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品过量致双目失明
[病案]马某,女性,8个月大。1977年7月某日,因患儿持续腹泻,其母尝试多种药物未见明显效果,情急之下,采用民间偏方,取罂粟壳小半个,煎煮后取汁约1汤匙,通过灌肠方式给予患儿服用。服药后不久,患儿即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但腹泻仍未得到缓解。见状,家属立即将患儿送往当地某医院急诊。
接诊医生初步评估后,给予患儿土霉素口服以抗感染,并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以缓解胃肠痉挛。约半小时后,患儿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且红润、烦躁不安、心率加快等临床表现,医生考虑为阿托品药物反应,当时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然而,次日清晨,患儿病情骤然变化,出现视力模糊、双目无法视物,甚至在吃奶时无法找到奶头,表现为睁着大眼、两眼发直、发呆。此外,患儿还伴有明显口干,频繁用手抠嘴,食欲减退,不愿活动,对抬步表现出恐惧。
体格检查显示:患儿精神欠佳,双眼瞳孔散大、等圆,角膜反射存在,但对光反应迟钝,视力存在明显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患儿既往有服用土霉素史,且未出现过敏反应。
[治则]调整阴阳,疏利经络。
[取穴]针刺人中、承浆、合谷、百会,快速针刺,不留针,针刺后瞳孔开始缩小,有光感,视力逐渐恢复。午后3时视力己恢复正常,症状缓解,以后腹泄亦愈。
[评析]阿托品作为临床常用的副交感神经阻滞剂,其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抑制副交感神经功能。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阿托品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般推荐最大剂量为0.3毫克\/次。在本病例中,患儿出现用药过量症状,经临床评估为阿托品轻度中毒。患儿出现的暂时性双目失明症状,其发生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阿托品过量导致瞳孔括约肌麻痹,引起瞳孔显着散大,使进入眼内的光线过度分散,影响视网膜成像;其次,阿托品对神经调节机能的干扰作用,导致眼内肌调节功能障碍;此外,阿托品也可能引起末梢神经的暂时性麻痹,进一步影响视觉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儿同时应用了含有小量吗啡和罂粟碱等有效成分的罂粟壳。研究表明,幼儿对这些成分同样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能对机体的神经功能产生协同影响,加重了阿托品中毒的症状。
在治疗方面,我们采用了传统中医针灸疗法,选取人中、承浆、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从中医理论来看,人中与承浆分别位于督脉和任脉上,其中督脉为\"阳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针刺这两个穴位可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针刺人中、承浆、合谷等穴位能够显着提高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心率减慢,同时增强副交感神经的活性。
在本病例中,上述穴位的针刺治疗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首先,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使因阿托品作用而麻痹的瞳孔括约肌功能逐渐恢复,瞳孔缩小;其次,通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了瞳孔恢复正常的时间;最后,通过调整神经机能和疏通经络,最终实现了视功能的恢复。这一治疗过程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既符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又发挥了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为临床处理类似病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此外,本病例也提示临床医师在应用阿托品等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并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对于药物中毒的治疗,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