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台湾,这一定是让整个中华都为之疯狂的名字。
祖国宝岛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而现在作为刘范麾下的台湾郡,其地位不言而喻。
过去的三年里,这里修建了十三座城池,除去核心的台湾城外,沿着台湾岛西海岸还有九座新城,各安置百姓两万到八万不等。
另外还有三城位于琉球链岛,各有三万人左右。
合计五十八万多人。
在东洋的地位仅次于兴海郡。
而且这里西接江东,向南便是南洋,这里将是刘范深入南洋的跳板,也将成为连接江东,东洋,南洋的交通要道。
除去十座新城外,各城之中通过道路连接,加上台湾港,新夏港,南望港三港,无论是路上还是海上,台湾的交通已经初步成型。
新夏港在台湾城西侧,位于后世台北所在地,在新夏港往南,又修建了三座新城,以安置诸民。
而南望港位于后世高雄,这里便是向南洋进发的前进基地了。
台湾郡现在已开垦荒地八十七万亩,已种植稻田二十六万亩,每亩一年可收获三石粮食,合计便是七十八万石。
虽然粮食足够,然还是偏少,何况未来台湾郡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移民进入,粮食还需从青州运输,并不能完全自给。
所以在辛评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
当然刘范信任辛评,以辛评之才,加上傅燮等人,使台湾大治,也只是时间问题。
除去城建和粮食外,台湾郡还择地依托河流修建了水力工厂。
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台湾城西十里的兴业城,这里集中了纺纱厂,织布厂,印刷厂,造纸厂,肥皂厂等众多工厂。
可以说除去重工业和造船厂外,刘范麾下的各种工厂都已在兴业城安家。
这里嫣然成了东洋的工业基地。
在台湾港登岸后,刘范便在辛评的带领下开始对台湾各地游历,考察。
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刘范现在也只能考察兴海郡和台湾郡。
另外三郡也只有下次再来了。
虽然现在三郡问题依然很严峻,但刘范相信有诸多大才在,加上海军镇守东洋。
以及新的协从军的组建,东洋未来可期。
自从协从军组建后,刘范便任命傅燮为协从军总管,负责组建协从军。
之后傅燮带领杨奉,韩暹,李乐等人将土人青壮分离出来,按刘范所指编练,同时任命管承为协从军管事,具体负责协从军的编练和管理。
和杨奉,韩暹等人一样,管承自被俘后不久,便选择了投降,被刘范安排在了东洋效力,一开始管承还以为自己并不被刘范重视,还有些情绪。
但自来到东洋后,管承才知道东洋在刘范心中是什么样的地位,之后便开始全身心的投入了东洋的建设,发展之中。
为了让协从军归顺,傅燮还专门从各军屯军之中抽调人手,充实基层将官,又从军屯军中选出五百人负责抓军纪,军法,同时与各基层将官一起教各土人识字认字,学习汉学。
同时傅燮还应刘范的要求,在协从军中设立了奖惩制度,和军屯军一致,凡得一首,可获得百元铜元,得五首,可获得八百,得十首,可获得一银元。
若建立大功,还会另有赏赐,有些甚至可以赐汉人身份,甚至封侯拜将。
虽然协从军没有薪水,然所定奖励确吸引了众多的土人。
现在编练成协从军的大多都是愿意依附的土人,有赏赐,还能获得汉人身份,这怎能不让这些土人心动。
当然刘范并不打算将所有土人都弄成汉人,将这之中少数精英吸纳即可。
再由这些精英去引导众多土人,给土人立个榜样,如此还怕土人不依附否。
更何况未来不仅是东洋清缴再逃土人,南洋,南洲,东洲等地土人众多,单靠汉军还是力不从心,有了这些土人协从军,便可让他们成为刘范进军世界的急先锋,正规军和军屯军只需在后面监督即可。
毕竟汉人的命在刘范看来那是金贵得很,拼命的事,让协从军去做就可以了。
当然要是有哪个汉人不珍惜,要是犯了法,违了规,不想做汉人了,甚至懒惰,不思进取,刘范不介意将他们下放协从军,和土人一个待遇。
也让他们知道,汉人的身份可不是用来挥霍的。
沿台湾西海岸一直向南,数日后,刘范便来到了南望城。
这里是台湾郡第二大城市,有民七万人。
南望城依水而建,向西南不远,便是南望港。
四周除去农田和养殖场外,南望城也有纺纱厂和织布厂等工厂,属于台湾郡的另一个工业基地。
不过就规模而言,不能与兴业城相比。
南望城最大的意义,便是未来向南洋发展,作为前往南洋的桥头堡。
对于这一点,辛评自然非常清楚,所以在建城之初,辛评便将南望城作为台湾郡南方核心来建设。
人口也安置了七万人,未来随着开发深入,移民迁移,南望城突破十万大关,也只是早晚之事。
从台湾城到南望城,一路水泥路相连,周围八城也如串珠一样耸立两边。
和中原不同的是,台湾郡,包括东洋五郡各城,并没有修建城墙。
这还是刘范在自己麾下第一次尝试不建城墙的城建方式。
一开始还被傅燮等人极力反对。
不过在刘范看来,东洋主要是岛屿,要想进攻东洋,就必须从海上而来,有陆骏麾下海军护卫,想必在这个时代,没有哪个敌对势力会从海上进攻东洋。
加上现目前东洋的敌人主要是那些未归附的土着,这些土着的战斗力比战五渣还差,更不敢攻击重兵把守的各城。
所以城墙对于东洋诸城来说,根本没用。
这也是刘范大胆放弃城墙的原因。
何况未来,随着黑火药提纯技术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要是再弄出硝化炸药,甚至燧发枪,大炮一类热兵器,城墙还有没有留下来的必要,那就难说了。
初平三年五月十五日,结束东洋考察的刘范,在南望港登船,沿台湾郡,兴海郡向北,往沓氏港而去。
而此时,从扬州传出了一件消息,让袁术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