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后失语
[病案]苗某,女,4岁,于1976年6月24日由其母陪同前来就诊。据其母代诉,患儿自1976年5月初起患麻疹,疹出不畅,病情反复,持续十余日,期间出现高热、抽搐等严重症状。虽经积极治疗,高热已退,抽搐亦止,但自那以后,患儿便失去了语言能力,至今已半月有余。
患儿现体形消瘦,面色苍白无华,显露出明显的营养不良状态。此外,患儿还伴有慢性腹泻,食欲不振,精神极度怠倦,常处于嗜睡状态,表情淡漠,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患儿目前仅能发出“哇、哇”的单音,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且时常表现出抓耳挠脚的烦躁行为,情绪易激动,心烦急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患儿语言能力受损,但其两耳听力尚存,对外界声音仍有反应。
根据患儿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麻疹高烧后失语。
[治则]补脾土,生肺金。
[取穴]足三里(先刺以补其虚)、通里、合谷、下关(双)、廉泉。手法用中刺激,不留针。次日复诊,其母代诉:昨日针后患儿流涎不止,至夜突然能喊妈妈,今晨已恢复正常,基本上能回答所闻之语意,精神大有好转,泻泄,纳呆亦见轻。取上穴再针1次,以巩巩固疗效。月余后随访一切良好。
[评析]麻疹发热后引起失语,乃是肺虚金不能鸣之故。此症多因麻疹热毒内陷,耗伤肺阴,导致肺气虚弱,金气受损,肺主声门,金不鸣则声不出,故见失语之症。从中医理论来看,肺属金,主气,司呼吸,又主声门,为声音之门户。麻疹热毒内陷,首先犯肺,热毒炽盛,耗伤肺阴,导致肺气虚弱,金气受损,肺失宣发肃降之职,声门失于濡养,故出现失语之症。此症多见于麻疹后期,患儿发热虽退,但肺阴已伤,肺气未复,故见失语。治疗当以补肺益金为主,针足三里(先刺以补其虚)、通里、合谷、下关(双)、廉泉。手法用中刺激,不留针,可补土生金,肺金实则鸣矣。
具体而言,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针刺之可补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脾胃即能补土,土能生金,故能间接补肺。先刺足三里,意在补其虚,使中气充足,土气旺盛,以资生金。通里为手少阴心经之络穴,针刺之可通心气,心主神明,心气通则神明清,有助于恢复语言功能。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针刺之可通调大肠经气,大肠与肺相表里,通大肠即能调肺气。下关为足阳明胃经之穴,针刺之可通调胃经之气,胃气通则中焦调和,有助于土生金。廉泉为任脉之穴,针刺之可通调任脉之气,任脉主一身之阴,通任脉即能滋阴润肺,有助于金气恢复。
手法用中刺激,不留针,意在温和补益,不伤正气,使补而不滞,通而不泻,调和阴阳,使肺金得补,金气充盈,则声门开启,语言自复。此治法体现了中医\"补土生金\"的理论,通过补脾胃之气,间接补益肺金,使肺气充足,金气充盈,则失语之症可愈。此外,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饮食调理,宜清淡营养,忌辛辣刺激,以免进一步耗伤肺阴。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如选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滋阴润肺之剂,以增强疗效。对于失语严重者,还可配合语言训练,以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总之,麻疹发热后失语的治疗,应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以补肺益金为主,通过针刺、中药、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使肺金得补,金气充盈,则失语之症可愈。同时,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