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笑了笑:\"父亲,四叔虽然心有壮志,但毕竟是祖父的儿子,我们的血亲。只要给他足够的尊重和实权,让他感到自己的价值,相信他不会轻易生出异心。\"
朱标点头赞同:\"你说得有理。不过,我们还是要增强自身实力,以防不测。\"
\"父亲放心,我会继续努力的。\"朱雄英坚定地说道,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朱标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有这样一个聪明且善于谋划的儿子,他对未来的大明充满了信心。
在府邸的另一边,朱棣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手中握着那幅画轴,眼神深邃。他本以为皇太孙不过是个有几分小聪明的少年,没想到竟有如此胆识和魄力。这位侄儿,既有文才又懂兵法,实在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有趣,实在有趣。\"朱棣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莫测的笑意,\"看来,大明的未来,会比我想象中更加精彩。\"
金陵城外十里处,一处靠近石灰岩山脉的平地上,十几间简陋的厂房拔地而起。清晨时分,浓烟已从几座高大的窑炉中冒出,工人们在各个区域忙碌着,有的在粉碎石灰,有的在混合材料,有的则在小心翼翼地观察窑炉中的火势。这就是朱雄英主持建立的第一座水泥生产工坊。
朱雄英站在工坊中央,神情专注地观察着一位工匠搅拌混合物的手法。
\"不对,王师傅,石灰粉与粘土的比例要再精确一些。\"朱雄英走上前去,亲自接过工匠手中的工具,\"看好了,先将三份石灰粉与一份粘土充分混合,然后再加入适量的石膏粉。\"
王师傅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恭敬地点头道:\"殿下教诲的是,老朽记下了。只是这活计与我们平日打造砖瓦石料不同,一时难以适应。\"
朱雄英理解地笑了笑:\"不必急躁,这种新工艺需要时间掌握。关键是要保持材料的纯度和比例的准确,这样烧制出来的水泥才有良好的性能。\"
这半个月来,朱雄英几乎放下了所有事务,亲自住在工坊附近的临时住所中,每日从早到晚指导工匠们掌握水泥生产的各个环节。他的衣服上总是沾满了灰尘,双手也因不断接触石灰而变得粗糙,但他毫不在意。在他看来,只有亲自掌握了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水泥的大规模生产。
\"殿下,太子殿下派人来传话,说皇上决定明日亲自来视察工坊。\"王春匆匆走来,轻声禀报道。
朱雄英闻言一惊:\"祖父要来?为何这么突然?\"
王春解释道:\"据说是皇上听闻殿下在此住了半月有余,亲自教导工匠制作水泥,甚是感慨,所以决定亲来一观。\"
朱雄英沉思片刻,随即下令道:\"既然如此,我们需要好好准备一番。告诉所有人,今晚加紧生产,务必要准备一些成品让祖父过目。另外,安排人手连夜制作几件水泥成品的展示物,一座小型堡垒模型、一段水渠和一块铺装路面,明天给祖父展示水泥的实际应用。\"
整个工坊立刻忙碌起来,所有人都知道皇帝驾临的重要性,纷纷加紧工作。朱雄英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确保一切按计划进行。
次日清晨,朱元璋在朱标和一众大臣的陪同下,来到了水泥工坊。远远望去,几座窑炉烟雾缭绕,工人们在粉尘飞扬中辛勤劳作,整个工坊看起来简陋而原始。
\"雄英,这就是你日夜操劳的水泥工坊?\"朱元璋看着眼前的景象,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一丝失望。
朱雄英恭敬地行礼道:\"是的,祖父。虽然条件简陋,但已初具规模。请祖父先随孙儿去看看我们准备的展示。\"
他引领朱元璋来到工坊旁的一块空地上,那里摆放着几件用水泥制成的展品:一座精致的小型堡垒模型,表面平整光滑;一段长约丈余的水渠,内壁光滑无比;还有一块方方正正的路面,坚硬异常。
\"祖父请看,这些都是用我们生产的水泥制成的。\"朱雄英解释道,\"水泥混合沙石和水后,能够硬化形成坚固的整体。它的强度超过普通的砖石,而且不怕水浸和火烧。\"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看着这些展品,伸手轻轻敲了敲那座堡垒模型,发出\"咚咚\"的声响,坚硬如石。
\"有趣。\"朱元璋点了点头,\"这种材料确实挺结实的。\"
朱雄英又引领祖父来到一处临时搭建的展示台前:\"祖父且看,这是水泥与水混合后的神奇变化。\"
只见一名工匠将灰色的粉末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快速搅拌。不多时,混合物逐渐变得粘稠,最后凝固成型。朱雄英请朱元璋摸了摸已经完全硬化的水泥块,老皇帝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这当真神奇!\"朱元璋惊叹道,\"能变硬的泥浆,确实是前所未见啊!\"
朱雄英趁热打铁,继续解释道:\"祖父,水泥的用途极广。用它修筑的城墙和堡垒,比传统的砖石要坚固数倍;用它建造的水渠,不易渗漏;用它铺设的道路,平整坚固,利于车马通行。而且,它还可以和各种材料混合使用,增强建筑物的牢固程度。\"
朱元璋的兴趣越来越浓:\"带朕去看看生产的过程。\"
朱雄英恭敬地引领祖父走进工坊内部。尽管环境粉尘飞扬,但朱元璋毫不在意,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生产环节。朱雄英详细讲解了从原料粉碎、混合到窑炉烧制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这种水泥的生产成本高吗?\"朱元璋实事求是地问道。
\"目前来说,成本确实比传统砖石略高一些。\"朱雄英坦然回答,\"但随着工艺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成本会逐渐降低。而且,考虑到水泥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长远来看反而更为经济。\"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问道:\"现在的产量如何?能否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