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年底之时,韩瑗上书给李治,为褚遂良辩护说他冤枉,说褚遂良是一个为国家着想、不顾个人家庭的人,他的品行坚定如风霜,意志坚强如铁石。

他是国家的忠臣,也是陛下的贤良辅佐。他没有犯什么罪,却被排斥出朝廷,让朝廷内外的百姓都很惋惜和不解。

并举例晋武帝宽容大度,没有因为刘毅的直言而加罪于他;汉高祖仁慈,也没有因为周昌的直率而生气。

但褚遂良被调离,已经过了一年,他对李治并没有不敬,对于褚遂良贬黜一年的惩罚已经足够了。

所以希望李治能够审视他的无辜,稍微宽容一些,不要因为一些小错就惩罚他,以顺应人心。

但李治却对韩瑗说:\"我知道褚遂良的情况,但他性格倔强,喜欢冒犯上级,因此我要责备他,你为什么要这样为他辩护呢?\"

韩瑗回答说:\"褚遂良是国家的忠臣,只是因为谗言和谄媚而被诋毁。以前微子离开后,殷国就灭亡了;张华在位时,国家的法纪并没有混乱。如果陛下无故放逐旧臣,恐怕对国家不利。\"

虽说韩瑗的话说得李治哑口无言,但李治依旧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因为建议未被采纳,韩瑗请求退休回乡,但李治没有同意。

紧接着,刘洎的儿子上书申诉他父亲的冤屈。声称在贞观之末,他的父亲因为褚遂良的诬陷而死,李义府也帮助他申诉。

李治便询问身边的大臣,大家都迎合李义府的意见,说刘洎是冤枉的。只有给事中长安的乐彦玮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说:\"刘洎是大臣,皇帝偶尔身体不适,他怎能立刻自比伊尹、霍光那样的人呢?现在如果为刘洎平反,岂不是说先帝用刑不当吗?\"

李治认同了乐彦玮的话,对此事作罢。而褚遂良也失去了回到朝堂的机会。

其实韩瑗为褚遂良辩护,是官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保护,也体现了忠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褚遂良被调离的原因与他的直言进谏有关,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被视为冒犯上级。

李治对韩瑗的回应表明,尽管他知道褚遂良的情况,但因为褚遂良的性格和行为,李治仍然决定处罚他。

这反映了皇权的绝对性,即使面对忠臣的建议,皇帝也有最终的决定权。

而刘洎案件的处理则显示了此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一方面,有人试图通过申诉来平反冤屈,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质疑先帝的决策。

乐彦玮的言语体现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当前政治局势的谨慎考虑。

皇权独裁的朝堂之上,纷争不断也属正常。反正只要李治同意,黑的便可以是白的。

李治可没有他老爹李世民的气量,更没有李世民的眼光。身边的忠臣减少,那就代表着奸臣的增加。

容不得反对与批评,有了错也不会认错更改,用人不讲才能,只认亲疏。有这样的皇帝,国家不衰弱是不可能的。

显庆二年春,秦琼旧疾复发。于二月离世。

李治闻讯,愁眉不展,言说之词全是北边没了秦琼的震慑,突厥恐怕又会与大唐为敌,全无半点悲哀伤心之色。

而武曌则是让李治不用担心,言说朝中还有苏定方与薛仁贵,有此二人镇守北疆,定可让牛木二不敢擅动。李治闻言大喜,直夸武曌善于识人。

不过,他倒是遵照惯例,让秦琼陪葬昭陵,去地下陪伴李世民。

崔俊得到秦琼离世的讯息已是在半年之后,扼腕之下,崔俊哭红了眼。

三月之时,李治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让原本担任潭州都督的褚遂良改为桂州都督。这一来一去的,道路崎岖,就是在有意折腾褚遂良。

不过,褚遂良倒是老实,得了圣旨便直接去上任。

到了七月,李治得到一个神奇的消息。王玄策一个人干了件大事,一个人将天竺给破了。

王玄策可是个猛人,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王玄策这次出使天竺摩揭陀帝国,还是在李世民的贞观二十一年。

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印度半岛建立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三十人出使印度。

但此时印度发生了政变,这时候的通讯基本就靠人骑马来传递,天竺这边的事情没个一年半年的,根本传不到大唐。所以,王玄策一行人照常上路。

篡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以为是自己的篡位行为被大唐知道,这次是派了使者过来斥责自己的。

担忧之下,竟派了两千人马半路伏击。将除王玄策、蒋师仁外的从骑全部杀死。王玄策与蒋师仁被擒扣押关,在牢中。

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

于是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

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大唐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集结人马总数接近一万。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

其实王玄策不是没想过去原先的吐蕃之地找大唐的都护府借兵,但是一来都护府驻扎兵马有限,二是觉得自己这个自诩的名将去求娘家出兵有些丢人。

所以,王玄策便自作主张找各处藩属国借兵,直接攻打天竺。

王玄策平时老是自诩他的领兵才能,除去李靖之外,便无人是他的对手。只是一直以来也没个机会试试身手。

所以,这一次的对天竺的战争,让他极为兴奋。一边指挥大军向着天竺进发,一边开始教导这些个部族的蛮子们演习阵法。

进入天竺之后,大军便遭遇到数场小仗,王玄策便利用这些小仗去磨练自己率领的军队。

如此一路南下,将天竺派来的军队一一击破,打了天竺一个屁滚尿流。随之,天竺开始集结大军,向着王玄策的军队发起总攻决战。

在茶博和罗城外,两军相遇,天竺国祭出数万象军,一度将王玄策逼退数十里。

但王玄策随后便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

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王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

至贞观二十二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印度兵将与唐军外籍军团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

王玄策与蒋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

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只是这一场灭国之战,竟然从贞观打到了显庆,王玄策与蒋师仁回来之后已经是物是人非。

交差之后,两人前往昭陵祭拜太宗李世民。于坟前痛哭,守灵三月才罢。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暴君总想生三胎红楼梦之庶子贾环重生之金枝庶叶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穿越大乾当王爷穿越汉末:我刘璋收拾旧山河召唤三国:我的武将有点多大唐二愣子穿越南宋当皇帝功高震主逼我走,亡国你哭啥?燕王朱棣!你忘了你爹的规矩了吗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贤王传幽默化三国演义最强战魂重生人皇吕奉先大明朱棣:我刚穿龙袍,老爹来了意外唐朝昭昭大秦系列之史上第一阴谋军旅:说好体验生活,你成将军了我真不是暴君穿成山里汉的小医妻北魏遗史轮回诸天:从经营世界开始!水浒:抓捕好汉就变强大周皇朝之乱世风云大唐妙手回春捡到一只始皇帝孤才不要做太子唐砖大姑爷小书生明末皇太子霍去病战神记男配自有女配疼夺嫡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抗日:功德系统,打造一个合成旅没人比我更懂始皇,嬴政也一样!潜伏从伪装者开始三国群英传血色帝王路异能战兵北宋穿越指南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一拳打死李元霸,你管这叫流民?回到明末虐大清永不解封的档案将军好凶猛无错字精校版她在东汉末年呼风唤雨魂穿汉末:朕要让何皇后生二胎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闭关锁国让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换宋宋末争霸:从水浒二龙山开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锦衣当国苏宋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带着枪炮去大宋帝后传说我的桃花朵朵红本将军反了,在座的皇帝都是垃圾不退婚后,我儒圣的身份曝光了!原始人也网购补天前传三国之我是吸血鬼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养子断亲后,带着亲爹妻儿逆袭了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幽默风趣解读黄帝内经红楼:我能创造一个新贾府大唐小医师大明长歌之太后传奇从纨绔到拥兵千万!战场杀神从马前卒开始我家有个电饭锅御赐监察使爆兵百万占北疆,皇帝跪求我登基!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穿越之我在明朝开药房朱标重生改写大明历史女王陛下,其实我是北境霸主大秦:我说我不当宰相,扶苏非要封我为王!白话三侠五义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穿越三国之黄巾天下重生清末之傲视列强!如何拯救德意志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立渊传沉默的战神穿越之铁血捕快水浒:我武大郎,反了!大唐镇国公系统!我有召唤军火异能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三国之现代魂起飞,从1973年开始晋世传奇之雄霸天下鹰扬拜占庭又名重生之马其顿王朝大明英宗朱祁镇穿越后我还是戴黄盔穿黄袍时空乱叙汉吏红楼:最强锦衣卫,我只手遮天!极品五世子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我孔圣唯一子孙,你问我懂论语吗重生美好三国:人屠现世,请诸位赴死无双镇北王废柴趣妻红楼:王爷又双叒叕娶妻了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我掌梁山,没宋江什么事了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