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黄色瘤
[病案]朱某,一位五岁的女童,自1974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左侧后头部的疼痛。经过检查,发现患处有一个花生米大小的肿块。在接下来的十个月里,肿块逐渐增大至约3x4厘米,按压时感觉较软。在患儿的前额和头顶部,还相继发现了几个小肿块,按之感觉颅骨表面有缺损感。
经过多次医院检查,朱某被诊断为“颅骨黄色瘤”。1975年5月17日,某医院为她进行了x线摄片检查,结果显示:左侧枕部颅骨有一个7x2.2厘米的地图状缺损区,右侧顶部也有一个2.5x0.9厘米的透光区。缺损骨边缘整齐,没有游离的小骨片。此外,前额部还可见一个密度较低的区域,蝶鞍骨质正常,没有扩大。指压纹略有增多。
与前五个月的x线片相比,朱某的病情正在发展。在此期间,除了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外,她未接受其他特殊治疗。朱某的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冒、发热,食欲不振,夜间盗汗,身体消瘦,面色苍白,指甲缝出现分离脱落的现象。此外,她的舌苔呈白润且较胖,脉象细弱。
[治则]扶正祛邪,益气养营,培补肝肾。
[方药]潞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大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鹿角霜10克,补骨脂10克,骨碎补10克,桑寄生15克,制女贞15克,淮小麦30克。经调治半年,正气渐复,精神亦振,胃纳已香,盗汗亦止,肿块缩小。同年12月31日复诊,近日来患处肿块又复增大,按之疼痛,脉弦滑,苔薄白,正气渐升,邪气未清,郁久化热,以致肿痛。治拟和营活血、清热解毒,佐以软坚化痰。大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川芎6克,黄菊花6克,嫩钩藤15克,土茯苓30克,蜀羊泉1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夏枯草10克,以上方为主,加补骨脂、骨碎补补肾生骨。连续服药近一年,头部肿块全部消失,手摸枕骨缺损区明显缩小,其他缺损区已复平整。于1979年2月19日随访,小儿发育良好,经摄片对比,证实颅顶部,前额部病灶消失,枕骨外缘骨质破坏较1975年5月17日摄片有明显缩小。
[评析]黄色瘤,一种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相对较少见的疾病,属于中医的“瘿瘤”范畴。在中医古籍中,宋代的《圣济总录》对瘤的形成作了详细解释:“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 这意味着瘤的形成与气血流动受阻密切相关,由于气血循环不畅,导致毒素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形成肿瘤。
在幼儿时期,由于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正气不足,因此容易受到邪毒的侵袭。邪毒乘虚内袭,导致气滞、血凝,痰瘀结聚,络脉阻隔,从而形成肿瘤和骨损伤。因此,在初诊时,应以扶正祛邪为主,使正气逐渐恢复。但由于邪毒留恋,导致郁而化热,进而引起肿胀和疼痛等症状。
为了达到治疗黄色瘤的目的,中医治疗需采取和营活血、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等方法,以攻邪为主要目标。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方案可能包括针灸、拔罐、推拿、中药内服、外敷等多种手段,旨在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毒素排出,消除肿胀和疼痛等症状,从而达到治愈黄色瘤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增强身体正气,提高自身抵抗力。同时,家人和朋友的关爱和支持对于患者度过治疗难关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治疗和积极配合,患者有望摆脱黄色瘤的困扰,重拾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