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于彬一觉睡醒过来,走出家门一看天色,已是夕阳西下,晚霞映空。
爸妈和妹妹估计要忙到天擦黑才会回来,于彬打算先把晚饭做好,免得在田里辛苦干了一天活的父母,回家后还要忙做饭。前世于彬做饭菜还是有一手的,玩手机刷抖音的时候,于彬就经常看着美食视频学做菜,久而久之,也算是学到了一手不错的厨艺。
于彬淘好米,将煮饭的铁炉锅挂在厨房火塘的吊钩上,生起柴火开始煮饭。这时可不是前世有煤气罐、燃气管道的年代,乡下农村生火做饭,普遍还是烧晒干后的庄稼秸秆和树枝木柴。农村收完庄稼,晒干的稻草、油菜杆等秸秆,都会被勤劳的村民打成捆,整齐地堆放在堂屋的楼上。要用的时候,从楼上吊一捆下来。而且冬天缺少草料的时候,干稻草还能用来喂牛,一举两得。
庄稼秸秆这玩意火力足,又不用花钱,缺点就是烟熏火燎,整得厨房灶壁都是黑乎乎的,所以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扫扬尘。前世于彬小时候也在家里干过烧火煮饭这些活,所以现在做起来,倒也是信手拈来,不在话下。
煮饭的同时,于彬又在厨房里翻找了一遍,发现家里只有南瓜、青椒,都是自家菜园里种的。煮好饭后,于彬架起炒菜的铁锅,炒了一碗南瓜、一碗虎皮青椒。想了想,于彬又去鸡窝掏了两个鸡蛋,做了一大碗蛋花汤。
等到于彬把饭菜端上堂屋的饭桌时,屋外天空已经完全黑了。于彬拉了下灯绳,头顶上方5瓦的电灯泡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瞬间就洒满简陋的堂屋。
此时,门外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是在田里劳作的父母和妹妹回来了。于彬迎上前去,喊道:“爸、妈、小兰,你们回来了啊,饭菜我已经做好了,快洗手吃饭吧。”
妹妹于素兰跟在于兴华、陈红莲身后,这是一个还差三个月就将满十六岁的农村女孩,由于经常帮家里干农活的原因,苗条的身材显得秀美而结实,肤色如小麦,在灯光下微微泛着健康的光泽,秀丽的脸庞上,一双清亮的大眼睛,透露出农村姑娘的朴实善良,一头乌黑的秀发简单梳成了两条大辫子,又粗又长。这是于彬重生后见到自己妹妹的第一眼,于彬心中暗想,前世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小芳》,描写的怕不就是自己妹妹小兰这样的形象吧。
于素兰见到于彬,甜甜地喊了声哥,就乖巧懂事地端着脸盆去水缸打来一盆清水,让于兴华、陈红莲洗手脸。等爸妈洗完后,于素兰也洗了下手上残留的泥点,擦了把脸,倒掉脏水就上桌吃饭了。
饭菜虽然简单,只有两菜一汤,甚至连荦腥都没有,但一家四口围桌而食,吃得津津有味,充满了农家特有的知足与温馨。于彬心下感慨,前世的时候,生活条件好了,山珍海味也不是没吃过,却从未有过此刻这种温馨氛围。自打参加工作后,自己就为了生活而奔忙,很少有时间回家陪父母。就连春节回家过年,也是匆匆待上几天就得走了。现在重生回到二十八年前,也算是一种弥补吧!
刚吃了几口菜,于素兰有点惊讶地说:“哥,你做饭菜的本事进步了啊,这味道,都赶得上村里办红白宴的建新师傅了。”确实,清炒南瓜软糥爽口,虎皮辣椒香辣入味,蛋花汤香浓味美,简单的食材,于彬做出来的味道却很是下饭。
于彬嘿嘿一笑,说道:“你哥现在做饭菜的手艺不错吧?好吃你就多吃点,哥以后给你做更多好吃的。”
扒了几口饭的于兴华,端着碗问于彬:“彬伢子,这次高考,你也是运气差,怎么就恰巧生了一场病,只怕是考得不好吧?”
于彬知道,父亲应该是下午在田间忙活的时候,向母亲问了自己的情况,正好自己也打算跟父母沟通不打算再参加高考的事。听到父亲问起,于彬就忙回道:“爸,对不起,这次的高考我肯定是没戏了,几门考试都状态不好,最后一门还有大半题目没做就晕了过去,被送进了医院。”
听到于彬亲口确认,于兴华心情很是失落,毕竟在他心目中,认为自己儿子的成绩一向不差,考上个大学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现在结果出乎他的意料,这让于兴华的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但随即又展开,安慰于彬:“彬伢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你也莫放心上,就当是练了一次手,明年再努力就是。下午我跟你妈商量了,打算让你再复读一年,相信明年你一定能考上。”
于彬看了一眼于兴华、柳红莲,鼓起勇气说:“爸,妈,我不想去复读,我不打算参加高考了。”
于兴华一怔,一时没反应过来,等明白于彬的想法,脸上顿时浮现一丝怒气。“啪”的一声,于兴华把手中筷子拍在饭桌上,吓了于素兰一跳。于兴华生气地说:“什么,你不想复读了,不参加高考你打算做什么?跟你老子我一样,在农村种一辈子田,苦一辈子、累一辈子、穷一辈子吗?”
于彬小心翼翼地说:“爸,你别生气,你听我说——”
于彬话没说完,就被于兴华生气地打断了:“老子听你说个屁,你看看你的两个舅舅,都是大学生,现在多好,当上了公办的老师,工作体面,工资又高,还不受累,十里八村哪个看到不羡慕。复读参加高考这事就这么定了,你要是不听,老子打断你的腿。”
于彬的倔劲也上来了,拧着脖子说:“爸,别说打断腿,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去复读。”
于兴华更生气了:“你——”
见到父子俩顶了起来,柳红莲在边上忙打圆场说:“他爸,你先别生气,你也听下孩子到底怎么想的啊!彬伢子,你也是的,爸妈想让你考大学,不就是为了你有出息,受人尊敬,不再像爸妈这样穷苦过一辈子。”
于彬眼框一红,轻声说道:“爸,你消消气,我知道,你和妈都是愿我好,可是我们家现在这个情况——”顿了一顿,于彬继续说:“这些年,你和妈为了供我、小兰读书,不但农忙时要忙田里农活,农闲时还到处找零工,大冷天到芦苇场帮人割芦苇,脸上手上都是血口子。受苦受累不说,就这样,一年到头也没挣到多少钱,回头还要找人借钱,才能供我俩上学。你自己算下,这些年我们家欠舅舅和外面人多少钱了。”
于兴华被于彬的话梗住了,硬声说道:“这不要你操心,你和小兰只管用心读书,钱我和你妈会想办法。”
于彬说:“爸,妈,就算我再复读一年,明年能考上大学,可是大学还要读四年,要花的钱只会更多。而且小兰今年就会上高中了,三年后也要考大学,到时同时供我们两个上大学,你和妈就算是把自己卖了,也没有办法啊。”
于兴华沉默不语,于彬继续说:“爸,妈,我是这么考虑的,与其这样,不如我不复读了,到外面去找事做。这样不但可以早点赚钱,把家里欠的债早点还掉。还能减轻家里负担,一起全力供小兰上大学,相信小兰将来有出息了,也不会忘了我这个哥。”
于素兰眼睛红了,哽咽说道:“哥,我不读了,你去复读,继续考大学。”
于彬生气地说:“小兰,你闭嘴,不许再说你不读这话。哥是一个高中生,又是男孩子,在外面找活干很容易。村里不是有人去粤州做事了吗,听说比在家里强多了。”
陈红莲有点心动,看了于兴华一眼,说:“他爸,彬伢子说的也有些道理,你看——”
于兴华哼了一声:“有什么道理,说破天也得给老子去复读,彬伢子又不是不会读书,我就不信还供不出两个大学生,他外公外婆不也是把他两个舅舅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在于兴华心里,儿子毕竟是要传宗接代的人,将来有没有出息很重要,既然有读书的天分,怎么能不上大学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于兴华心中就看轻女儿,事实上于兴华同样也很疼爱女儿。
于彬哭笑不得,这能跟自己家一样吗,外公外婆能供两个舅舅上大学,是因为外公家离镇上近,又有一门做豆腐的好手艺,在镇上集市做豆腐生意,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何况两个舅舅并不是同时读大学,中间还隔着几年呢,压力自然也小些。
见于兴华还是固执己见,于彬眼珠一转,又说道:“爸,妈,我也实话跟你们说吧,这次高考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导致高考成绩不好,这已经成了我的心病。就算你们坚持要我复读,有这样的心病影响,明年高考我也很大可能会发挥不好,到时还是会考不上大学。”
于兴华瞪了于彬一眼,心说:你这小兔崽子,为了不去复读,连心病都弄出来糊弄你爹妈了。于兴华恨不得抓住于彬这小崽子抽一顿,可这小崽子刚生了一场病,万一再抽出个好歹来,还得老子出钱来给他治,不划算啊!
想到这,于兴华心里这顿憋屈啊,抓狂啊!行,小崽子读书多,嘴巴是厉害了,我抽不了你小子,我抽烟行了吧!于兴华饭也懒得吃了,拎起椅子坐到大门口,摸出烟丝和裁好的烟纸,卷了一颗纸烟抽起了闷烟。
于彬瞧见父亲郁闷的神情,心里偷偷一乐,老爸呀老爸,这下你没辙了吧,有病得治,可我这是心病,我说好了就好了,我说没好就没好,就算明知道我是糊弄你们的,可又能咋的吧,万一要是真的呢?
吃罢晚饭,于彬收拾洗刷完碗筷,一家人搬出竹床、椅子,坐在屋前的晒谷坪里乘凉聊天。这个年代的农村,可没有空调,就连电风扇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即使有风扇的人家,也能不开就尽量不开,心疼电费啊。乡下农村夜晚的习习凉风,就是天然的风扇。
附近邻居也纷纷搬了竹床出来乘凉,有年纪大的老人,几人凑在一起,拉起二胡,敲响小锣小鼓,唱起了花鼓戏,悠然自得其乐。也有大人在给自家孩子讲鬼故事,吓得小孩子缩着身子往大人怀里钻,却又忍不住要继续听。
更多的小孩们沐浴在皎皎的月光里,呼朋引伴,兴致勃勃地玩着冲阵的游戏。也就是小孩们分成两队,距离十来米面对面站好,同队的小孩手拉着手,然后轮流叫对方队伍里的一名小伙伴来冲自己这边的队伍。如果能把队伍中拉着的手撞开,就能将队伍中任意一人领回自己的队伍里去。如果冲阵的小伙伴失败了,就得留在这边的队伍里。两边队伍交替冲阵,直到其中一队只剩下一人,游戏才算结束。
于彬躺在竹床上,仰望着头顶皎洁的明月和深蓝静谧的夜空,闻着空气中弥漫的稻香,听着耳畔传来周边田里池塘中的虫啁蛙鸣声,小孩们热闹的喧哗声,老人们的吹拉弹唱声,心里无比的宁静。
晚上睡觉前,柳红莲跟于兴华聊了一下于彬不打算复读的事。老两口见于彬已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不想复读,也只能无奈地放弃坚持,有些时候有些事情,还真是勉强不了。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老两口隐约觉得,儿子于彬自打生病昏迷了两天,醒过来以后,整个人好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要说具体有哪些变化,老两口也细说不上来,就感觉儿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好多。当然,这个长大了好多不是说年龄,而是于彬身上透露出来的那股精气神,让他们恍然有一种于彬不是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子,而是经历了丰富人生的成年人的感觉,以至于他们心里产生了不能再拿于彬当小孩看待的想法,这也是让老两口不再坚持要于彬上大学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