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化愤怒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出身寒门,父亲自恃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不肯出仕为官。
每日都会与一些读书人饮酒作诗,沉浸在文人的雅趣之中,却忽略了家中的生计。
所以孙元化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颇为贫寒。
他深知以自己的家庭条件,想要在科举之路上考取进士,难如登天。
就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转而奔赴上海县,投身到徐光启开办的学馆之中潜心授业。
当他接触到先进的火器和数学后,从此便一头扎进了西学的海洋,孜孜不倦的探索着。
在徐光启入教后,孙元化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确认天主教能够“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天启元年便在北京受洗入教。
正是因为他来自民间,了解大明国百姓所遭受到的种种苦楚,所以才会对马士英的粉饰太平义愤填膺,以至于当众失态,出声斥责。
朱媺娖心中深知,如今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大明国若要成功推行新政,就必须尽可能避免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冲突。
可一味地退让妥协,绝非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根本无法换取守旧派对新政的支持。
所以当她抵达南京城后,就一直强迫维新派保持沉默,而是由她亲自出面,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皇室的威严,与守旧派进行周旋。
她心里很清楚,这新政一旦推行,必然会触动太多人的既得利益。仅凭她一人之力,想要平息这诸多事端,又谈何容易?
所以她才会说服崇祯皇帝与自己一同前来,希望借助皇帝的权威,为新政的推行增添几分胜算。
朱媺娖虽然有皇家陆军的支持,拥有令人畏惧的暴力机器,但她却反对通过杀戮来推动新政的实施。
因为她知道,若是以杀戮开路,虽然能够在短期内镇压反对的声音,但从长远来看,只会给自己招来更多的阻碍和仇恨,让大明帝国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马士英见孙元化被朱媺娖训斥,心中暗自得意,当他又见到崇祯皇帝,看向自己的目光中满是赞赏之色时,更是信心倍增。
于是再次滔滔不绝的讲述起来,言辞也愈发的慷慨激昂,仿佛他就是大明王朝的救世主一般。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维新派众人竟然仿佛事先约定好了一般,集体保持沉默。
任由马士英、钱谦益、杨崇善、张庆臻等人轮流上台演讲。
这场在大明帝国议会内展开的激烈辩论,就这样一连持续了两天时间。
众议院大厅内外,始终都是人满为患。
宗室、功勋、官员,以及一些关心国家大事的读书人都参与其中,亲眼目睹了这场关乎国家未来命运的思想交锋。
而朱媺娖和崇祯皇帝始终保持沉默,面容平静,安静的聆听着守旧派的观点和言论,自始至终都没有发表任何态度。
一众守旧派,在经历最初的欢喜与激动过后,很快便从那自我陶醉的情绪中缓过劲来。
因为他们发现,只有自己一方在台上激情澎湃的演讲,而维新派却毫无回应。
这让他们感觉这场辩论变的十分无趣,就像是一场独角戏,唱得再精彩,也无人喝彩。
到了第二日下午,当淮王朱常清代表宗室,完成了又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之后,整个议会大厅内,就随之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之中。
再也没有人愿意上台演讲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崇祯皇帝和朱媺娖,似乎在等待着他们的最终裁决。
朱媺娖见众人发言完毕,时机恰到好处,便侧头看向崇祯皇帝,柔声说道:
“父皇,诸位大臣都已畅所欲言了,您是不是也对新政讲一讲看法,为儿臣和众臣工指明方向?”
崇祯皇帝闻言,不禁神色一凛,他挺了挺本就笔直的腰杆,环顾一圈后,沉声说道:
“世人皆言皇权天授,既寿永昌,可自秦始皇一扫六合,建立起大一统的皇权专制国家以来,又有哪一个朝代能超过三百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朕自登基以来,兢兢业业一十六载,却饱尝亡国之痛。
这些时日里,朕潜心钻研监国所推行的治国新政,不禁感慨万千,已然大彻大悟。故朕同意监国革除朝廷积弊,全力推行新政。
愿放弃皇家世代沿袭的特权,还政给天下苍生,唯愿我大明帝国能再度国泰民安。
朕曾与魏国公、沐国公、福忠王、唐王等宗室勋贵,一同深入探讨过新政的可行性,也深刻反思了大明为何会陷入如此艰难境地。
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为了大明帝国,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子孙后代,大明国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要破旧立新。
所以朕今日便代表皇家、宗室、功勋,正式向天下宣布,全力支持监国的新政推行之举。”
崇祯皇帝微微一顿,目光再次扫视全场,面色也随之变得庄严起来,继续说道:
“新政推行牵连甚广,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会触动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这也是无奈之举。
监国让大家齐聚于此,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将心中的愤懑与不满尽情宣泄。
但朕期望,诸位在发泄完心中的怒火后,就要将心思重新聚焦到新政的推行上,共同为大明中兴而努力。”
崇祯皇帝的表态,令在场的所有旧官僚们如坠冰窖。
他们心中明白,有皇帝与两国公、两亲王的鼎力支持,这新政的推行已然无法逆转。
钱谦益作为帝国议会长官,也是这次大朝会的主持者,更是一位投机的知识分子,他当即就摆正了心态,率先说道:
“皇上圣明,您的话让老臣心中感到汗颜啊!
昨日竟然为了一己私利,站在发言台上夸夸其谈,却唯独忘记了精忠报国的圣人教诲,忘记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
老臣今日也在这里表个态,为了大明中兴,为了百姓福祉,为了子孙安逸,坚决支持监国的新政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