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由衷地赞叹道:“杨姑娘真是博学多才,让人敬佩不已。”红君秀脸微微一红,说道:“夏少侠过誉了,我可谈不上什么博学多才。只不过是我家开的凤舞楼,常有文人墨客进来,常听他们说起这些,偶尔记下来而已。”飞云说道:“以后要是有机会,倒想都去看看这三大名楼。”
红君笑道:“这有何难!后天我就可以带你去岳阳楼游览一番。至于其他的两个,日后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看我也早有这个想法的。”飞云大喜道:“有姑娘一起去,那自然最好。你懂得那样多,还可以顺便讲些奇闻轶事给我听听。”红君看了一下飞云,问道:“你喜欢听吗?我还以为你只爱练拳习武呢?”
飞云说道:“你知道吗,我自幼长在山里,很少进城,因此见识有限。可是一旦进了城,我就去听说书先生说书。”红君说道:“那你知道范仲淹有个非常出名的外号叫三光名臣吗?”飞云一听,问道:“这是什么意思?”红君便把范仲淹的有关事迹一一告知了飞云。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其父范墉因病卒于任上,其时范仲淹还不满一岁。其母谢氏带着他护灵回到苏州,在祖坟守灵三年。孤儿寡母,生活非常凄惨。因苏州范氏家族却不认范仲淹母子,弃之不管。母子贫苦无依,过上了有家不能回的孤苦伶仃的生活。后来,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给长川人朱文翰,范仲淹从此改名朱悦。
范仲淹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他住在僧房,昼夜攻读,家里粮食不够吃,就每天煮一锅粥,分成四份,早晚各吃两份,就着盐浸的野菜充饥。别人给他送去好的饭菜,范仲淹不吃,解释道:“我平时吃粥已经习惯,并不觉得有多苦。如果突然享受这么好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后来,他家穷得连一天两顿粥也吃不上,但他仍然埋头苦读。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断齑画粥”的由来。
成年之后,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他离开朱家,回苏州认祖归宗,却遭到家族讥讽。他便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冬天读书疲倦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面对常人不能忍受的困苦,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数年寒窗生涯,范仲淹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他在二十九岁携母来苏州要求恢复范姓,族人仍不认可。后经皇帝恩准,复姓范,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随后相继出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泰州海陵西溪盐仓监官。泰州任内,倡议修海堤,转任兴化知县,修筑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政绩卓着。宋仁宗天圣七年,仁宗行郊祀大礼。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要仁宗率领满朝文武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时任秘阁校理,听说之后上书反对,并力谏刘太后撤帘归政。还说太后过生日,是皇帝的家事,扯上文武百官跪拜,岂不乱了后世的体统?
举荐他的晏殊得知之后,大惊失色,批评范仲淹过于轻率,不仅有碍他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信说道:“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为此触怒刘太后,被贬至河中府任通判。京城大小官员送他到城外,众人举杯饯别:“范君此行,极为光耀!”这就是他的“第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