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现在属于漫长等待,他清楚知道法正一定会让自己等着,只有等出问题,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他现在就是想要借法正的手,或者其他人手干掉张松,张松不死他的位置永远都不稳定。
张能道:“你知道我们来这里目的是为了什么吗?”
张能问题是十分尖锐的,也是目前张能需要解决的!他希望从自己手下耳朵里,听到更好的方案,毕竟老把目光放在张松的家人身上,总归是不好的,所以他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张松,虽然他心里已经拿定主意,但是更多是想要借力打力,更好的绕过自己,让别人怀疑不到自己身上。
“家主,其实要对付张松,我觉得应该还是让蜀中官员动手,如果您自己动手,很有可能会破坏您的身份与地位,属下认为这也是您自己来这里主要原因。”家丁道。
家丁其实明显,你都已经来这里,怎么可能会没有目的性,要是没有目的,他也不至于出现在法正家里,估计对方已经想的是十分清楚,要是没有完全想清楚,那就不是他呢?
张能冷冷一笑道:“我告诉你一个人,不能够太过聪明,太聪明可不好。再者我问你是如何解决张松,而不是问你,我来这里的目的,万一我只是想要认识法正这个第一谋士呢?所以我最后提醒你,太过耍自己的小聪明,这往往是你自己最不聪明的地方,你明白不。”
家丁也是被吓了一跳。这一番话不止是忠告。更多是警告自己,家丁清楚自己刚刚确实有些过分,因此对于面前之人,他和你多的是恐惧多于敬畏。
家丁脸色恐惧道:“家主的话我记住了,我以后不会再犯类似错误,请家主相信我。”
家丁的表情形态,已经说明这个人害怕,他要是不害怕也不会有刚刚的表情。说到这就不得不说敬畏之心,人失去敬畏之心那就什么也没有。这几天就要说一个人物曾国藩。
在生命的漫漫长河中,每个存在的灵魂都需要一种叫做敬畏的东西。这不是一种被害怕所驱动的恭敬,而是源自敬意的深深尊重。敬畏,是对生活的一种认知,对待行为的一种标准。因为只有当你怀揣敬畏之心,你的行为才有了方向。
这对于个人、民族乃至国家来说都是相同的。若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去了敬畏,那将是一种恐怖而悲哀的境况。
曾国藩,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怀着敬畏之心对待着三样东西:天命、舆论和君父。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这种敬畏,正如他秉持的做人原则一样,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原则,坚守着底线。他的一生都在这种紧张而警觉的状态中度过,但正是这种态度使他不断上升,最终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了自我价值。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在京城获得了侍讲学士的职位,然而这个出人意料的晋升并没有带给他欢喜,反而让他感到恐慌。他深感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如此高位,因此他日夜思索,战战兢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渴望家人们,尽管与他相隔千里之遥,能够经常给他写信,提醒他自身的不足,警醒他不要让心中积蓄的美德在他这里失去光彩。
每当他疲惫不堪,感到迷茫时,一封封家书如同温暖的阳光洒在他心灵的荒原上。那些信件里蕴含着家人们的关怀和期望,让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方向。他从信中获得了鼓励和启示,每一句话都如同家人的声音在耳畔低语,不断提醒他要坚守初心,不被权势蒙蔽,不忘自己的原则。
曾国藩还向他的弟弟们提出警告,他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不要因为家族有人出人头地,就傲视他人;不要因为自己学识渊博,就骄傲自大。他提醒他们,长久保持敬畏之心,是惜福的真谛。
曾国藩对于未知和神秘的力量,如巫术和江湖医生,抱持着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然而,他深信每个人的生命都受到命运的引导和安排,这是他对天命的敬畏之情。他相信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任何违背自然法则、逆天而行的行为都将遭受惩罚。
除此之外,他格外重视社会舆论,也就是他所称之为\"敬畏人言\"。他深知舆论有时就像飞蛾扑火,稍有触碰即可摧毁一个人的声誉,犹如杀人于无形。因此,他始终谨言慎行,不敢轻易得罪众人,时刻保持对他人意见的敏感和尊重。
曾国藩的这三大敬畏,其实是他在告诫我们,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傲慢,认为自己能掌控所有的事情。然而,总有一些力量是我们无法抗衡,无法调和的,一旦这些力量显露出来,无论我们的地位多高,成就多大,都可能被摧毁。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惕,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心怀敬畏,才能在生活中有所作为。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诱惑,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无论面对大自然的磅礴,还是社会的繁杂,甚至是对自身的认知,我们都应该像曾国藩那样,心中充满敬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中寻找到属于我们的定位,保持稳定的心态,度过每一个挑战。
只有当我们心中有了敬畏,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边界,才能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以一种坦然、纯粹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以一种公正、明亮的心态来对待他人。
曾国藩的敬畏观,就是他对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他为我们提供的做人处世的一种典范。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敬畏之心,那么他可能就会变得无法约束自己,肆意妄为,随心所欲,甚至会丧失对自身行为的控制,最终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冷静和清醒,才不会被各种杂念和私欲所侵扰,才不会因为个人的名利而迷失自我,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谦逊和宁静,保持对内心的专注和宁静,守住内心的沉着和淡定。
所谓敬,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未知的畏惧。对于身边的人,我们要有尊重之心,扩大到对所有人,包括古人先知,我们都要有一份尊敬。对大自然,对未知的事物,我们更要有一份敬畏之心。我们内心需要专注而宁静,外表则需要整洁而庄重,这就是真正的敬。无论是在外出时,还是在让他人办事时,我们都应保持端庄、保持静谧。通过自我修炼,形成一种恭敬的处事方式,这就是真正的敬。
曾国藩曾说过,只有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我们的身心才能强健。反之,如果我们懈怠懒惰,无事不败。这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警示,让我们时刻保持敬畏,不仅对外界,也对自己。
曾国藩对于\"敬\"的理解深入骨髓。他觉得,若是内心保持恭静,身心则会趋向强健。相反,若是贪图安逸,舒适的生活,则对身心的发展无益。在他的生活实践中,曾国藩把“敬”置于一切事物之首,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不论何时何地,都谨小慎微。
在他看来,即便是闲暇之时,人的心思也不能放松,应始终保持专注,如同太阳一样恒久不息。在内心深处,需要保持纯粹,避免杂念的干扰,而在外在表现上,整齐严肃是必要的,这便是他所强调的“静”的品质。他强调,在待人接物上,需要像对待尊贵的宾客一样对待每一个人,对待公民群众就像对待大祭典一样尊重,这便是他所强调的“敬”的表现。
曾国藩认为,内心的修养能够带来社会的和平。若是所有的人都能以诚恳和敬畏的态度对待他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趋向太平。在他看来,不论是做善事,还是保持清欲,节俭,都需要依赖于这个“敬”字。只有有了敬畏之心,才能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生活,才能避免失败。
曾国藩有言,无论面对什么人,做什么事,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始终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那么身心的强健就毋庸置疑了。这便是他所说的\"主敬身强\"的道理。将这个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能带来惊人的效果。
比如,当他人对你进行辱骂时,不以暴制暴,而是以平和的态度,用坚定的眼神对视他人,那么对方就会被你的气场所震慑。在不久的将来,对方甚至可能会为他的行为感到羞愧,向你道歉,周围的人也会因此而对你产生敬仰之情,感到你内心的强大。
当然在这里属于一个敬畏之心,到底有多可怕估计也是自己心里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