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楚国人想要强攻,便需要投入更多兵力。
三苗部落刚刚取得大胜,本就有士气优势,再加上拱形关隘,可以算是完全占据上风。
就在三苗部落全力坚壁清野的同时,不断有楚国人出现在楚苗边界。
这些楚国人衣着各异,而且随身携带的武器五花八门,看样子像是自发前来,只为谋求楚君熊仪的高额奖赏。
好在三苗部落早有规划,将清野放在坚壁前面,即是先将各部落族人悉数迁往领地内侧,再损毁道路与修筑关隘。
因此,这些楚国人抵达楚苗边界时,并未发现三苗部落的普通族人,只看到一大批修筑关隘的三苗部落青壮。
三苗部落青壮也发现这些楚国人,但是深知必须以修筑关隘为第一要务,因此并未派出人手前去清剿。
这些楚国人也明白,只身一人冲杀,是最愚昧的选择。
纵使是结伴而来,依旧势单力薄,冲上去就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都是为了楚君熊仪的高额奖赏,而不是满腔热血,为振兴楚国的社稷甘愿赴死。
于是,这些楚国人便十分默契地达成共识。
在三苗部落关隘不远处,挑选合适的地形,随后各自安营扎寨。
接着便是彼此联络,组成各种大小队伍,并且互相达成合作,进而形成一个表面团结,实际上却十分松散的联盟。
三苗部落直接将之称为楚国人联盟,并开始调整前线部署。
一部分继续修筑关隘,另一部分则改为巡逻,防范楚国人联盟发动突袭。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看清楚国人联盟的本质。
一个为了丰厚奖赏,临时拼凑而成的联盟,从出现的那一刻起,便携带有三大致命缺陷。
其一,这些楚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想让别人与三苗部落青壮拼命,自己则在旁边等着捡人头。
其二,这些楚国人虽然各自携带干粮,但仅仅只够短期食用,如今虽然组成联盟,却没有任何的后勤补给。
其三,这些楚国人看似健硕,实则大多是闲散人员,并没有疆场作战的经验,自然不懂如何协同进攻与配合防守。
在此三大致命缺陷下,楚国人联盟必然会急于求战。
三苗部落的首领们正是看准此处,才会分兵进行巡逻。
此时,如果楚国人联盟仍旧选择强攻,早有准备好三苗部落青壮便能从容应对,接着反守为攻,一举将楚国人联盟击溃。
倘若楚国人联盟发觉,三苗部落青壮早有准备,只能选择取消强攻,届时必然会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继而发生严重内乱。
无论怎么样,三苗部落青壮都算稳居上风。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楚国人联盟陷入必败困局时,楚君熊仪突然就开窍了,竟然再度发布国君命书。
念及前往楚苗边界的楚国人,是自发为楚国复仇的勇士,楚君熊仪便决定,从楚国府库中调集粮食物资,运往楚苗边界,供前线勇士食用。
国君命书中特意注明,每位前线勇士分得的粮食,至少可以食用到夏末,其他物资虽然不多,却也都有各自的用途。
此份国君命书传至楚苗边界,楚国人联盟顿时高兴异常。
最值得高兴的,便是不用进攻,就能获得粮食物资,而且平时根本没人管,这可比应征加入楚国大军要好太多。
便在此份国君命书传来后不久,楚国人联盟那些所谓的领头者,不约而同地作出决定。
考虑到三苗部落士气正盛,恰好又在耗费大量精力修筑关隘,因此选择原地等待。
一方面可以继续汇聚更多楚国人,另一方面可以静待三苗部落耗尽力气,届时便能占据绝对优势,一举攻破三苗部落。
决定一出,楚国人纷纷赞同,并且第一时间执行。
三苗部落的首领们得知后,随即又作出调整。
取消分兵巡逻,重新改为全员共同修筑,但需要保持警惕状态。
倘若前方出现敌情,必须做到随时能够应战。
……
便在三苗部落与楚国人联盟互相拉锯时,姬宫湦已经将重心放在闽越与扬越上。
自从姬宫湦制定稳中求进的整体策略,大周帝国往南推进的步伐便逐渐放缓,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治理新郡县上。
江水以南的新郡县,得益于综合性农场模式,吸引大量新国人前往,无形中加速华夏与百越的融合。
在此环境下,位于姬宫湦前世福建北部的建安郡,以及江西北部的豫章郡,成为融合最激烈的区域。
一方面,在越往南越温暖的共识下,大周帝国遭受过雪灾的新国人,正源源不断涌向建安郡与豫章郡。
其等并非决定在建安郡与豫章郡永久定居,而是先占据位置优势。
往后大周帝国继续往南开疆拓土,其等既能第一时间挑选更南方的好地,又可以将现有的综合性农场转租给后来者。
大周帝国已有明确礼法,自行建造的综合性农场,可以转租给他人,并自行协商建造补偿,只需共同前去当地属寮,办理承租人变更手续即可。
另一方面,新郡县原有越族部落,并非悉数愿意归附大周帝国。
大周王师接管有关区域,无心归附的越族部落,便选择举族往南迁徙。
对待新纳疆土的原住民,姬宫湦向来秉持来去自如的法则。
只要有心归附大周帝国,可以随时成为大周帝国新国人,并享受大周帝国新国人的一切优待。
不愿意归附大周帝国,那便自行选择新去向。
大周帝国不仅不会阻拦,还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包括但不限于帮忙收拾、指明方向、售卖干粮等。
建安郡与豫章郡,乃大周帝国东南方,当下位置最靠南的两个郡,是越族部落往南迁徙必经之路。
举族迁徙并非易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钱财与时间,还得考虑目的地原有部落,是否愿意接受生存资源被他人瓜分。
事实上,闽越部落与扬越部落,对那些往南迁徙的越族部落,算不上十分排挤,大部分都是不情不愿地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