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球外突(脑震荡后遗症)
[病案]郑某,女,29岁,工人。1977年4月22日初诊。患者一年前在工作中不慎被掉落的重木击伤头部,当即晕倒,意识丧失约10分钟,随后出现持续性头晕头痛,经当地医院急诊处理(具体治疗不详)后,头晕头痛症状逐渐缓解。然而,自受伤后左眼出现持续性不适,主要表现为眼内胀痛感,尤其在用眼过度或疲劳时加重,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与学习。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眼病。
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眼部检查:左眼外观可见轻度内陷,眼球向外侧突出,以下俯位时尤为明显,侧卧位时眼球向左右侧倾斜;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虹膜纹理清晰,晶状体透明。右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视力检查:左眼视力由受伤前的1.5下降至1.0,右眼视力保持1.5。眼压测量:左眼18mmhg,右眼16mmhg,均在正常范围。眼底检查:左眼视盘边界清晰,视网膜动静脉比例正常,未见明显出血及渗出。
[治则]调节眼肌。
[取穴]下睛明、球后、合谷;上睛明、健明、合谷。两组穴交替使用,每日一次。第一组穴针刺五天后,改用第二组穴。治疗一个月,左眼已恢复正常,视力亦增至1.5。刺法是球后、健明、上下睛明针刺1~1.5寸深,用捻转进针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捻转一次。
[评析]根据中医针灸理论,针对动眼神经损伤导致眼球运动障碍的治疗,可采取特定穴位交替针刺的方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第一组选取下睛明、球后、合谷三穴;第二组选取上睛明、健明、合谷三穴。两组穴位每日交替使用一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针灸治疗时,下睛明位于目内眦下方0.5寸处,球后位于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合谷则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上睛明位于目内眦直上0.5寸处,健明位于眶上缘内侧1\/3处。
动眼神经受损后,患者常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具体症状包括眼球偏斜(多为内斜或外斜)、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等。这是由于动眼神经无法正常支配眼外肌(包括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活动,导致眼球运动功能失常。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复视、视力下降等伴随症状。
针刺治疗通过以下机制发挥疗效:首先,针刺特定穴位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其次,针刺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善神经细胞的内环境,为神经再生创造有利条件;再次,针刺可刺激神经干,增强神经冲动的传导,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最后,通过穴位刺激还能调节眼外肌的张力,改善眼球运动协调性。临床观察表明,坚持针灸治疗4-6周后,多数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斜视程度减轻,复视症状缓解,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眼球运动功能。治疗期间需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用眼,配合眼部按摩可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