎重考虑,朱由检征求了大学士谢升的意见。
谢升说道:“如果皇太极那边还愿意议和,对我们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朱由检听了,这才终于下了决心,让陈新甲去和大清联系,商量议和的事,但是又特意叮嘱陈新甲,必须秘密行事,不要泄露消息。
议和之事为什么要保密呢?
因为朱由检怕当朝的言官口诛笔伐。
在崇祯时期,主张议和的主要是兵部和户部尚书、边境的督师、巡抚等,理由是背腹受敌,国力不能承受。
反对议和的主要是言官,理由是有辱国体,丢祖宗的脸。
是要脸还是命?这是个选择题还是要命题?
也许,永远有一些人从不提出可行的建议,从不干实事,从不考虑实际情况,总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指责别人。
兵部尚书陈新甲真的还把议和之事谈成了。
皇太极答应了议和,但条件有三。
一是开放互市,允许两国民间在边境自由贸易。
二是大夏每年用万两黄金、百万两白银来换大清千斤人参、千张貂皮。
三是互相承认领土主权,并以现在实际控制的区域,来划分国境。
派出议和的使者以边关塘报的形式,将皇太极提出的条件,秘密报给了陈新甲。
结果那一天,陈新甲看完议和的密函后,临时有事出去了一会。内有密函的塘报,就放在书桌上,忘了收起来。
陈新甲前脚刚走,其家仆就走了进来。这个家仆是陈新甲的心腹,专门帮他协助处理公文的。
家仆看到了书桌上的塘报,并不知道里面是议和的条件,就当做一般的边关塘报传抄给各部门,闹得满城皆知。
“新甲视之置几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于是言路哗然。”
议和之事泄露后,一群言官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大骂其“主和辱国”。
其实,大多人心里也明白,两国议和这种事没有幕后大老板的点头,陈新甲是不可能去皇太极商谈的。
看到言官的一片漫骂之声,朱由检的脸挂不住了,怨恨陈新甲提前泄露机密,觉得自己英明神武的君主形象被破坏了。
于是,朱由检并没有当众明言,坦然面对议和之事,反而怪罪于陈新甲。
最后的结果是议和之事破灭,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斩首,弃于市,大学士谢升被罢免为民。
“事成则分其功,事败则委之司马。”
另一件让朱由检心凉的是传庭兵败。
李自成进军湖广后,官兵中实力最强的左良玉并没有按照朱由检的意图,去死磕李自成,而是不战而逃窜,保存自己的实力。
这让朱由检心急如焚,任大学士吴甡为督师,南下剿匪。可是吴甡手上无兵又无饷,又调动不了各路总兵,自然对李自成束手无策。
看到起义军在湖广一路高歌,盛怒的朱由检下令削去吴甡官职,发配至云南保山。
这时候,朱由检已经恐惧了,意识到这匪是越剿越大了。
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陕西总督孙传庭身上,下令孙传庭出潼关南下剿灭李自成。
起初,孙传庭是不愿意南下剿匪的,其理由是军中不少士兵是新兵,尚未练成军。
但经不住朱由检的催促,孙传庭还是决定出潼关,尽人事。但老实说,孙传庭对剿灭李自成是缺乏信心的。
他曾仰天长叹:“吾固知战未必捷,然侥幸有万一功。大丈夫岂能复对狱吏乎!”
这句话说尽了孙传庭心中的凄凉,他何尝不知大厦将倾。
但是孙传庭对于朱家皇族依然是忠心耿耿。他不同于左良玉,割据一方,有钱就打,没钱开溜。
如果朱由检真的要治孙传庭的罪,他大概率不会反抗,顺从帝意。
所以孙传庭才会说那句话,“大丈夫岂能复对狱吏乎”。
因为他已经被朱由检关在大牢几年了,不想被再次入狱为囚了。
而且,当时有两件事,让孙传庭觉得可以博一博,万一成功了呢。
一件是起义军之间的内斗。
崇祯时期的农民起义军虽然有近百支,但并不是一个统一整体。
一部分起义军被官兵所剿灭,比如大名鼎鼎的高迎祥部。
一部分起义军则投降朝廷,转身砍向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比较有名的有高杰部、白广恩部、王光恩部、惠登相部、刘国能部、李万庆部、马进忠部等等。
投降朝廷的起义军领袖中,官做到最大的起义军领袖当属高杰,封为兴平伯。
到了这个时候,剩下反抗朝廷的起义军主要有九支队伍。
分别是李自成部、张献忠部、罗汝才部、革左五营(贺一龙部、马守应部、贺锦部、刘希尧部、蔺养成部)、袁时中部。
当李自成南下湖广时,声势大盛,被推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元帅”,各路起义军(张献忠除外)都听从李自成的号令,起义军的领导核心已经出现。
但很快,起义军内部的一场血光剑影就上演了。罗汝才、贺一龙、袁时中、蔺养成先后被李自成杀死。
起义军之间的内斗有大夏朝廷反间计的因素。
侯恂、高名衡、左良玉、陈永福等大夏重臣都曾花重金,在起义军队伍中培养奸细,行反间计。
但最重要的还是李自成个人的原因。
李自成的格局和胸怀比朱由检来说是高很多,但比皇太极来说还是差远了。
相煎太急!
昔日张绣反了曹操,发动了宛城奇袭,曹操最器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死于此役。但曹操有能容人的胸襟,最后还是招降了张绣,让他为己所用。
光武帝刘秀曾与铜马军大战于蒲阳,打败他们,并成功收编了铜马残部。但铜马众将领心有疑虑,并不真的臣服刘秀。
如果不能收服这些铜马降将,一旦有风吹草动,势必生乱。
刘秀用了两招便收揽了铜马众将的心。
第一招是以利安之,封降将为列侯,奖赏降兵财物,允许各将继续统率本部人马。
第二招是推心置腹,刘秀在不打招呼的前提下,带着几个随从,到铜马众将的大营中逐个安抚。这个举动惊呆了铜马众将。
事后,他们相互议论:“萧王如此推心置腹对待我们,怎能不以死相报?”这里的萧王正是刘秀。
刘秀收服铜马军的事也创造出推心置腹这个成语。
“萧王推赤心置人腹心,安得不投死!”
果然,刘秀后来以铜马军起家,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天下,实现了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也被称之铜马帝。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这在历史上已经上演过无数次。李自成再重演一次也能理解。
但是,鸟尽弓藏的前提是大事已定。
此时李自成面临的形势能算是大局已定吗?
不能,满地都是奔跑的飞禽走兽!猎犬和强弩还要继续用下去。
当时,大夏朝廷控制的地盘还是比起义军多,整体兵力也多于起义军,只不过没有多少大夏将领愿意为朱由检卖命而已。
同时,已经收服蒙古、朝鲜的皇太极还在虎视眈眈。四川的张献忠根本不服李自成。宽以待人,收揽人心的事还要继续做下去。
胸怀宽广是一个英明之主必备的素养。但此刻的李自成有点太早。
此时,屠杀起义军领袖时间上操之过急,手段上不堪入目。哎,李自成还是差点意思,心太急。
罗汝才等人被杀事件,在起义军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比如,罗汝才死后,其部将杨承祖、王龙等人不服,立刻反了,率众向孙传庭投降。
张献忠惧怕李自成,率众向西川进军,建立大西割据政权,再也不肯配合李自成。
老回回马守应也离开李自成,把队伍带往南方。后来,马守应病死后,其部众全部归附了张献忠,离李自成而去。
更重要的是,罗汝才等人的死,给李自成集团其他将领心中,种下了一个毒牙。
罗汝才曾是你李自成并肩作战的伙伴。
今日无罪而杀他,他日焉能不杀我?
此外,让孙传庭觉得可以博一博的另一件事是丘之陶送来的密信。
丘之陶是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之一,此时正在领兵据守襄阳重镇。
丘之陶在密信中告诉孙传庭四件事。
第一,他不满李自成,准备归降大夏朝廷。
第二,李自成很信任他,要不然也不会让他守襄阳重镇。
第三,襄阳是重要的后勤基地,是李自成不能丢的战略要地。
第四,如果孙传庭和李自成决战,请左良玉北上攻之;就算左良玉不出兵,丘之陶也会捏造假军情,急报襄阳告急,让李自成回兵援救。
到时,丘之陶会领襄阳守军伏击李自成援军,和孙传庭内应外合,共杀李自成。
就在这种情况下,孙传庭觉得和李自成决战的时机到了。
于是,孙传庭在誓师后,领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约十万兵力东出潼关。同时令马爌、秦翼明、陈永福、左良玉四路总兵共同夹攻李自成。
一场决战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