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把天子仪仗立在城中最显眼的地方,游洛自己则是把衣服一撩就准备和人一起去废墟救人去。
“阿洛,你别去!”
看到游洛要去冒险,武媚娘马上去拦住了游洛。
虽然她现在也很担忧目前的安危,但是她知道急不来。
而且现在游洛贵为秦王,如果有个万一,后果不堪设想。
“没事的,我相信大唐的百姓不会害我的。”游洛握住武媚娘的手安慰道。
而那两名御林军当做没看见。
他们都知道武媚娘是皇帝的才人。
而小多则道:“阿……殿下,我和你一起去。”
“我也去。”
徐盈盈也跟着说道。
游洛摇摇头,“不用了,你们等守着仪仗。”
其实游洛话刚刚说的冠冕堂皇,其实是因为自己有把握自保,就算等会有想不开的要来对付自己,游洛也有把握全身而退。
但是武媚娘和小多以及徐盈盈一起来的话,那就没有把握了。
只不过别人不知道啊,所以被游洛这话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当然,这也是因为游洛的地位所产生的效果。
这要是游洛以前的身份说这话,可感动不了几个人。
反而觉得你这个乞丐的命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效果这么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游洛这个身份的人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太少了,哪怕是作秀都不愿意。
游洛安抚了几句,然后就卷起袖子带着人去寻找废墟下的幸存者了。
领导者带头做事的榜样是巨大的,越来越多的百姓纷纷加入了救援的队伍。
大家齐心协力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又一个的幸存者。
至于遇难的,也只能暂时先抬到一边,到时候集中处理。
“这是我家的粮食!你们不能拿走!”
就在游洛带着大家一起救援的时候,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吵了起来。
两拨人吵着吵着就互相拉扯到了游洛面前。
现在的游洛才是现场的主心骨。
“殿下,我们按照您的命令搜寻物资,好不容易清理出了一堆粮食,这个人突然跑过来说这些是他的粮食,让我们还给他。”
其中一个人愤愤不平的说道。
“殿下,这些粮食本来就是我们的,这是我们家的地契和房契,请您过目。”
另一个人也是早有准备,直接把地契和房契拿出来,证明自己不是来强取豪夺。
游洛拿过看了一下,其实也就是装模作样。
他哪里知道大唐的地契和房契长啥样啊,真假都认不出来。
不过他敢理直气壮,还敢闹到自己面前,多半是真的。
可是就算是真的,现在粮食最要紧,想要就这么还给他也是不可能的。
“那为什么他们在清理的时候你不说?清理完了你才说是你的?你要是早说这下面的粮食是你的,不让他们动,他们肯定就先去清理别的地方。
你知不知道现在多少人都在饿着肚子?你浪费我们的时间就是在阻碍救援,孤全权负责救灾事宜,你信不信我现在就定你个阻碍救援,当场格杀了你?”
这家伙的心思游洛也知道,不过游洛现在可没有心情和他讲道理。
想发国难财,那你真是想瞎了心。
“我……我……”
对面那人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好了,孤也不为难你,如果没有他们辛辛苦苦把东西清理出来,你自己不知道要花多少力气,这样子,这个物资我们要六成,给你留四成。
不过你这四成孤出市场价买下来。”
“啊?”
“啊什么啊?”游洛一瞪眼,“你不愿意?那你连这四成都没有了。”
那人连忙说道:“不不不,我愿意,我愿意。”
“行,孤给你写个条子,你自己收好,到时候找官府要钱。”
那人也只能哭丧着脸答应了下来。
解决了一个小插曲,后续的处理就顺理成章,当天县城的秩序就开始恢复。
游洛在这停留了两天,吩咐好县令临时招募县兵维持秩序以后,游洛就开始匆匆忙忙赶往下一个地方。
当然,游洛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停留两天,这样子猴年马月才能走完整个灾区?
游洛选择就地指定现存官员来恢复秩序,有些地方秩序混乱是因为官员逃的逃,死的死。
所以游洛到达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指定官员。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民间自发维持秩序的百姓被游洛直接提拔为官员,这也让许多人感恩戴德。
而整个灾区的秩序也是得以快速恢复。
度过最艰难的开始,外面的救援队伍也挖通了被阻塞的道路,整个灾区都在快速恢复。
而游洛也在这次的救灾中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尤其在灾区有着巨大的声望。
就在游洛还想停留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消息,李世民病重,急诏游洛回京。
游洛便急匆匆带着李君羡独自回去。
而武媚娘则是带着才找到的母亲随后跟上。
游洛一路风尘仆仆赶回长安,然后便直奔皇宫。
“殿下,你快进去吧,皇上正在等着你呢。”
抵达寝宫,早等候着的段天德看到游洛,急忙说道。
游洛也是连忙就冲了进去。
进去的时候,李治已经跪在了那里,而周围也是跪满了大臣。
游洛顿感不妙。
“爹!”
游洛连忙冲到了床前。
本来昏迷的李世民听到这个不合礼法的称呼,勉强睁开了一只眼睛。
“我儿。”
李世民露出个笑容。
“我儿,爹快不行了……”
“爹,你先别说话,我这就找医生给你看病。”
不得不说,虽然游洛几乎每个世界都认过爹,但是做儿子,游洛是真诚的。
当然了,也是因为每个世界认得爹都对他蛮好的。
李世民拉住游洛,“儿子,别费劲了。”
一旁跪着的李治听着两人的互动,心里不是滋味。
因为同样都是儿子,李世民就从来没有这么亲密的称呼过他。
“诸位爱卿,朕感大限将至,有诏书示下。”
诸位大臣闻言,顿时哭泣起来,“陛下!!”
“朕承天命,君临天下,数十载殚精竭虑,唯愿大唐江山永固,黎民安康。今朕大限将至,思及社稷传承,心潮难平,特立此遗诏,以告天下。
朕在位期间,诸皇子各有所长,然储君之选,关乎国运兴衰。昔日,朕立李治为太子,冀其能担起家国重任,弘扬大唐盛世。然历经岁月,观其行事风格与治国理念,朕渐觉其仁懦有余,决断不足,恐难以应对复杂多变之朝局,保我大唐千秋万代。”、
说到这,李世民停顿了一下,看到李治脸色煞白,有一丝愧疚。
“朕之皇子李洛,自幼聪慧,心怀壮志,敏而好学,广涉经史,于政务之处理,颇具见地,每能提出独到之策,以解难题。且其为人果敢坚毅,心怀天下,有不忍苍生受苦之仁心,更具驾驭群臣、掌控全局之能。朕深信,若李洛为君,必能延续大唐之辉煌,开创更为盛世之局面。
故朕于弥留之际,特废太子李治,立李洛为太子,着即监国理政,以安天下。朕望李洛登基之后,能以民为本,任贤用能,广开言路,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朕亦诏告诸皇子、宗室及满朝文武,当同心辅佐新君,不得有二心。如有心怀不轨,妄图扰乱朝纲者,必严惩不贷。朕虽将龙御归天,但在天之灵,亦会庇佑大唐,注视着诸位之言行。”
可能是回光返照,李世民说完这些话虽然有些气喘,但是好歹也是流畅的说完了。
李世民最后一个字落下,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怎么?尔等敢不奉诏?”
看到所有人都不说话,李世民突然厉声喝道。
游洛想要说什么,但是却被李世民死死拉着手示意他不要开口。
诸位大臣互相看了看, 最后还是长孙无忌带头喊道:“臣等谨遵圣意!”
“我儿,希望你善待汝之兄长,他对你不会有威胁的。”李世民又拉着游洛叮嘱道。
游洛当即跪下,“我在此起誓,我李洛有生之年,绝不有任何加害哥哥李治性命之举,必保其终生永享富贵,若有违此誓,我必落入九幽不得翻身!”
“好好好……不、不要重蹈我的覆辙……”李世民听闻此言露出笑容,渐渐便没了声息。
“皇上!!”
“皇上驾崩了!”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驾崩,是年,太子李洛登基,次年改年号瑞熙,并立武媚娘为后(在游洛回宫前,李世民就下了旨意放还武媚娘回家。)。
李洛即位后,在一开始的时候延续唐太宗李世民,同时继续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大唐的人口得以快速增长,国库也日渐充盈。
就在大家以为李洛会继续休养生息的时候,李洛却突然调动军队对外征战。
而每次战争后,李洛都会休养一段时间,并且消化胜利果实。
就这样子,断断续续进行了五年的征战,大唐基本占据整个亚洲国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亚洲洲长。
而这已经达到了大唐的统治极限。
在这之后,大唐彻底进入了休战,但是大唐的威名传遍四海,海外许多番邦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大唐皇帝。
许多番邦的矛盾也会请大唐皇帝来决断。
因为游洛处事公正,渐渐地,更多的外邦愿意请大唐皇帝来帮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而一旦有人违反大唐皇帝的裁决,其他外邦都会群起而攻之。
大唐皇帝的权威开始洒向国境之外。
同时,大唐也迎来了他们最为长寿,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瑞熙145年,此时的大唐皇帝李洛已经161岁高龄。
人人都说这是一位从头到尾一直贤明的圣君,他没有因为年迈而开始昏庸。
大唐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了顶峰,但是也只能到此为止了,不管继任者是谁,大唐注定走向衰落。
武媚娘、小多和徐盈盈都已经走在了游洛前面。
还是惯例熬走了不少儿子。
看着同样垂垂老矣的太子,游洛照例宽慰了几句,然后就双眼无神的看着天花板。
其实不是他到极限了,而是他这具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了。
他的身体无法再承受受过经过蟠桃和人参果滋养过的灵魂。
算了,就到此为止吧,这个世界的大唐走向何方就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了。
游洛闭上了眼睛。
大唐高宗皇帝,驾崩。
番外之言:大唐高宗皇帝驾崩后,太子李言继位。李言继位初期果敢勇毅,颇具高宗皇帝之风。
但是他却没有像高宗皇帝一样一直贤明下去,晚年的他开始贪图享乐,崇信奸臣秦义。秦义私下收受外邦使臣贿赂,并向皇帝李言进谗言,使得皇帝在裁决外邦矛盾的时候有失公允,长期以往,大唐皇帝在外邦之中威望渐失。
而不服大唐皇帝裁决也渐渐无人讨伐,使得大唐开始丧失了对外邦的掌控。
但是总体来说,大唐依旧强盛,在李言驾崩以后,留下的大唐依旧强盛。
大唐高宗皇帝给此世大唐留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得其国运有五百二十一年之久。
其中,高宗皇帝在位时间达到145年之久,占据整个唐朝国运近三分之一。
尤其是唐朝末期,有数个番邦感念高宗皇帝遗德使得他们国家得以存续,借兵给当时的唐朝皇帝,使其击败占据国都乱军,唐朝得以再次苟延残喘五十余年。
唐朝末代皇帝在位的时候,当时一支乱军在攻下长安之后,居然挖掘高宗陵墓盗取财物,消息一出,天下震动。
已经投降的长安军民当即反叛,并且直接投降远在千里之外的后周郭威,使得郭威引兵相助,顺利攻克长安。
其后,郭威以其高宗皇帝之女庆安公主之后重修高宗皇帝陵寝收复民心,使得其势力得以快速发展,最后建立大周,并结束了唐末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