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郡舂陵县白水乡。
因着干旱其他支流已经枯竭,连淯水都露出白色的沙子。
刘秀蹲下身,避开河床干裂的缝隙,用瓢舀起一汪浑浊的水。
“哗啦”一声,泥浆裹挟着细沙倒进木桶里。
刘秀皱了皱眉,这些日子的干旱让淯水连最后一丝清泉都吝啬得不肯流出。
他只能仔细过滤,直到桶底沉淀出一小层还算干净的水。
周围不少百姓在半干涸的河里艰难地寻觅着生机。
他们弓着腰,手指在泥沙中翻搅,希望能找到几只遗漏的河蚌或小鱼。
一个老妇人突然惊喜地喊道:“这里有只螃蟹!”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七手八脚地将那只可怜的小蟹撕成了碎片。
“野菜都挖完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老妇人正在一旁用树枝扒拉着河床。
“都将近月余没下雨了。”一个年轻的村民停下手中的动作,“我听说,1武关道有好多关中的流民卡在那儿了。”
“那些人没吃没喝的,在那儿堵了好几天了。”
“哎呀,这可咋办,我们这也没粮啊,放他们进来了还得了。”另一个村民皱着眉头。
“嗐,都不收留,江夏郡那边也不收留。”另一个中年人插话道,“我有个远房亲戚在江夏做小生意,说现在城门口堆满了尸体。”
“尸体?”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
“可不是嘛。”那人压低声音说,“我还听说周边所有的2大尹都将流民往长安赶呢。”
“啊?长安接收流民吗?”有人好奇地问道。
“不知道,但是往长安去的流民没有再回来。”那人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恐惧。
“会不会......那些流民都死——”一个年轻的后生忍不住小声猜测道。
“嘘!——”众人纷纷发出警告的声音,眼神中满是惊恐。
“你不要命啦?”一位老者神色慌张地看向四周,生怕这话被旁人听去。
众人瞬间噤了声,大家心里都明白,首都怎么可能轻易接收流民。
在这灾荒之年,粮食本就稀缺,大批流民涌入只会让局势更加严峻。
只可能是流民被集中杀掉,可这谁又敢说出口呢。
不逃荒是死,逃荒也是死,这世道。
刘秀听了一耳朵赶忙挑着水离开了。
他来到自家田地,一桶接着一桶,将水浇在干涸的土地上。
待浇完最后一桶水,太阳已经西斜,天边被染成一片橙红。
......
“叔父,我回来了。”刘秀放下水桶,擦了擦额头的汗珠。
他的叔父刘良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把竹扇,却只是象征性地摇着。
“今天又去河边淘水了?”刘良问道。
“嗯。”刘秀点点头,“叔父,我想明天去宛城卖粮。”
刘良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现在这种时候你还敢出门?”
“家里粮食太多,再放着也浪费。”刘秀解释道,“而且我也想看看外面的情况。”
刘良劝道:“如今这世道不太平,到处都是流民和乱兵,你这一趟出去,危险得很。”
到处都缺粮,偏偏刘秀能种活粮食,还有余粮。
刘秀放下水桶直起身子,“叔父,您别太担心。”
“我哥认识一些南阳的豪强,提他的名号,应当能保我平安。”
刘良叹了口气:“你哥那边最近怎么样?”
“还好。”
刘良絮絮叨叨地说着,“上次他带着人去南阳城喝酒,差点和人打起来...”
刘秀没有接话。
他知道叔父是在担心自己和刘演的关系。
两人虽然感情不错,但性格迥异。
刘良无奈地叹了口气,看着眼前这个沉稳内敛的侄子,思绪飘远。
刘演性格刚毅,平日里喜好结交豪杰,养了不少门客,行事风风火火,浑身透着股子闯劲。
刘秀性子沉稳,一心扑在农事上,把家里的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
刘演就曾把自己比作汉高祖刘邦,豪情万丈,志向远大。
他把刘秀比作刘邦那安于本分的哥哥刘喜,只知守着眼前的安稳日子。
刘良:“你哥结交豪强,行事风风火火,虽说有几分胆气,可这世道诡谲,人心难测,谁能料到会出什么变故。”
“你呀,还是多留个心眼。”
刘秀微微颔首,“叔父放心,我心里有数。”
“我听说外面已经乱起来了,全把流民往长安赶,估计要不了多久,这天下就要大乱了。”
长安作为都城,粮食储备本用于供养官僚与军队。
大量流民涌入又没有粮食,城内极易盗贼横行,纵火、劫掠频发。
富户闭门自保,底层民众因资源争夺爆发械斗。
如果一刀切民变会愈演愈烈,流民群体中本就混杂逃亡罪犯与起义军探子。
只怕是新朝即将灭亡。
刘良压低声音,“罢了罢了,出门在外,万事小心。”
......
第二天,刘秀便早早起床。
他将家中剩余的粮食装进麻袋,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牛车的车轱辘。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正要出发,却听见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弟!”熟悉的声音传来。
刘演大步流星地走进院子,他整个人充满活力。
“听说你要去宛城?”
“是啊。”
“好!有想法!”刘演拍了拍刘秀的肩膀,用力之大,仿佛要把自己的力量传递给弟弟,“你要是遇到什么麻烦,就提我刘演的名字!那些人多少会给我点面子。”
刘秀点点头:“谢谢哥。”
刘演说完急匆匆走进屋内补觉。
刘秀忙着招呼着七八个刘氏宗族子弟往宛城赶去。
牛车缓缓驶出村口时,刘秀回头望了一眼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夕阳的余晖中,白水乡显得格外宁静。
————————————
1武关道
历史上,从关中到南阳的主要通道是武关道。它又名“商山路”,春秋战国时开辟,是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重要道路。
2大尹
新朝时将原汉朝的郡太守改为大尹,是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全面负责郡内的政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