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萧良对将来秣陵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复杂变化,有着怎么未雨绸缪的担忧,天盈科技得到亚马逊如此高估值的注资,也确实很快就引起众多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注意。
国内媒体得到风声后,也陆续追踪报道此事。
萧良不愿意抛头露面,他主要也是通过香港子公司对天盈科技持股,目前还不想通过媒体大肆对公众披露这点。
内地这边则由许建强出面配合市里接受媒体的采访,进行适当的宣传。
一方面泛华集团持有天盈科技10%的股份,另一方面天盈科技接下来就是对泛华商业进行注资持股,加强与泛华商业在服饰鞋帽以及诸多日用轻工商品制造业领域的资源整合。
天盈科技得亚马逊青睐,至少在九八年底的国内,是足够传奇的,很快也为人所知。
天盈科技刚成立之初就认准了亚马逊,在亚马逊的总部所在地西雅图成立运营、仓储中心招募员工,在亚马逊网站开通第三方交易系统之初,就极其专业的投入运营,全力以赴的促成每一笔微小交易。
虽然天盈科技一开始的交易规模极为有限,甚至第一年因为品类有限,没能及时完成本地化适配,增长极为缓慢,但专注运营以及持续的高额投入,甚至还为亚马逊早期发展出谋献策,很快就赢得亚马逊高层的信任。
这才得以在亚马逊上市之前最后一轮融资时得以参与进去,拿到日后令人羡慕不已的亚马逊股份。
天盈科技拿到亚马逊的股票之后,也没有坐享其成,甚至进一步注入更多的资金,追随亚马逊的步伐,更大范围建设海外仓运营体系。
内地的选品部门经过一年多的成长,直到今年初才与合作企业完成初步的磨合,从设计、选料、质量控制等等环节,深度介入生产企业,能拿出符合欧美时尚与市场文化需求的产品,能真正做到物美价廉。
投资机构调研发现,天盈投资除了日趋成熟的运营、海外仓体系,还注册服装鞋帽品牌外,国内选品部门的背后,更是有上百家包括设计公司、生产工厂在内的合作企业;合作的包装公司也完成了对欧美市场的初步适应。
这也是今年以来,天盈科技销量快速增涨的关键,算是厚积而薄发。
而泛华商业,除了早一年成立海外贸易促进部,帮助商城的商户对接东南亚、日韩以及欧美的实体市场外,还更大规模的扶持轻工小商品制造企业的发展。
目前泛华商业对接云社、溪口、宿城、狮山、海阳、溱东等地,陆续成立发展了八家小商品制造集中园区,目前入驻小微制造企业已经达到三千家。
要没有泛华商业前期以工促贸、工贸协同发展的努力,天盈科技又怎么可能在短短两年内,寻找、扶持上百家符合要求的合作企业?
而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有不少小型贸易公司以及欧美留学生,仿效天盈科技做跨境电子商务贸易。
他们当然没有天盈实业这样的实力,直接铺这么大的摊子。
不过,除了可以直接从泛华新世界商城拿一些外贸商品,找代理公司清关、包货柜出海外,东山区的网络基础建设也遥遥领先于内地其他地方,泛华商务大厦同时接十六条专线,方便这些小型贸易公司在国内就可以直接运营海外账户。
这些小型贸易公司仅需要在美国最低限度的安排人手负责商品收存、分拆以及邮寄工作即可。
又或者留学生、旅美华人华侨自己在国外负责运营,每隔一段时间回到国内,或让亲朋好友负责在国内选品订货,同样也能轻松的完成整个过程。
这些小型贸易公司里也有一批运营能力出众的,开始成立更为正规的选品、运营部门,在东洲众多中小制造企业里寻找oEm合作者,专注做一两类产品,甚至也注册自有品牌,尝试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打开欧美市场的缺口。
天盈科技初步在东洲扶持设计、包装、生产企业,同样也能为这些中小型贸易公司提供更为物美价廉的服务,直接省掉天盈科技初期艰难的摸索过程。
而这些企业,则是风险投资机构寻找的目标。
添美网原本就有海外跨境业务,借助天盈科技开放的海外仓体系,今年甚至比天盈科技更早实现上百万美元的净盈利,这次自然也是备受关注。
在星视的撮合下,添美网最终以十亿港元估值接受美林、安联两家机构的A轮注资,再次获得高达一千五百万美元的融资。
除了添美网之外,一九九九年元旦前后,东洲还有四家跨境电商公司获得一百万到三百万美元不等的投资。
哪怕是添美网一次获得一千五百万美元的注资,跟那些大规模的招商引资项目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但却强劲激励、支撑着创业者的梦想。
省市地方也很早就重视信息产业发展,最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都已经建成,但奈何各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乏善可陈。
突然间发现东洲的跨境电子商务竟然默默发展到这样的规模,月交易额甚至都超过两亿,带动东洲市外贸成绩迅猛增长,省市各级媒体还不铆足了劲报道?
春节前夕央视甚至还做了专题报道。
在此期间亚马逊市值飚高到两百五十亿美元,雅虎市值一度飚高到四百亿美元,全球范围掀起更为热烈的互联网狂潮。
星视因为要搞腾笼换鸟,股价没有持续上涨,但也得到有力的支撑,并没有因为高达八千多万股的新股减持,出现大幅下跌。
第一轮新股成功减持后,看到全球科技股在春节前后继续沸腾不已,郑仲湘暗中勾联的投资机构最终于三月下旬,参与了星视新一轮的新股增发,总计出资一百三十亿港元,换取星视增发的一亿三千余万新股。
星视总股本扩大到八亿股以上,市值也进一步扩大到八百亿港元,更为关键的,星视资金储备激增到一百六十亿港元,腰杆真正粗壮起来,净资产也提升到一百八十亿港元,不像之前那么虚弱。
星视财大气粗,资金储备充足之后,三月对星视通讯电子、星视通讯科技产业园以及年前成立的星视科创基金总计注入四亿港元的资金,提高持股比例,推进手机项目以及上游供应链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快市场团队的组建以及宣传预热等工作。
天海精工虽然三月下旬也成功实施新一轮的定向增发,但奈何秣陵等地的投资机构压根就不认同沈君鹏拿出来的发展方案。
九八年虽然招商引资有所减缓,但相比损失惨烈的东南亚地区以及相继被拖入金融风暴的日本、韩国,内地经济形势则要好看太多。
国内各项经济数据还能保持增长,国际制造业往东南沿海转移的趋势也仅仅是稍有减缓,并没有停滞,更没有出现倒退。
这时候各大分析机构基本也都确认全球中低端制造业,加速往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已经是大势所趋,这也必然会带来中低端以及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巨大需求。
同时,国内的机床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巨大,没有谁认为天海精工将新融资金都砸到研发跟生产整顿里,五年内能够真正刺激公司业绩出现大的增长。
这时候各地出现的一些投资机构,虽然也开始往价值投资回归,并不一定追求短期的暴利,但赌天海精工五年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根本的改变,对他们来说时间还是太久了。
最终是泛华投资领投,聚集东洲的一些中小投资机构,勉强凑到三亿资金,完成天海精工新一轮的新股增发。
萧良都不能说这些放弃天海精工的投资机构错了,甚至这些投资机构分析非常准确,接下来数年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主要带来的确实是中低端以及经济型数控机床的需求。
天海精工现在不拿融到手的数亿资金顺势扩张产能,未来四五年间,仅仅在中低端及经济型数控机床拥有一些质量上的优势,而在中高端精密机床领域,却又完全不是日德厂商的对手,业绩几乎不可能出现多大幅度的增长。
这一状况,直到天海精工凭借技术与质量优势在中端机床领域站住根脚,才有可能得到改变。
然而这又岂是容易做的事情?
就算沈君鹏率领天海精工的团队孜孜不倦的投入,说五年才能看到希望,并不是什么夸张之辞。
萧良现在唯一能给沈君鹏的支持,就是天海精工决定走这条路,他会推动许建强他们一起,通过增发、拆借等多种方式,源源不断的给天海精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盈投控股还将天海精工上游的一些企业发展,纳入旗下基金产权投资的范畴里来,联合天海精工成立全新的风险投资基金,尽可能由盈投控股多筹集资金,对数控机床领域的初创科技公司进行扶持,减少对天海精工自身资源的消耗。
这个新的风险投资基金,很可能会血本无归,萧良第一期就提供了三千万港元的劣后资金进行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