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惩伪清学正气扬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皇帝震怒,将顾长渊呈上的密信狠狠摔在龙案上,信纸翻飞,如同此刻翻涌的怒火。“岂有此理!朕竟被蒙蔽至此!”
龙颜大怒,殿上群臣噤若寒蝉。宋学究、李造假者、张书院院长和周礼部侍郎等人早已被押解上殿,此刻一个个面如土色,汗如雨下。
“宋学究,你身为学界泰斗,朕待你不薄,你竟敢如此欺瞒朕!”皇帝怒斥道,声音在金銮殿上回荡。
宋学究哆哆嗦嗦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陛下…臣…臣一时糊涂…”
“一时糊涂?你徇私舞弊,包庇李造假者,误人子弟,败坏学风,这叫一时糊涂?”皇帝怒不可遏,“来人,将宋学究革去一切职务,打入大牢,听候发落!”
侍卫上前,毫不留情地将宋学究拖了下去。李造假者见此情景,更是吓得魂飞魄散,瘫软在地,连求饶的话都说不出来。
“李造假者,你伪造学术成果,欺世盗名,罪大恶极!”皇帝的声音冰冷无情,“来人,将李造假者押入死牢,秋后问斩!”
张书院院长见皇帝动了真怒,也慌了神,连忙跪下磕头,“陛下,臣罪该万死!臣只是一时鬼迷心窍,想要维护书院的声誉,才…才…”
“维护书院声誉?你包庇罪犯,便是玷污书院声誉!”皇帝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来人,将张书院院长革职查办,永不录用!”
周礼部侍郎见事态严重,也赶紧跪下请罪,“陛下,臣…臣监管不力,请陛下责罚!”
“责罚?你与宋学究勾结,拖延审查制度的推行,致使学术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你罪不容诛!”皇帝怒喝,“来人,将周礼部侍郎革职下狱,听候处置!”
皇帝雷厉风行,将涉案人员一一处置。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朝堂之上,许多官员与宋学究等人关系密切,利益盘根错节。他们见皇帝动了真怒,也不敢公开反对,却纷纷私下求情。
“陛下,宋学究虽然犯了错,但他过去对学术也有贡献,还请陛下念在他往日功劳上,从轻发落…”一位老臣颤巍巍地出列求情。
“是啊,陛下,张院长也是一时糊涂,他一心为了书院,并无恶意…”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
一时间,求情之声此起彼伏,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阴沉。顾长渊站在一旁,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斗争还在后面。
徐凛风走到顾长渊身边,低声说道:“长渊,这些人…不好对付啊…”
顾长渊目光坚定,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这才刚刚开始呢…”他上前一步,正要开口……
顾长渊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知道诸位大人求情心切,但学术造假之事,绝不可姑息!这些人看似一时糊涂,实则包藏祸心,其行径之恶劣,影响之深远,远超诸位大人想象!”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大殿上回荡。“试问,若我朝学术皆充斥着伪造之作,学子们如何学习真正的知识?学术又如何进步?长此以往,国之栋梁从何而来?国之未来又在何方?”
顾长渊字字铿锵,句句诛心,让原本想开口求情的官员们都沉默了。他从袖中掏出一叠厚厚的文书,高举过头顶:“陛下,这些都是臣收集的证据,足以证明宋学究等人伪造学术成果,打压异己,结党营私!他们不仅败坏了学风,更损害了朝廷的威信!”
顾长渊的话音刚落,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颤巍巍地走出队列。“陛下,老臣要状告宋学究!他窃取老臣的研究成果,将其据为己有,还诬陷老臣学术造假,害得老臣被逐出书院,多年心血付诸东流!”
老者的声音悲愤,带着多年积压的怨气。他的出现,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金銮殿上。紧接着,又有几位学者站了出来,纷纷控诉宋学究等人的恶行。
“陛下,臣也要状告李造假者!他为了得到更高的职位,伪造学术成果,还贿赂官员,打压正直的学者!”
“陛下,宋学究等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持学界,让真正有才华的学者无法出头!”
这些学者,有的曾被宋学究等人打压排挤,有的曾目睹他们的恶行却敢怒不敢言。如今,在顾长渊的鼓舞下,他们终于敢于站出来,揭露真相。
他们拿出了自己收集的证据,有的是书信往来,有的是伪造的文稿,还有的是证人证言。这些证据,如同铁证如山,让那些求情者哑口无言。
皇帝看着这些证据,脸色铁青。他原本还念及宋学究等人的一些功劳,想从轻发落,但现在,他彻底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好!好得很!”皇帝怒极反笑,“朕竟被这些小人蒙蔽至此!顾长渊,你做得很好!朕命你彻查此事,将所有涉案人员一网打尽,绝不姑息!”
顾长渊领命,目光扫过那些瑟瑟发抖的官员,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诸位大人,这只是开始……”他转向徐凛风,眼神中闪过一丝精光,“凛风,该我们行动了。”
顾长渊领旨后,立刻展开行动。他联合刑部、大理寺等部门,对宋学究、李造假者等涉案人员进行审讯。在铁证面前,这些造假者再也无法抵赖,只得俯首认罪。
皇帝震怒,下旨严惩造假者,剥夺他们的学术头衔,没收所有财产,并将他们流放边疆。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原本依附于宋学究等人的官员们人人自危,生怕被牵连其中。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押送造假者前往边疆的途中,一支黑衣人突然出现,意图劫狱。他们武艺高强,出手狠辣,与押送的官兵展开激战。
“保护犯人!”押送官高声呼喊,官兵们奋力抵抗,但黑衣人的攻势太过猛烈,眼看就要抵挡不住。
就在这时,一支精锐的队伍突然出现,将黑衣人团团包围。为首之人正是徐凛风,他手持长剑,目光冷冽,指挥着手下与黑衣人展开厮杀。
原来,顾长渊早就预料到可能会有人劫狱,提前安排了徐凛风带人埋伏在押送路线上。黑衣人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制服。
“凛风,你来得正是时候。”顾长渊骑马而来,看着被制服的黑衣人,眼中闪过一丝寒芒。“这些人是什么来头?”
徐凛风拱手道:“大人,初步查明,这些人是宋学究的亲信,他们试图劫狱,救出宋学究等人。”
顾长渊冷笑一声:“不自量力!”他下令将被俘的黑衣人全部收押,严加审讯。
劫狱事件的平息,进一步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之人。造假者被成功流放边疆,学界风气为之一清。
然而,顾长渊深知,仅仅惩处造假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术审查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学术造假的发生。
他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学术审查制度,参考现代的学术管理经验,结合古代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审查规则,包括论文评审制度、学术成果鉴定制度、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制度等等。
然而,推行新制度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官员,尤其是与学界关系密切的官员,对新制度抱有抵触情绪,他们担心新制度会影响他们的利益,甚至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周礼部侍郎便是其中之一。他与宋学究等人关系密切,在新制度的推行过程中,他百般阻挠,拖延审查制度的推行。
“顾大人,这新制度过于严苛,恐怕会打击学者的积极性啊。”周侍郎在朝堂上公开反对新制度。
“周大人此言差矣,”顾长渊针锋相对,“只有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才能保证学术的纯洁性,才能鼓励真正的学者潜心研究,做出真正的贡献。”
朝堂之上,争论不休。顾长渊深知,推行新制度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挑战在等着他……他回到府中,徐凛风递上一封信,顾长渊拆开一看,脸色骤变:“他们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