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小公子就知道自己来找时玖问这个问题绝对是找对了人呢,眼下他听着时玖的这一番分析,只觉得自己脑中的思路也跟着清楚了许多,然而时玖的话还没有就此结束。
“其实每当我们去看一本书的时候,一本真正可以被称作文学的着作,绝对不是看过一遍或者只是简单的翻阅就可以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意思。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就像是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上,去看一段人生,去看着另一个时代或者空间里发生的事情,我们总是要学会从这个空间里看出里面的各种状态,来弥补我们生活之中无法触及的东西。
如果有人说,看书做什么,即便是你喜欢书中的故事或者生活,那就在现实生活中去做好了,为什么要在书中寻求某种安慰呢?
然而这样的话绝对是一个从来没有看过书,也看过了也看的不多的人说出口的话,针对书本,原本就是世界上最广袤的平原,最深渊的海洋,最无穷无尽的黑洞视界。
在书本里面我们不仅仅是可以了解那些来源与生活而又或高或低于生活的世界,我们还可以就此看见的是超出了我们人们可以用肉眼或者用某种正常思路来思考的世界。
既然上帝给与了我们人类这样一颗充满了智慧的大脑,那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大脑来做些事情或者来创造一些事情,那一定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也会因为此,才会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真正可以被追求的东西。
就像是曹公在自己的这本巨作中写到了的每一个字,每一段没跃然于纸上的画面,那些都是他呕心沥血而创作出来的,即便是你会看不懂,但绝对不能就此去侮辱这样的文学创作,那不仅仅是对别人的一种侮辱,更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其实,我们可以从文章中体会到,越是到了后面的片段,林黛玉跟贾宝玉之间存在的某种程度上的差距反而越发的大了。
当然了,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将后面这样的感情差异给抹去了,并没有就此突出来他们之间的矛盾。
可事实上,从王夫人抄查了大观园的事情之后,将这园内的许多女孩子就此撵了出去,甚至还将贾宝玉也接走了的事情之后,已经从大的环境和某个大的角度上将林黛玉跟贾宝玉之间这种儿女情长的小问题,上升到了一种大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复杂化了。
但是你要知道,这种充斥在社会之中,不断演变,也不断改变,却从未消失的复杂矛盾体,却是从来都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完全终结的。
只要有人的世界,就会有这样的矛盾体,甚至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下,我们还不是要面对不同层次不同位置上的各种人物进行打交道么?
可事实上,我们都是对这样的打交道感到心累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面对喜欢的人,好相处的人好好的说话,彼此有一个互相尊重的过程或者互相理解的位置,不要将关系搞得特别的僵硬或者难以启齿,这才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好的想法。
但并非是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就此付出一定的回报,饶是林黛玉这样一个完美级别的女子,在文章中有时候也同样会被人误解。
比如有些下人丫鬟们,也会认为林黛玉是个爱使小性子的人,就连跟林黛玉交好的史湘云,也总是认为她不够薛宝钗那一般的大度等等。
试想看看,林黛玉已经是一个如此完美的女子了,可是她在别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评价,有的小丫头认为林姑娘很好,也有的老嬷嬷知道林姑娘是个大方的为人,但是有的却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即便是林黛玉这样一个比我们普通人,正常人出身要好,自身又足够完美的人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更加的说明我们身为一个大千世界中的正常人,也无法去做到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我们是好人。
而文章中对明显对比的自然就是薛宝钗了,几乎这荣国府里的上下人等都觉得这位宝姑娘十分的好相处,为人谦和不说,更是大方得体,就连长辈们也如此的认为。
要知道,作为一个女孩子,能够让同龄人觉得你好,那是正常的,但如果让长辈们也觉得你好,那就说明你真的好,毕竟长辈们和同龄人的眼光是不同层次上的。
而薛宝钗从某种程度上,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这的确是她的精妙和不同之处,这也是她圆滑世故,会做人,高情商的地方。
但是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人人都说你好,人人都觉得你跟个大圣人一般的存在,可事实上你自己也有着自己的小性子不是么?
与其在外面的众人眼前装的十分的辛苦,倒不如真正的释放着自己的真性情出来。
其中在文章中最能够体现出宝钗真性情的地方那就是宝钗扑蝶的那一段了,那一段很重要,不仅是事情的起因还是过程,甚至于是结尾都同样的重要。
宝钗扑蝶这样看起来跟小孩子喜欢的游戏一样,说明了宝钗是一个性格活泼,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女孩子,就像是黛玉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做的事情都是安静的——
譬如她是会一个人去葬花的,一个人弹琴写诗焚香等等,这些都是她会去做的事情,但是宝钗却是看着这满园的春色,忍不住的去追蝴蝶,这种完全出于小孩子的行为也真正的反应出了,她内心的世界跟平常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大姐姐一般的大度完全不同。
其实就是从古代人那种选择贤妻良母的角度来看,薛宝钗的确是比林黛玉更加的适合当好一个当家主母的身份。
毕竟她比其他人要大上两三岁的样子,在面对问题和事情上也会有着更加会做人的一面,这也是其他人,比如说黛玉就无法触及的地方。
但这并不能够否定黛玉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她对待自己潇湘馆内的下人们就很好,而且管理的也很好,这潇湘馆内至少从未出现过什么不好的事情,就连王熙凤也这样认为,况且黛玉喜欢安静,她身边也没有什么杂七杂八的人存在。
通篇文章下来,大抵就是知道紫鹃和雪雁两个人跟着她而已,其它的可能有两个看夜的老嬷嬷,但是平日里都是不常见也不近身伺候的,外加上雪雁的年纪小,不会照顾人,都是紫鹃跟在黛玉身边进进出出。
而且最后紫鹃甚至亲自将黛玉的尸骨送回了苏州,那仿佛也是一走了之的结果,那也是一种主仆情深的结果。
其实过了这么多年后,通过红学家们的各种分析,已经提出了这后四十章的真实性,认为这是高鹗在后面续写的,而并非是曹公的本意,所以很多人也都就此提出了林黛玉最终有着另外一个不同的结果。
因为从前面的八十章来分析看,曹公的确是不会平白无故的提出一个人,而最终却没有了这个人物在文章中呃牵扯和用处,但是我们可以从最后的文章中看个清楚的是……
北静王水溶的出现,的确是一个突兀的存在,北静王之前跟荣国府和宁国府两边的人交好,而且也十分的欣赏贾宝玉,甚至还跟邀请贾宝玉去他的宅子里玩,更是互相赠送了许多的东西,就连贾宝玉最后拿着的那一盏灯也是北静王送的。
而且北静王原本是送了一对,贾宝玉将另一盏灯送给了林黛玉,这是贾宝玉最后可以跟林黛玉有着相同东西,且用来一起睹物思人的东西。
到了最终,贾宝玉跟史湘云在河边相遇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们俩一起提及到了林黛玉,提及到了林黛玉最后一次跟史湘云连诗作对的内容——
说真的,我们总是各种的想象林黛玉的好,林黛玉的美,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但是我们从来都忽略了林黛玉身为一个诗人的才华,甚至也会就此而忽略了她为什么会如此多愁善感的原因。
是什么才会让一个年轻姑娘有着如此多愁善感的心态呢,而又是什么,才会让林黛玉这样一个明明有着向上的心,有着鲜活看透的智慧,却也有着葬花的行为呢?
试想一下,谁会在花朝节这样百花盛开,落英缤纷的时候,将地下的花瓣一点点的细心捡起来,然后放在袋子里,用土埋上?
这是是什么样的行为呢?
这是一种葬礼般的行为,一种对大自然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一种信仰,就像是那首歌中说得一样,今日我来葬花,可是明日谁来葬我?
其实这是林黛玉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本质,甚至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的一种思想,在很多程度上,林黛玉的思想都要比周围的人更加的高,更加的深刻。
就像是到了文章中的后半部分一样,贾宝玉依旧是那个浑浑噩噩的贵族公子哥,而林黛玉却是已经学会了去放下姿态和清高孤傲的性格,而去跟薛宝钗真正的交流心意了。
那并非是一种违和的出现,而是一种成长,就像是我们小的时候会因为一两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跟身边的同学朋友发生矛盾一样,可是我们长大了之后呢?
只会对这样的事情感到可笑,甚至都不会去真正的在意,我们也会就此学着去面对自己心中不喜欢的人,也能够同样露出违和的笑容以及做一些面上过得去的事情而已。
然而我们最终将这种面对生活的一种妥协当成了一种成长的证明,我们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未知的小女孩,我们无法将心中不喜欢的东西就此完全的切除,我们是要学会跟这些不喜欢的东西保持一个平稳的维持状态。
要说这是一种成长,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妥协,唯有真正的将这些事情都妥协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下时,我们才会就此明白了其中真正存在的某种意义。
并非是我们就要从这里面获得什么,而是我们从这些事情中付出了什么,我们到底是怎样去理解这个世界而又怎样去看待这周围的一切的?
生活的本质下面又是什么,当我们的思想有着一种朝前的进步时,身边的人又会怎样的去理解和看待,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并非是完全需要身边的人的帮助,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忽然间的有所理解了。
就像是我们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着总是会有着不同方向和关系的牵连,我们总是会跟身边的人有着不同方向的定位,但是从某种角度上分析,我们依旧是自己一个人,我们始终都是自己这样一个单独而又独立的个体的存在。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从其中学会了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学着做一些事情,也让自己从这些事情中看清楚了生活的本质,并且跟着这些本质寻找到某些生活的方向。
认真的看待生活之中渐渐成长起来的自己,也认真的学习这些生活中给于我们的某些知识,这的确谁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将自己思想中的杂乱一一捋顺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这些原本就是属于生命中无法抵挡的事情。
过去的所有的经历都会造就一个人在未来的某些程度上的成长以及形成,就像是林黛玉这样一个极度完美的人一样,无论是从幼年的经历还是背景下的起起伏伏,都是完美的展现出了她这样一个性格,一个人物的真实状态。
我不知道曹公些这部巨作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是以自己幼年家族落魄的经历为一种原型典范的,但是我想这里面肯定也夹杂了他的很多想象以及对这些不同人物身上,所赋予自己所添加的灵魂。
而这些灵魂也好,这些原型也好,都更加的体现出了曹公对这些人物的构成,而我也更加的觉得,曹公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体会,也无法实现的所有的一切美好,都寄托在了林黛玉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