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末的时候,就是分红的时候,也是大小东家最期待的时刻。
其他作坊的分红,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就是水泥作坊这边,今年的分红变少了,让京师不少百姓有些失望。
不过他们也能理解,去年之所以能每股分红五钱,那是因为各省的水泥代理权卖出去的原因,下次再卖,那得十年后了。
这一次,水泥作坊这边,每股分红,就只有一分银,基于东家人数过多,就暂不分红,等下次多一些之后再分红。
蒸汽机作坊这边,因为修筑铁路是朝廷采用征召模式,节约了大量的成本。不过随后,蒸汽机作坊下的铁路建设公司又招收了上万的铁路工人,因此,在这隆庆三年年底的时候,基本只是实现了盈亏平衡。
其实,铁路还没赚钱,因为没有盈利。赚钱的主要来源,还是蒸汽机作坊名下的煤铁矿产量大增,以及钢铁冶炼产量的大增。
不过,等到来年,京师和济南的铁路线就正式开通,铁路运营公司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收益了。
蒸汽机作坊这边,在隆庆四年的计划中,是要新增一条京师到济南的铁路,以便南北可以对开。
另外,再修建京师到河南各地,以及济南继续向南延伸的铁路线。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修铁路线,就必然要解决跨越河流的问题。
对于普通河流的话,还是没问题的,直接修个铁路桥过去便成。
但是,大明有东西走向的最大两条河流,黄河和长江,事实上,还有其他大一些的,比如淮河之类,就是非常头疼的问题了。
这其中,黄河还比较好解决。
历史上,黄河枯水期的时候,特别是在下游,甚至都出现过断流的情况。因此,在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在黄河枯水期时期,动员全国能力,用水泥钢筋来修建一座铁路桥,就存在可能。
但是,长江的话,就没办法了,哪怕是枯水期,长江水依旧是非常多的。
而在这个时代,修建大桥的话,如果水太深,是没法修的。
因此,铁路的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北方为主。
铁路票价方面,主要是参考了原本济南到京师的价格。
大概估计,如果是普通百姓,从济南到京师,选择水路搭货船或步行,总花费约500文-1两白银。所花费的时间,是七天以上。而官绅选择包车或舒适客船,费用约1-2两白银。
因此,京师到济南的客运价格,定得是一两银子一次,差不多花费一天时间而已。
这么一来,如果是满座的话,这个蒸汽火车全部拉人,并且有行李重量限制,那一次就拉大概五百人左右。
换句话说,这条铁路线上,最大的赚钱能力是,一天五百两银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就是十八万两千五百两银子。
当然,蒸汽火车肯定要检修,还有天气原因,客流不满等等,这个赚钱能力肯定要打个折。再加上各类运营费用,比如员工开支等等,一年估计能赚十万两左右。
等到第二条济南到京师的铁路修好,对开的话,再运货,大概估计,这条铁路线能赚二十万两银子一年。
听起来似乎不多,但是铁路所带来的效益,却是远不是表面上看到的。
比如说,修建铁路,不知道养活了多少铁路工人。铁路极大地减少了旅客、货物在路上消耗的时间等等。
当然,铁路的修筑,也有一些副作用,那就是会抢夺原本陆运和水运的生意,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铁路的开通,又会带动很多原本不出门的人的需求,不管是旅客还是货物,吞吐量都会大增,利好两地的百姓。
在这个大势之下,有的人,生活会比以前艰难,但是,更多的人,生活会过得更好,这是毫无疑问的!
从隆庆四年开始,铁路要继续修,李文贵在蒸汽机作坊这边的重点,就转移到把蒸汽机应用到更多的场景去了。
比如,他之前有提过,把蒸汽机运用到船上。
海上且不说,只是内陆河的话,风浪更小,就很适合改装现有的大型船只,改为明轮船是最省心的。
而明轮船的最佳用武之地,就是长江上的横渡,以及逆流而上。因此,明轮船的造船厂,便是设到了南京那边去,和朝廷合股,在朝廷控制的南京造船厂进行改造,打造新式船。
另外,李文贵还尝试把蒸汽机应用到农事上。
如果是内燃机的话,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至于蒸汽机,其实也是可以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1859 年时,第一台蒸汽拖拉机便由美国人查尔斯?h?杜埃制造出来。
这台蒸汽拖拉机以蒸汽机为核心动力源,通过蒸汽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拖拉机的车轮转动,从而实现牵引等功能,用于农业耕种、牵引农具等作业。
此后,蒸汽拖拉机在欧美等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应用。
在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蒸汽拖拉机成为了欧美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动力设备。它们被广泛用于农田的深耕、耙地、播种以及牵引收割机等作业。
当时的蒸汽拖拉机功率较大,能够牵引较重的农具,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求。例如,福勒公司生产的蒸汽拖拉机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其强大的牵引能力使得大面积的土地耕种和收割等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在内燃机出来之后,蒸汽机便被取代了。
当然了,不管是原本历史上,还是李文贵这个时候,打造出来的蒸汽机为动力的各类农具,都是大而重,一般地方是没法使用的。
但是,华北平原,中原地区的平原,甚至河套平原以及辽东那边的平原,却是完全可以用的。
基于这个认知,在隆庆四年开始之后,蒸汽机为动力的明轮很简单,李文贵并没有亲自去参与,他更多的,是参与到了蒸汽机为动力的农具上,经历过一个多月的改造,终于打造出来了第一款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