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第一波的封赏全都是功劳最大的大臣,而且封赏的疆域最少也在50城以上,多的则有70城。
在他们看来,王剪也是大功劳者,按理说封赏不会低才对。
等第一波被念到名字的大臣站起来领旨后,李世民接着让第二个内侍出来念道。
“大唐皇帝令,封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薛王,封地为原天竺国都40城疆域!”
“大唐皇帝令,封右武卫将军王定泰为泰王,封地为原吐谷浑国都40城疆域!”
“...”
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封赏念完后,一众文武大臣知道陛下会在最后给王剪颁布封赏。
而且众大臣心里有一个预感,王剪的封赏恐怕不会很低。
数个时辰过去后,除了王剪以外,所有的藩王全都被念完。
就在太极殿内安静下来时,李世民转头看向王剪,并且亲自说道。
“王爱卿,这些年你做出的成绩,天下百姓全都有目共睹!”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你从中发挥的作用,大唐的疆域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大,大唐的百姓也过不上如此富足的生活!”
顿了顿。
李世民脸色严肃道:“王爱卿听赏!”
王剪当即持着笏板站起来,并且神色严肃地回应道。
“臣听赏。”
李世民朗声念道:“朕封你为韩王,封地为绛州、泽州、晋州、慈州、...、汾州等30州!”
什么!
陛下竟然把原大唐的疆域30州,封为王剪的封地!
要知道王剪治下的30州,人口稠密经济繁荣,远不是他们那些新封赏的不毛之地可以比拟的啊!
不少人虽然心里有想法,但是谁也不敢站出来乱说话,否则他们将会遭受到韩国公府势力的打压。
沉默了片刻。
王剪恭敬地行礼道:“臣谢陛下隆恩!”
他也没想到李世民会如此大手笔,竟然把绛州周边的30州设为他的封地,这份信任让他都有些感动。
李世民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后站起来挥手说道。
“诸位爱卿还请移步大明宫,朕在那边摆宴为你们庆祝!”
“这一次大庆祝,也算是朕为你们去封地前饯行吧!”
这一次的庆祝,比以往都要疯狂,文武百官在宴席上喜气洋洋推杯交盏。
等他们去封地就藩以后,大小也算是一方诸侯王了。
他们打下的偌大基业,子孙后代也享福不尽。
...
二十年后。
绛州。
马家庄内。
王剪在李丽质和韩雪莲的陪同下,在富庶的马家庄内慢步溜达,而他们走到马家庄私塾时停下了脚步。
三人看着一间课室内,胡子花白的马周正在给村里的稚童授课。
李丽质笑眯眯地说道:“夫君,马周放着好好的马王不当,非得跑过来马家庄当私塾,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而且我听说程咬金和尉迟恭等人,他们也准备来马家庄安享晚年。”
虽然李丽质今年只有四十岁,可她已经当上了奶奶,而且他生下的八个子嗣,不少人都生下了十余个孙子。
她们三人就是被那一大群孙子烦的不像话,这才想着出来透透气。
王剪微笑着说道:“丽质,陛下、恩师和魏征等人也在来的路上,他们也打算在这边安度晚年。”
现在大唐的皇帝正是李承乾,而李世民为李承乾保驾护航数年后,他看到马家庄的生活多姿多彩,也迫不及待地想带着一众嫔妃过来居住。
虽然60多岁的李世民身子依旧硬朗,可当了数十年的皇帝后,他已经腻烦了。
李丽质嘟着嘴说道:“父皇也真是,他在马家庄呆的时间,比在长安还要长。”
“怪不得父皇将绛州这边的州郡封为你的封地,原来是为了方便过来这边游玩。”
随着李丽质的话音落下,身后忽然传来一道老年男子的声音。
“丽质,你又在说父皇的坏话?”
三人听到身后的声音一齐回过身,王剪率先走到李世民和长孙无垢的跟前抱拳道。
“拜见岳父,岳母”
李世民感慨着说道:“好贤婿,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的样貌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啊!”
他们这帮人老的老死的死,唯独王剪这家伙年近50岁,看起来跟三十岁并无区别。
李丽质也蹦蹦跳跳地走过来,她看了一眼父皇身后的一大群嫔妃,随后嘟着嘴说道。
“父皇,你这是把所有嫔妃都带了过来吗?”
李世民看着依旧年轻貌美的女儿,他笑眯眯地说道。
“丽质,你也是当奶奶的人了,怎么就不见你变老呢?”
李丽质抱着母亲的手臂,随后讨好地说道。
“孩儿的长相随娘亲,娘亲没有变老,孩儿自然也没有变老。”
有了王剪和孙思邈的提前介入,长孙皇后并没有英年早逝,而且因为养尊处优,外貌看起来也不太显老。
听到李丽质的话,长孙皇后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她刮着李丽质的鼻尖说道:“就你会说话。”
众人寒暄了一番后,王剪亲自带着李世民、长孙皇后和一众嫔妃去他们的专属庄园。
当天晚上,在王剪的组织下,马家庄又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宴。
看着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表演,以及四周黑压压的一大群人,长孙无垢感慨着说道。
“还是马家庄好啊!”
“环境优美,百姓富足,要是天下的村子都如同马家庄一般,那就天下大同了!”
李世民认可地点了点头,随后看着王剪说道。
“其他村子少了一个像贤婿这样的人啊!”
听到李世民夸赞的话,周边的人全都认可地出声应和。
...
接下来的半个月,程咬金、尉迟恭和李绩等人,先后带着妻子来到马家庄。
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马家庄已经集齐了大半的贞观大臣。
这帮老家伙每天无所事事,不是聚在村口的大树底下乘凉回首往事,就是去马家庄的活动室下棋。
贞观二十六年。
元正佳节。
幺蛋和二蛋都带着各自的家眷回到马家庄团聚,他们兄弟三人围在火炉前一边烤着火,一边看着堂前跑闹的一众孙儿。
兄弟三人聊了一会天后,王剪从炉火里扒拉出三根番薯,并分别将其递到幺蛋和二蛋的手上。
幺蛋没有接过番薯,他伸出纤长的手掌把两条番薯都仔细地比划一遍,随后笑眯眯地说道。
“最大的番薯给大哥吃,我吃最小的就行。”
接着幺蛋接过小的一条番薯,侧着头咬了一小口。
他点了点头,满脸追忆着说道。
“大哥,吃了这么多年的番薯,始终没有第一次吃的那么美味啊!”
王剪的思绪也一下回到贞观三年,那时候的河东道正在闹旱灾。
而他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家徒四壁,家里一粒米也没有。
当时他们兄弟三人烤了三根番薯,那是他们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番薯。
王剪笑眯眯地说道:“幺蛋,你还记得曾经说过的话吗?”
“要是天天能吃上番薯,那该多幸福啊!”
幺蛋不语,只是看着大哥一味地傻笑。
(全书完)
.........................
这本书写了一年多,也终于到完结的时候了,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还是很感激读者老爷们的一直默默支持。
这作者中途好几次都想过放弃,可想到要一直支持的读者们一个结局,于是又坚持了数个月。
再次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作者君休息几天,会继续开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