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证者陈情曦光露
刘书生失踪的消息如同惊雷,在顾长渊心头炸响。他迅速冷静下来,沉声问道:“怎么回事?”
徐凛风语气急促:“属下安排了人暗中保护刘书生,但就在半个时辰前,他借口要方便,支开了守卫,之后便没了踪影。属下已派人四处搜寻,但至今还未找到。”
顾长渊眉头紧锁,心中隐隐不安。刘书生的失踪绝非偶然,定是有人从中作梗。他当机立断:“凛风,立刻封锁城门,务必找到刘书生!”
徐凛风领命而去,顾长渊则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忖着幕后黑手的身份。宋学究?张书院院长?还是周礼部侍郎?他们都有足够的动机阻止刘书生开口。
与此同时,在城外一处隐蔽的农庄里,刘书生正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神情紧张。在他对面,顾长渊正平静地与他交谈。
“刘兄不必惊慌,我带你来此,是为了保护你的安全。”顾长渊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刘书生惊魂未定:“顾大人,我……我什么都不知道……”
“刘兄,”顾长渊打断了他的话,“我知道你害怕,但你必须明白,只有说出真相,才能真正保护你自己和你的家人。你所承受的恐惧,正是因为你选择了沉默。”
顾长渊将自己调查学术造假案的经过,以及自己为改革社会,推行新政的决心,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刘书生。他坦言自己知道刘书生掌握着关键的证据,也明白他心中的顾虑。
“宋学究势力庞大,你担心自己和家人受到牵连,这很正常。”顾长渊语气诚恳,“但我向你保证,只要你肯站出来作证,我一定会尽全力保护你的安全。”
刘书生听着顾长渊的话,内心渐渐被他的真诚所打动。他开始犹豫,开始动摇。他看着顾长渊坚定的眼神,心中升起了一丝希望。
然而,就在刘书生即将开口之际,他突然想起了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妹。如果他真的站出来作证,宋学究绝对不会放过他的家人。
“顾大人,我……”刘书生欲言又止,脸上满是挣扎。
顾长渊看出他的犹豫,没有逼迫他,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闪烁的点点灯火。
“我知道你很难抉择,但你必须明白,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你所做的选择,将决定你未来的命运。”
就在这时,徐凛风匆匆赶来,附在顾长渊耳边低语了几句。顾长渊脸色一变,眼中闪过一丝寒芒。
“看来,有人已经按捺不住了……”顾长渊低声说道,“刘兄,你好好想想,我会再来看你。”
说完,顾长渊转身离去,留下刘书生一人在黑暗中沉思。他走到门口,突然停下了脚步,没有回头,只留下了一句话:
“你家人的安全,我会负责。”
农庄外,夜色更深了。一个黑影悄然靠近……
顾长渊离开后,刘书生在农庄的房间里坐立难安。顾长渊的话在他耳边回响,承诺保护他的家人,承诺真相终将大白。他内心挣扎着,一边是恐惧,一边是对正义的渴望。他明白,自己掌握着揭露学术造假案的关键证据,一旦开口,整个学界都将震动。但他更担心的是家人的安危,宋学究的势力盘根错节,他一个小小的书生如何能与之抗衡?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刘书生心头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迟疑地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两个黑衣人,脸上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容。
“刘书生,我家主人有请。”其中一人粗声粗气地说道。
刘书生心中惊恐万分,他知道,这些人一定是张书院院长派来的。他强装镇定,问道:“你家主人是谁?”
“去了你就知道了。”黑衣人不由分说,架起刘书生就往外走。
刘书生被带到城内一处偏僻的院落,张书院院长正坐在堂上,脸色阴沉。
“刘书生,你胆子不小啊,竟然敢和顾长渊勾结,污蔑宋学究。”张院长语气冰冷,带着一丝威胁。
刘书生吓得浑身发抖,连忙辩解:“院长,我没有……”
“还敢狡辩!”张院长猛地一拍桌子,“你以为我不知道你跟顾长渊说了什么?你最好识相点,不要再插手此事,否则,你的家人……”
张院长没有说完,但威胁之意已经非常明显。刘书生脸色惨白,他知道,张院长说到做到。他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妹,心如刀绞。
与此同时,李造假者正在书房里销毁剩余的证据。他将伪造的文献手稿一页页投入火盆,看着它们化为灰烬,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
“陈仆人,”李造假者吩咐道,“你去散播消息,就说顾长渊为了个人私利,故意污蔑宋学究和张院长,他手中的证据都是伪造的。”
陈仆人领命而去,迅速将谣言散播出去。
李造假者看着跳动的火苗,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顾长渊,你以为你能扳倒我?你太天真了!”
刘书生回到农庄,内心更加煎熬。家人的安危,真相的揭露,两难的选择在他心中撕扯着。他走到窗边,望着漆黑的夜空,泪水无声地滑落。
突然,他听到门外传来一阵细微的脚步声。他警惕地打开门,只见一个黑影站在门外,手中拿着一封信。
“这是顾大人让我交给你的。”黑影说完,将信递给刘书生,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刘书生颤抖着打开信,借着微弱的烛光,他看到了信上的内容。他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手中的信也掉落在地上……“顾大人……这……”
信中,顾长渊并未劝说或威胁,只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关于正直的官员如何顶住压力,揭露真相,最终得到百姓拥戴的故事。结尾,顾长渊写道:“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但只要心怀光明,终将迎来破晓。”
刘书生颓然坐倒在地,信中的故事在他心中激起千层浪。他紧紧攥着信纸,泪水模糊了双眼。良久,他深吸一口气,擦干眼泪,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翌日,朝廷之上,顾长渊将刘书生被张书院院长威胁的事情禀告皇帝,并请求传唤刘书生作证。周礼部侍郎立刻站出来反对,他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学术之事关乎国家稳定,岂容儿戏?这刘书生不过是一介书生,其言行是否受人指使尚未可知,怎可仅凭他一面之词就妄下定论?臣以为,此事还需详查,以免冤枉好人,动摇国本。”
顾长渊早料到周礼部侍郎会阻挠,他沉着应对:“周大人所言极是,但若不及时调查,任由谣言四起,岂不是更会动摇国本?况且,刘书生所言并非空穴来风,臣已掌握了一些线索,足以证明此事并非虚构。”
周礼部侍郎冷哼一声:“哦?不知顾大人掌握了何等线索?可否拿出来让大家一观?”
顾长渊正要开口,却被皇帝打断:“顾卿,此事事关重大,你所说的线索可有确凿证据?”
顾长渊拱手道:“回禀陛下,臣目前掌握的只是一些线索,尚未形成确凿证据,但臣相信,只要传唤刘书生,便可获得更多关键信息。”
皇帝沉吟片刻,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传刘书生上殿。”
刘书生被带到殿上,他神情紧张,但目光坚定。他将顾长渊给他的信紧紧攥在手中,仿佛那是一块护身符。
在顾长渊的引导下,刘书生讲述了张书院院长威胁他的经过,并表示自己愿意说出真相,但前提是朝廷要保证他和家人的安全。
周礼部侍郎见状,再次站出来说道:“陛下,这刘书生言辞闪烁,前后矛盾,分明是受人指使,刻意诬陷宋学究和张院长。臣建议,将刘书生先行收押,待查明真相后再做定夺。”
皇帝犹豫不决,朝堂之上气氛紧张。顾长渊深知,如果此时不能让刘书生开口,那么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他走到刘书生面前,低声说道:“刘书生,我知道你心中有所顾虑,但请你相信,我一定会保护你和你的家人。只要你肯说出真相,我保证,你的家人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刘书生看着顾长渊坚定的眼神,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消失了。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我……我知道李造假者是如何伪造文献的……”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他利用……”
他压低声音,将李造假者如何利用特殊药水做旧纸张、模仿古人笔迹、以及如何通过陈仆人散播谣言等细节一一告知顾长渊,并提到了几个关键证物藏匿的地点。说完这一切,刘书生仿佛虚脱了一般,脸色苍白。
顾长渊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了他一个安心的眼神。然后他转身面向皇帝,正要开口,却听到殿外传来一阵喧哗……“陛下!宋学究……宋学究他……”
殿外太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跪倒在地,声音颤抖:“陛下!宋学究…宋学究他…薨了!”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宋学究骤然离世,无疑给这桩学术造假案蒙上了一层更加扑朔迷离的色彩。周礼部侍郎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痛心疾首地高呼:“陛下!这分明是有人蓄意谋害!宋学究德高望重,如今却遭此横祸,定是有人心怀不轨,欲借此案陷害忠良!”他将矛头直指顾长渊,“顾大人,你口口声声说要彻查此案,如今宋学究突然离世,你作何解释?”
顾长渊心中一沉,他知道宋学究的死对他的调查极为不利。他强压下心中的不安,沉声道:“周大人言重了,宋学究的死固然令人痛惜,但并不能因此就停止对此案的调查。真相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查证。”
皇帝面色凝重,他环视群臣,缓缓说道:“宋学究之死事关重大,必须彻查。周侍郎,你即刻前往宋府,封锁现场,不得任何人随意出入。顾卿,你继续负责调查学术造假案,务必查明真相,给朕一个交代。”
散朝后,顾长渊立刻找到徐凛风,将刘书生所言告知于他。徐凛风听后,眉头紧锁:“大人,这李造假者如此谨慎,恐怕早已有所防备。我们必须尽快行动,否则证据很可能被销毁。”
顾长渊点点头:“刘书生提到,李造假者将一些关键证据藏匿在他书房的暗格中,以及城外一处废弃的宅院里。我们兵分两路,你带人去书房,我亲自去那处宅院。”
徐凛风拱手领命,迅速离去。顾长渊则带着几名心腹,快马加鞭赶往城外。那处宅院位于城郊一处偏僻的山脚下,早已荒废多年,杂草丛生,一片萧条景象。顾长渊推开破旧的院门,一股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小心翼翼地走进院内,按照刘书生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那间据说藏有证据的房间。
房间内积满了厚厚的灰尘,蛛网遍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顾长渊仔细地搜寻着每一个角落,却一无所获。他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难道有人提前一步,将证据销毁了?他走到墙边,用手敲了敲墙壁,试图找到暗格或密室。然而,除了空洞的回音,什么也没有。
顾长渊不死心,继续在房间内寻找。他翻开破旧的桌椅,查看腐烂的木箱,甚至连地面上的青砖都一一敲击了一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色逐渐暗了下来,顾长渊依然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他站在房间中央,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感到有一张无形的网,正将他紧紧包围……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大人,您怎么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