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幕一声巨响。
紧接着。
天幕继续盘点道:
【 盘点十大帝王第三名!明太祖朱元璋!】
【 盘点十大帝王第三名!明太祖朱元璋!】
【 盘点十大帝王第三名!明太祖朱元璋!】
天幕三声宣唱。
响彻诸天万界。
.......
大汉。
刘邦看着天幕,一脸不可置信。
“什么!朱老八竟然排第三!还在朕的前面!什么天幕,简直就是黑幕!”
刘邦的胡须因愤怒而微微颤抖,双眼圆睁,
仿佛要穿透那天幕,直视那背后的评判者。
他大步在宫殿内来回踱步,
每一步都踏得地面咚咚作响,气势汹汹。
“朱老八?哼!一个布衣出身,昔日不过是个放牛娃、和尚、乞丐的杂合体,竟也能跃居朕之前列?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朕,刘邦,斩白蛇起义,历经百战,创立大汉四百年基业,威加海内,万邦来朝,何等的丰功伟绩!他朱元璋虽有洪武之治,但论起开创之难,治世之久,岂能与朕相提并论?”
“天幕啊天幕,你若真有灵,何不睁开你的慧眼,好好看看这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滴水珠,每一粒尘埃?朕虽非出身显贵,却以布衣之身,手提三尺剑,取天下于乱世之中,此等壮举,岂是区区一个朱元璋所能比拟?他不过是承袭了朕的余荫,借时势之利,方有今日之成就!”
“再者,他朱元璋晚年猜忌成性,诛杀功臣,蓝玉案、胡惟庸案,牵连甚广,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此等行径,何谈仁君之道?反观朕,虽也有吕后之乱政,但终归是少数,且朕之用人不疑,方能汇聚天下英才,共谋大业。”
“哼,这天幕排名,定是偏颇之至,不足为信!若论帝王之业,朕刘邦,自问无愧于心,无愧于天,更无愧于这万里江山!朱老八,你虽有你的洪武之治,但在朕的眼中,你永远是那个跟在朕身后,学习如何治国的后辈!”
说罢,刘邦怒气冲冲地一甩衣袖,转身大步走向龙椅,
坐下后,仍是一脸愤愤不平,
但眼中却闪烁着对过往辉煌岁月的无限怀念与自豪。
他知道,无论天幕如何排名,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
而他刘邦,作为大汉的开国皇帝,其名字与功绩,
早已镌刻在了华夏民族的记忆之中,永垂不朽。
见刘邦如此愤怒,殿内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随即纷纷上前,试图平息君王的怒火,同时也不忘彰显各自的忠诚与智慧。
丞相萧何首先躬身行礼,语重心长地说:“陛下息怒,天幕所评,或许有其独到之处,但陛下之伟业,岂是区区排名所能衡量?陛下斩白蛇起义,平定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其功高盖世,万民敬仰。朱元璋虽有其成就,但正如陛下所言,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大将樊哙性情直率,大声附和道:“陛下说得对!咱们打天下的时候,那可是真刀真枪,血战沙场,哪像那朱元璋,捡了个现成的便宜。陛下莫急,咱们大汉的威名,岂是那些排名能改变的?”
随后,文官周勃也上前劝解:“陛下,臣等以为,天幕之评,或许意在激励后世,让帝王们都能以史为鉴,勤勉治国。陛下之胸襟,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如将此事视为鞭策,继续弘扬我大汉之德政,让后世子孙铭记陛下之丰功伟绩。”
众臣纷纷点头称是,言辞间既表达了对刘邦功绩的认可,
也巧妙地提醒刘邦应保持帝王的胸襟与气度。
刘邦闻言,怒气渐消,他环视四周,见群臣如此忠心耿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缓缓站起身,深吸一口气,平复了心情,然后沉声道:“诸位爱卿言之有理,朕一时气愤,失态了。天幕之事,不过虚名耳,我大汉之基业,实乃诸卿与朕共同缔造。朕当以此为鉴,更加勤勉治国,不负万民所望。”
说罢,刘邦重新坐回龙椅,神色恢复了往日的威严与从容。
文武百官见状,也纷纷松了一口气,
知道这位开国皇帝的怒火已经平息,
大汉的朝堂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与和谐。
............
与此同时。
大清。
乾隆跟刘邦一样,也是不服的对着天幕叫嚣道:
“荒唐!荒谬至极!这天幕是何方神圣,竟敢将明太祖朱元璋置于朕之前列?朕,爱新觉罗弘历,文治武功,开创乾隆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其盛世景象,岂是区区一个洪武年间所能媲美?”
乾隆皇帝面色铁青,手指着天幕,
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愤怒。
他背手在紫禁城的御花园中踱步,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仿佛连脚下的石板路都在颤抖。
“朱元璋起于草莽,虽有其不凡之处,但论及疆域之广、文化之盛、经济之繁荣,我大清无不远超其前。朕之十全武功,平定大小金川,征服准噶尔,维护国家统一,其功绩岂是排名所能尽述?再者,朕继承祖业,发扬光大,使大清帝国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这又是何等的不易!”
乾隆越说越激动,眼中闪烁着对自己治世成就的自豪与坚定。
“天幕啊天幕,你若真有眼,便应看清这历史的长河,谁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朕之盛世,非但百姓安居乐业,更使中华文化远播四方,影响深远,此等成就,岂是简单排名所能涵盖?”
周围的侍臣们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
生怕触怒了这位盛怒中的帝王。然而,也有几位老臣,深知乾隆的脾气
,知道此刻应以劝慰为主,于是缓缓上前。
“陛下息怒,天幕之评,或许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以定帝王之高下。陛下之圣明,天下共知,乾隆盛世之辉煌,更是史无前例。陛下何不以此为契机,更加励精图治,让大清帝国在您的手中更加繁荣昌盛?”一位老臣躬身说道。
其他臣子也纷纷附和,言辞恳切,
希望乾隆能够平息怒火,继续以国家大局为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