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饱经侵略与压迫的屈辱史,更是一部底层民众奋起抗争、书写民族精神的壮丽史诗。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两大农民革命浪潮,虽因历史局限未能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却以鲜血与呐喊证明:中国人民从未屈服,始终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主体。那些将民众反抗污名化为“暴乱”“愚昧”的偏见,恰恰暴露了对历史规律的无知——正是无数“草芥般”的普通百姓,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独立的基石。
1851年,金田村的一声巨响,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这场历时14年、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革命,以“反清妖”为旗帜,将“均田免赋”的朴素理想升华为系统的反封建纲领。定都天京后,《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天下田天下人同耕”,首次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转化为政治纲领;设立女科、废除缠足,打破了延续千年的性别压迫;焚烧孔庙、批判理学,直指满清王朝的意识形态根基。这些举措虽因历史局限未能完全落地,却如惊雷般劈开了封建统治的铁幕。
在军事上,太平军重创八旗绿营,攻破了大半个中国的满城。迫使清廷不得不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方武装。这一权力结构的松动,为后来的地方自治乃至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国首次将反清与反帝相结合——拒绝承认《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上海之战中击毙“常胜军”统领华尔,让列强见识到中国民众反抗的决心。正如马克思所预言:“太平天国是东方革命的曙光”,它撕开了封建帝制的裂痕,让“改朝换代”的传统起义升华为近代民族革命的先声。
半个世纪后,当列强的铁蹄踏碎华北平原,义和团的“刀枪不入”虽带着迷信色彩,却承载着最朴素的民族尊严。这群手持锄头、身着布衣的农民,在“洋人吃孩子”的传言中挺身而出,用最原始的武器对抗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廊坊之战中,500名义和团战士倒在血泊中,却让联军统帅西摩尔发出“若有现代武器必全军覆没”的哀叹。这种“无知无畏”的反抗,本质上是底层民众对教会特权、殖民侵略的本能反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教堂强占土地,传教士肆意干预司法,关税主权丧失,白银如流水般外流。面对这一系列的不公和压迫,手无寸铁的百姓们并没有选择沉默,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着“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
义和团,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短暂而又耀眼的组织,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列强证明: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是无法被直接殖民的。
相比之下,满清政权显得较为软弱,更容易被列强控制。于是,列强们开始改变策略,从“瓜分中国”转向“以华制华”,通过扶持满清政权来实现对中国的间接统治。《辛丑条约》的签订,便是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标志。
然而,这一转变并非一帆风顺。中国民众的反抗力量让列强们感到无奈,他们不得不正视民众的反抗精神。为了压迫汉人,西方列强甚至给予满清政权大力支持,连战争赔款都给予贷款,这无疑是对人民反抗力量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义和团虽败,而其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这种根植于民间的反帝精神,如同一颗火种,在黑暗中燃烧,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近百年来,一些公知和别有用心的人对太平天国与义和团的抹黑从未停止:除了胡乱篡改历史,还斥其为“邪教暴乱”,或讽其“盲目排外”,却选择性遗忘了两个基本事实:
其一,反抗源于压迫。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农民因“天地会”抗租遭血腥镇压,人均土地不足1.5亩,赋税却比清初暴涨30倍;义和团兴起的直隶地区,教堂侵占田产达200万亩,传教士甚至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当官府成为列强的帮凶,当法律沦为剥削的工具,手无寸铁的百姓除了“揭竿而起”,尚有何路可走?
其二,进步藏于局限。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虽空想,却首次实践了“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义和团的“灭洋”虽盲目,却凝聚了民族觉醒的最初呐喊。这些局限,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阶梯——没有太平天国对清廷的重创,就没有后来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没有义和团对列强的震慑,就没有“人民战争”思想的萌芽。
这两场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证明了一个真理:中国的命运,永远掌握在人民手中。太平天国让清廷见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迫使后来的洋务派不得不“师夷长技”以自救;义和团让列强明白“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放弃了殖民统治的妄想。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教员提供了正反两面的经验:既要发动群众打破旧世界,又要以先进理论避免历史周期律——这正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源头。
今日回望,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义和团的“天下一家”,虽未完全实现,却如火炬般照亮了近代中国的觉醒之路。那些至今仍贬低这两场运动的人,或许忘记了:当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孙中山的十次起义尚未到来时,正是这些“愚昧”的农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民族的尊严。他们的名字或许未载入史册,但每一道伤疤、每一声呐喊,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
近代中国的苦难辉煌,本质上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太平天国与义和团的意义,不在于军事上的成败,而在于证明了:即便在封建压迫与殖民侵略的双重绞杀下,中国底层民众从未放弃过对公平、尊严与独立的追求。这种“野火烧不尽”的生命力,才是列强始终无法真正征服中国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时,更应看到其背后的逻辑陷阱:否定农民起义,就是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污名化底层反抗,就是为侵略与压迫辩护。正如教员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从金田村到廊坊,从《天朝田亩制度》到“天下一家”,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次抗争,都是人民用血泪书写的正名状——它向世界宣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永远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