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在京航大厦的会议室中,杜亦熵、刘振响、唐正林和刘远博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听许宁讲解他最新研发的方法。
对于数值计算领域的专家许宁来说,这不是一场正式的答辩——他的水平早已超越了需要评审的阶段——而是一次内部分享。
当最后一个公式出现在黑板上时,许宁转身面对听众,迎接的是短暂的寂静。
除了刘远博看起来有些困惑外,其他三人正低头沉思,显然已经抓住了要点。
“小许,你的想法我大致理解了。”
唐正林首先打破了沉默:“不过,要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话,可能难以登上顶尖杂志。”
根据团队早先定下的原则,像这样的理论成果应该公开发表
以加速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就像之前关于差分进化算法的论文一样,虽然全球可见,但最受益的还是国内的研究团队。
然而,许宁摇了摇头说:“我知道这不容易通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所以我并不打算发表。”
“那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有人问道。
“我想开发一款新的软件,专门用来解决强耦合多物理场仿真建模的问题。”
许宁解释道:“黑板上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工具。”
这是许宁首次公开提及他的软件计划。
“这个项目比我们之前与金城大学合作的飞机结冰模拟软件要复杂得多,而且需要长期维护和更新,所以我要组建一个稳定的团队,并确保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杜亦熵和刘振响交换了一个眼神。“如果这样,传统的科研团队模式可能不适合你。”
刘振响说道:“你可能需要一家公司形式的支持,背后有军工学院、科工委甚至是更高层级单位的赞助。”
“一家公司……”许宁若有所思地重复着,意识到这可能是实现他愿景的新路径。
他不是企业管理和法律的专家,但正如刘振响所言,对于一个需要持续维护和更新的软件来说,这确实是最稳妥的选择。
见许宁犹豫不决,刘振响接着说:“公司的事可以慢慢来,先别着急。
我建议你找一个具体的项目着手,主导完成它,就像当年通过涡喷14项目改写国家航空标准一样,用实际成果证明你的方法可行。这样阻力会小些,也更容易获得支持。”
“你有具体的想法吗?”
这个问题对许宁来说并不难,他心里早有谱了。
“这个方案能解决力学和热学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我们可以联系咏都的611研究所,他们一直在等我兑现承诺,在十号工程中应用一种减少发动机喘振风险的主动稳定性控制技术。”
事实上,许宁早在今年春节前就答应了卢文峰要为歼10开发这项技术,但由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意外,一直没能履行诺言。
因为卢文峰并未参与十号工程,所以这事实际上还没有开始,现在需要与真正的负责人宋闻聪或薛炽寿商议。
如今,许宁的声望今非昔比,这样的合作可以直接推进。
会议一结束,他就拨通了611所的电话。
经过几次转接,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许工啊,你这位大忙人终于想起我们来了。”
“如果不是卢总在阎良提起这件事,我们都以为你要食言呢。”
许宁听出了对方是杨韦,十号工程的副总研发师。
两人曾在咏都见过一面,当时歼10正在总装。
“哪能呢?我一直记着这事,只是最近太忙了。”
面对玩笑,许宁轻松回应:“一有空我就立刻想到了你们,赶紧打电话过来。”
杨韦当然了解许宁近期的动态,他的成就震动了整个科工委系统。
刚才的话不过是朋友间的打趣,并无不满之意。
尽管二人见面不多,但杨韦已经把许宁视为知己——他们之间有着精神和能力上的共鸣,而且年龄差距不大,交流起来非常自然。
“没关系,只要记得我们就好。现在,01号原型机已经完成总装,正在进行全系统的检查和首飞前的地面测试。
这时候正需要你来帮忙确定测试和试飞的具体条件。”
这段时间,十号工程的进展神速,宋闻聪和杨韦甚至已经为许宁规划好了岗位,就等着他一到就能立即投入工作。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们预期的那样顺利。
当许宁直接说明了来电的目的时,气氛瞬间变得不一样了:“杨工,关于确定测试条件的事,可能得延后一下。
我今天联系你们是因为有一个能显着提升航空发动机稳定性的新想法。”
杨韦对航发气动失稳控制并不陌生,歼10战斗机在研发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单发动机失效的问题,并实施了一定的预防措施。
因此,当他听到许宁提到这个话题时,一开始有些疑惑:
“我们已经在飞控系统中加入了相应的限制……”
但很快,杨韦意识到与他对话的是那位传说中的天才少年——许宁,他的名声早已在业内流传开来。
这样的人物主动联系自己,带来的必定不是普通的解决方案。
考虑到电话沟通难以详尽讨论技术细节,杨韦果断提议亲自前往京都听取详细方案:
“不如这样,具体的技术问题还是面对面谈比较好,我会尽快安排出差,来京听你的想法。”
这一决定体现了许宁地位的变化。
在过去,他可能会是那个被邀请的人;但现在,杨韦毫不犹豫地选择亲自登门拜访。
这不仅因为许宁背后的名望,还因为他现在拥有的一台性能卓越的超级计算机,这是611所没有的资源。
两天后,杨韦便迅速完成了咏都的工作安排,带着几位同事来到了京都。
两人在一间安全级别极高的会议室里见面,唐正林早已为此做好了准备。
“许工,再次见到你真高兴。”杨韦说道。
“我也是。”两人简短地打了招呼,随即切入正题。
许宁启动了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