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凉州的那一部分的草原部落,爆发了瘟疫,短时间之内,迅速开始传播。
而铁木真,在元蒙谋士的建议之下,果断对于一批部落,进行北迁或者是西迁,以使他们尽可能的远离这些已经被瘟疫所袭卷的部落。
而大批量规模部落迁移的事情,而且还是这种紧急的迁移,这中间,自然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急需要一个人来处理。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忽必烈被调回到了草原之内,由他来主持这一次的迁移工作。并且,将那些迁徙的牧民妥善安排。
整个元蒙之中,除了铁木真之外,忽必烈他是最有资格,也是最有能力能够来主持这一件事情的。
本身,他就是铁木真最看好的两个皇子之一,在元蒙皇子之中,是实权派之中的实权派。当然,同样也是因为,也是另外一个实权的皇子托雷,这个时候也在瘟疫之中倒下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救得回来。他就算是想要主持大局,也没得办法。
而且,铁木真也做好了准备,如果他没有挺过这一劫的话,正式将元蒙交到忽必烈的手中。这一次的事情,就是对于忽必烈的铺垫。
铁木真虽然没有身染瘟疫,但他却并不打算离开凉州,返回草原。
这是元蒙的皇帝,身上背负的是一整个国家,背负着前线几十万兵马的生死存亡。
所以,他绝对不能走。
作为皇帝的他,这个时候在这里就是一根定海神针,才能给元蒙所有的军民挺过这一次瘟疫的希望,才能让他们安稳的保持好现有的秩序。
可如果他离开前线的话,底下的人心就算是可以维持的住一时,也不能维持住一世。到了那个时候,在瘟神的逼迫之下,人心如果安稳不住的话,那个时候的局面就彻底的控制不住了。
而如果控制不住局面的话,对于元蒙来说,再想要将这场瘟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那可就困难了。
除此之外,随同忽必烈一同返回元蒙本土的,还包括三万元蒙兵马。
这一次的迁移,并非是正常的草原部落迁移,而是在瘟疫的逼迫之下,紧急的迁移,更加直白点来说,是为了逃命的。
在这种环境之下,难免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冲突产生。
故而,说不定这才带领了一定的兵马返回,以防止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最为关键的,防止那些已经被瘟疫席卷的部落的牧民浑水摸鱼。
而忽必烈和铁木真对于这一类人群,都展现出了铁血的手段,一旦发现,绝不放过。甚至,是宁可错杀,也绝对不会放过。
也正是因为忽必烈的突然离开,而且,还给王守仁,趁着忽必烈离开的这个机会,小小的反攻了一波。
再加上发生了瘟疫,这样的事情,将士们的战心受损,故而,原本即将一边倒的西州战局,这才有了让苏定方有了多僵持一段时间的机会。
甚至,影响的不只是西州的战局,还有玉门关的战局。
原本的元蒙,前后几次的增兵,小小的一个敦煌,几乎聚集了近十万的人马。
至于敦煌,虽然暂时因为大量的戈壁和沙漠地形,还没有受到瘟疫的侵扰,可是,这里毕竟还是离疫区太近了。
已经有十万以上的兵马沦陷在了疫区之内,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敢返回草原之上,生怕他们将瘟疫进一步传到草原之上。
故而,自然不可能让这么多的兵马,继续在敦煌冒这个风险了。
故而,在耶律楚材的带领之下,这十万兵马,足足有八万兵马,开始返回草原。
同样,也是为了利用这部分兵马,配合忽必烈,尽快完成迁移的事情。
剩下的两万兵马,在冒顿的带领之下,看着玉门关。
虽然说,这个时候的玉门关的兵马仅仅只剩下几千残兵败将,再加上凉州的瘟疫问题,算是兵马全部都不留,也没什么可能袭击铁木真的背部。
然而,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玉门关的这些人真的疯了,真的袭击铁木真的背部呢?
故而,到底也还是要留一支兵马,以防万一才行!
而为了安稳冒顿,军臣与伊稚斜等一部分挛鞮家族之人,已经前往了冒顿汗国。
两万兵马,看住玉门关这些残兵败将可以说是绰绰有余了。
甚至,留下这么多的兵马,元蒙甚至还希望玉门关这支兵马敢出来。
以冒顿的能力,有两万的元蒙大军在,如果这只兵马出了玉门关的话,怎么可能逃得过冒顿的手掌心?
在整个元蒙之中,冒顿的领兵之才,也就只有一个铁木真才可以压得住。就算是慕容恪和慕容垂,或许也可以胜过冒顿一筹,但绝对强的不多,也就六四开而已。
而且在玉门关的情况呢,鞠义原本的玉门关兵马,后续的骑兵援军,再加上之前敦煌来的那一千多兵马,在冒顿长期的攻伐之下,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就算是侥幸保留了一部分,但也基本是人人在想。
要不然说,当时的霍去病,是真的在千钧一发的最后一刻来的,但凡再晚来上一个时辰,甚至只是晚来像一柱香的时间,玉门关或许就不姓李了。
而现在,玉门关唯一有战斗力的兵马,也就只有霍去病的那一支援军了。
几千兵马,就算是霍去病再能打,如何能够正面战胜冒顿的两万元蒙兵马?
霍去病再能打,但难道冒顿是白给的吗?
不过,正因为如此,就连玉门关的战区也发生了变化。
毕竟,利用玉门关天然的防守优势,仅凭两万兵马的话,冒顿基本已经没有主动进攻,哪些玉门关的可能了?
当然,如果说玉门关的危机暂时解除的话,西州战局的危机,顶多也只是说得到了缓解,而远远没有到达解决的程度。
毕竟,但是忽必烈返回了草原,顺便带了三万大军回去,可是,却依旧无法改变西州双方战局兵力失衡的局面。
故而,苏定方的情况一顶多只是缓和了一些,却没有得到最根本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