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闻言几乎要跳起来:怎么让内务大臣插手查探反贼!
但始皇并没有继续争论,“寡人刚才与各位讨论西域出征事宜。李武的部队在火器使用上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春耕之后就能出师了。朝廷近日将下达征伐文告,你觉得如何?”
秦始皇的目光充满了赏识之意,显然非常看重林明的意见。
林明略加思考,“启奏陛下,用词应当更准确……不妨叫‘自卫反击’。”
“什么?!自卫、反击?寡人大秦立国以来战无不胜,外敌未曾入侵我国疆域。”
林明严肃地说:“去年冬,匈奴曾侵犯过我们边界;即使未能攻破也是对方率先动手。另外还有莎车国的安全问题,他们是我们庇护的小邦,受制于匈奴。”
“再则匈奴意图占据整个西域以威胁帝国核心。届时数百万人口涌入边塞……”
“御敌千里之外,才是上策。”
众人面露疑惑,甚至震惊之色。然而始皇却没有立刻表态。此时有人开始质问:
“妖言惑众!大秦军队所到之处横扫六方,匈奴加上整个西域,又能奈何我大秦?”
声音震耳欲聋。
但始皇深思良久并未反驳。“那你说明理由,改‘征讨’为什么更适合?”
林明转问道,“陛下,请问建国以来最危难之时是何时?”
“最危急关头?说来话长啊......”嬴政神色凝重,似有许多心绪未吐尽。
回忆起往事,早年秦国初建,周围都是戎狄环绕,东征路上多少次面临绝境……
林明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当下正是关键历史节点,必须重视实际局势。
“所以我认为应该以正义之战来表达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 林明显得胸有成竹。
此言令嬴政陷入更深沉的考虑,其他人心中亦满是疑问。但无论怎样,在这片沉默之中孕育着对未来决策的重要思考。
### 改编版本:
将领苏靖和谋士李毅等人默默地点头,眼中浮现出对过往艰难岁月的深深怀念。
百年前,齐国和楚国联合进攻秦国。
那时天才外交家王伦担任丞相,他故意声称愿意割让六百里商地予楚国求和。
楚宣王上当后,立即撕毁与齐国的盟约,并派人前往齐国大骂齐王以示友好。
在齐楚关系恶化之后,楚国派人去收地时,王伦翻脸不认账地说:“当初说的是六里。”
楚宣王勃然大怒,尚未采取行动,秦国便与魏、韩联盟共击楚国。齐国见状,也加入了围攻楚国的阵营。
四面受敌的楚国一败涂地,斩首人数逾八万,失地六百里。这一结果使秦国朝野欢呼庆祝,而楚宣王内心满是仇恨。
应允的土地未能到手,反而损失如此巨大,成为全天下的笑柄。楚宣王决意报复,出动举国兵力五十万直取秦国。
始料未及的秦军只能仓促抵御。楚军一路高歌猛进,一度逼临咸阳不到百里的重镇蓝田。面对此景,秦惠文王召集所有能战之人迎敌,连妇孺老人都参与了战斗。
最后时刻,张仪又发挥了出色的外交技能,策动韩魏从后方打击楚军。同时,秦国全军动员,在蓝田与楚军激战。最终,秦军以伤损严重的代价勉强取胜,楚国却因此失去争霸的力量。
“在蓝田之战时期,百姓生活如何?” 某位大臣迅速发问。
“那时连年战乱,连树木都难以幸存,怎能及得上现今安宁。” 苏靖唏嘘道。
“将军。” “为何如今国家虽强大,面临战事时民间却满腹怨言?”
苏靖思索良久却无法应答,李毅忍不住说:“民众何解治国大事?”
那位大臣笑问道:“你是想说他们懂什么?”
李毅小心避开,不敢冒犯君主:“微臣未曾言明。”
这位大臣进一步解释,“百姓虽然不懂治国理政,但都希望和平美满的生活。” “朝廷决策过于抽象,难以让普通百姓理解。”
“只有涉及自身的土地和家人,他们会不惜一切。” 这名官员模仿着振臂呼喊的场面。“匈奴将至!” “保护好你们的土地和亲人吧!”
这段话引起了秦王的深思:“此话中肯,值得记录。”
“是,儿臣明白了,” 太子李承恭敬回答。
秦王心想:早些遇到此人,或许可以避免诸多非议。
几天后,秦宫前迎来轰动一幕——西域使节们自尽求救于秦国,经及时抢救才保住性命。他们在血泊中的呼唤唤起了一片议论声浪:“大秦若再犹豫,待匈奴大军杀到,悔之晚矣。” 秦王闻讯亲往查看。
太子起草的诏书广传四方:“今趁匈奴立足未稳,尽早铲除祸患。如等到其统一西域,则为时已晚,百姓必将陷入战难。” 这份声明赢得民心认同,皆认为唯有远征方可避战。
扶苏仁心善念赢得了民众尊重。这次由他起草的诏书详细描述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令百姓意识到出兵的必要性。换成他人断不可能达到如此效果。
黑冰台汇报的消息,令人心旷神怡地超过了所有预期。
此刻,李云和另一位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重要事件奔走忙碌。
“殿下,工部长官大人。”
“您所要的火炮数量过多,而且交期太过紧迫。即便小人日夜不停赶工,也无法在时限内达成。”田舟看完物资清单后愁眉苦脸地答道。
“一百门炮算多吗?大秦帝国如果连这点要求都无法满足,该如何向陛下交代?”李云板着脸训斥道。“皇宫内库的所有存贮我全都调来了给你使用。”
“若是朝廷有新需求时,我就无计可施了。你竟然还不行?”
田舟无奈解释:“金属材料并不是问题,关键是时间和人手。”
“磨炮管内壁需要极高的眼力和技术,即便昼夜赶工,至少也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您却只给了我五天时间……”
不耐烦的打断了他,“谁说非要用精细打磨的内部了?外观相似就行。普通百姓根本看不出细节,你怕什么呢!”
田舟一时呆住。这的确也是……
李云笑了笑摇摇头。先生确实有独特的才智,不负圣上的信任。
“那……”田舟犹豫良久后继续说,“制作一百门炮所需熔铜量高达二十万斤。附近的冶铸工坊根本满足不了需求。若是从外地运输回来,一来一回的时间太紧张了!”
李云深思皱眉。这时棚外一个名叫吴刚的声音响起,“大人们,请稍等,我想到了解决之策!”
侍卫让其进入。
“小人之前在外面等候不是有意干扰。”吴刚进屋立即鞠躬解释。
“本宫在此是做客,你谈不上打扰我们什么。”李云笑道。
李云问,“你的建议呢?直说吧。”
“在下负责火炮铸造工作。师傅和几位师兄共同研究的方法是先制造一根圆滑铁棍作为内芯,在浇入熔铜之后冷却再取掉,留下完美形状的火炮。”
吴刚接着讲他的想法,“前两天,听鹤将军提到火箭发射立下功劳的事情时突发灵感。何不用此方法改进铸炮工艺:用铁炮为芯再外覆一层青铜呢?这样既可以省一半金属又不影响效果。”
李云沉默片刻后称赞,“不错,此法甚妙!这可是明朝时流行的复合型制炮方式,居然让你想出来了!”
“田师哥,听好:缺铜就用地材弥补;两边同步推进,看这下够不够时间。”
田舟深陷思考,没有轻易回应。“事关重大且涉及始皇巡军,不能有任何失误。”
不久又有人在外呼唤。“嘿,要不索性把大家叫进来一起商议。”李云笑着回应,“群策群力总能出更好的结果。”
田舟召集所有的冶铁技术专家,年轻人拿着图纸,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
“就是你刚在外面呼喊的人?”李云问道,“请说出你的提议吧。”
当年轻人呈上蓝图的时候,不小心使一具怪状 ** 滑落发出警报般的金属声音,惊起侍卫反应。
“刺客!”
混乱中李云挥手挡开护卫。
李云冷静观察后说。“这只刮刀,是我师父赠予我的工具”,年轻人解释,明显紧张不已,额头汗水淋漓。
扶苏宽慰年轻人别在意这次的小过失。而这个年轻的工程师再次镇静自己介绍他设想:“我想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创造一台前所未见的巨大射程大炮,其火力将远胜当今任何一种型号。”
此言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原本只是随意提到的未来理想竟然成了现实!
“真的记录在这儿吗?” 扶苏指着图问道。
“是的”。他自豪但克制回答。
年轻工匠的创新想法以及吴刚的改进方法给这项工程注入新的动力和可能性。面对困难,集众人之力总是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好办法。
“嗯。”
青年用力地点了点头,随后解开了绑着的麻绳。
** 看了看,笑着打趣道:“你这张纸是哪里来的?这质地可真是糙。杨师傅的手艺怎么退步了这么多?”
“这是我们从杨师兄那要来的一些次品纸,里面还有很多没挑干净的草梗和树皮,勉强可以用来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