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景帝笑着说:“朕当然‘明鉴’,否则前些日子传出‘主考官徇私舞弊’的谣言时,你二人的性命就不保了。”
周沉和文徽明大骇,伏地叩首,口呼“谢陛下隆恩!”
弘景帝听惯了这些奉承的场面话,摆手让他们入列,目光睥睨之处所有考生噤若寒蝉。
“叶老太傅并两位大学士是我朝饱学之士、朕的肱骨之臣,绝不会做出‘徇私舞弊’这等令朝廷蒙羞之事。
你们若有不服、觉得此二人名不符实,尽管在这太和殿上向朕展现你的实力,朕亲自主持殿试,绝对保证公平。”
众考生哪敢质疑他的威严,接二连三跪倒在地齐呼“学生惶恐”,没有一个人敢造次。
弘景帝无动于衷,命董忠宣布殿试开始,待所有人坐好后才宣布今日的考题。
不知是最近遇到的烦心事太多有感而发,还是想借殿试告诫天下人什么,弘景帝出的考题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君臣父子”,惹得考生们听完后不约而同发出一声低呼。
“肃静——”
董忠站在皇帝侧前方扬声提醒,喧闹的太和殿瞬间鸦雀无声。
弘景帝才不管他们是什么心情和脸色,自顾自道:“尔等德才兼备,皆是我大乾栋梁之材,此次殿试尽管畅所欲言,不管文章从何处切题,朕都不治罪。”
话虽这么说,可谁敢在殿试的考卷上大放厥词?
不少考生犯了难,不知如何下笔。
弘景帝有些恶趣味在身上,见大部分人面露难色居然还笑了笑,稍稍侧了侧身问坐在龙椅旁边的周老:“周老觉得他们当中谁会拔得头筹?”
周老沉静的目光在周、文二人身上扫了扫,觉得眼下的时机正正好,拱手道:“回陛下,这些考生中有人与草民有旧,便不做评价了罢。”
“哦?竟有此事?”
弘景帝故作不知,问都是何人?
周老拢着袖子作羞于启齿状:“回陛下,正是周沉和文徽明这两个孩子。
草民早年在岳州游学时曾在清北书院当过几日客座讲师,当时就觉得这两个孩子比其他人聪明好学,没想到时隔多年竟有这样的造化。”
弘景帝的关注点却不在周老曾经教导过周、文二人,而是:“周老去过清北书院?”
周老点点头,按他事先和明若昀商量好的,将他能说的和弘景帝娓娓道来。
弘景帝默默听着,听周老说那里的学生大多是逃难的流民和战后遗属蹙起了眉头:“每逢大灾或者战事朝廷都会下拨粮饷安顿他们,为何还需要一个书院收留他们?”
个中缘由周老自是清楚,然他若在弘景帝面前点明,必定会有人因此获罪,他不欲牵涉朝堂,只能避重就轻道:“许是他们等不及朝廷的救济粮,就先搬走了罢。”
是等不及还是没等到?
弘景帝在心里问,脸色一下子就难看起来。
然而眼下并不是追究这些事的时机,继续问周老:“周老可知清北书院是谁出资修建的?”
周老早料到他会有此一问,闻言赶紧帮徒弟撇清关系:“据说是当地几位学究筹钱修建的,岳州有不少富庶的乡绅,想必也帮了不少忙。”
“他们倒是有心,”弘景帝不咸不淡道,“可惜当地官府没有,否则像周沉文徽明这等人才岂会被一个书院收入囊中。”
周老摸不准他这句话是在怀疑书院居心叵测还是指责当地官员不作为,思忖之后决定按下在殿试上为清北书院请命的念头。
“书院里的学生的品性和学识如何?”
周老佯装仔细回忆一番,半真半假道:“陛下恕罪,草民去过的书院有些多,年头也有些久了,实在是想不起来,能记起周文和文徽明这两个孩子,还是因为他们实在叫人印象深刻。”
弘景帝点点头,见底下考生陆陆续续都开始动笔了,好奇他们会从什么地方入题,邀周老同他一起巡堂。
周老岂敢不应,弓着身子亦步亦趋地跟在弘景帝身后,在每一个弘景帝感兴趣的考生身边驻足观看。
考生们的反应不可谓不有趣。
被看了的担心自己哪一句没写好就此落榜,没被看的眼巴巴盼着弘景帝或者周大儒能过来看自己一眼以示关注,一时间大殿内的气氛十分微妙。
周老跟在弘景帝身后眼观鼻鼻观心,并不往考卷上多看一眼。
弘景帝邀他共同主持殿试是为了向天下人表明他尊重读书人的态度,他若真把自己当成殿试的主考官肆意观摩,就属于蹬鼻子上脸,没有自知之明了。
“周老觉得方才看过的那几篇文章哪一篇写得最好?”
弘景帝转完一圈坐回到龙椅上,隔着高台和周老低声闲聊起来。
帝王的闲聊又岂是真正的闲聊,周老怕一不小心给自己还有明若昀招来杀身之祸,并不正面回答,只说“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和弘景帝打太极,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大半。
“周老累了吧,陪朕去后殿手谈一局如何?”
弘景帝又坐了一会儿觉得监考实在是太枯燥了,找借口让周老陪他去偷懒。
周老自然顺着他说“谢陛下体恤”,递台阶递得无比顺滑。
考生们见陛下和周大儒都走了悬着的心顿时松快不少,偌大的太和殿突然响起一片或吐息或放松的低语声。
“肃静!”
聂知林铁青着一张黑脸扬声提醒,腰间斜挎着的佩刀吓得考生们瞬间噤声,生怕自己不小心惹怒了这位锦衣卫指挥使血溅当场。
聂知林不屑和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逞威风,抱臂站在阶前代弘景帝行使监考之权,直至日暮交卷。
弘景帝和周老下棋下得尽兴,直至交卷前最后一刻才返回来,等受卷、掌卷、弥封等官将所有考卷封存完毕,宣布殿试结束,所有人各自回去等放榜。
周老当了一天的“吉祥物”也有些累了,待所有考生全退出去之后向弘景帝请辞,弘景帝再三挽留未果,指使聂知林亲自带人护送他回宁王府。
“谢陛下!有劳聂指挥。”
周老慢腾腾地和皇帝告退,坐上来时的步撵随聂知林出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