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所有学子们都盼着皇帝到场,可等朱景洪来到之后,这些人又都感受到了压力。

毕竟来的这位是皇帝,是普天之下臣民的君父,主宰着神州万邦之沉浮。

且说朱景洪进殿后,他是从后面依次往前看,所以优先看的是差生的卷子。

而所谓差生之中,投机分子比例要高许多,所以他看到的文章之中,多的是对他歌功颂德之人。

当然,总体来说还是仁义礼智信那一套的居多,朱景洪每个人粗略扫几眼便有数了。

因殿内有三百多人作答,朱景洪也不可能每个人都看到,所以在隔着冯渊还有三个座位时,他就直接进走到了下一排考生去。

这让冯渊大失所望,他的这篇文章剑走偏锋,而且偏得格外厉害,如果能被皇帝亲眼看到,才有可能发挥出最大效果。

别的不说,栖身二甲还是有可能的事!

可眼下皇帝走过了,他的卷子只会由读卷官看,其中虽有王培安这类额赏识他的人,再进一步的可能性仍低了不少。

在会试放榜之后,学子们可以查阅自己的卷子,所以冯渊已经知道,自己是被王培安选拔而上。

换言之,王培安这位都御史便是他的恩师,这份际遇不得不说很稀奇。

还有一个办法,趁着圣上还未离开,我以最快速度把卷子誊抄完,然后递呈御览……冯渊暗暗道。

这个想法同样很大胆,甚至可以说是过于出风头,毕竟他会试上榜倒数,第一个交卷就显得哗众取宠。

此时冯渊再度犹豫了,因为这会无形中得罪很多人,最关键这只是有可能提高名字,而非是必然。

但只想了想,冯渊就坚定了想法,决定要一条道走到黑。

三甲、二甲、一甲之间差距太大,如果是按照会试的排名放官,他基本会是被派到一个偏远小县,一辈子可能连个知府都混不上。

当年他坚定读书,就是为了能在官场上有作为,可以再不被旁人欺负威凌。

冯渊提笔急书,他不确定皇帝会在此待多久,所以为了尽快完成誊抄,他把一些不必要词句都省略了。

等朱景洪一圈转完,已经是半个时辰过去,此刻他来到了宝座上就座。

粗略看了一遍后,让他上午时的疑问有了答案,这里面却是没有几个,能跟得上他思维的人。

即使是那位会元,写出的文章也只有自己所见,对比其他人也只是看得更清楚,而没有朝前的思维。

当然,宋子瑜已在文章中表明立场,往后会忠心耿耿维护皇帝,那么点他为状元似乎也可以。

看来也只有先选进来,然后再好生栽培引导,但愿能出一二能用之人……朱景洪暗叹。

就在这时,现场出现些微骚动,朱景洪遂被打断思索,抬头看向了声音传来之处。

却见一人已经起身,手拿卷子竟是要交卷。

现在考试时间才过一半,这人竟然就交卷了?朱景洪有些惊讶。

这时自有官员上前接过答卷,然后将冯渊引出了大殿,后者将会在偏殿等候,待日落殿试结束时与其他考生一道出宫。

此刻冯渊仍旧忐忑,他不确定自己的卷子,是否会被皇帝看到,但眼下该做的都做了,也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冯渊的担心比较多余,对于这第一个交卷的考生,朱景洪自然生出了些好奇,所以便命人将卷子拿了过来。

“臣对:臣闻帝王之御天下也,有出治之全德,有保治之全功。文武并用,出治之全德也,创新技术,保治之全功也……”

冯渊开头的这句,就说到了朱景洪的心坎里,他才发现自己竟看漏了人才,现场竟还有如此合他胃口之文。

尤其那句创新技术,保治之全功也,就差直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于是朱景洪让展卷的余海程英靠近了些,而掌灯的吕通则是自觉靠近,以给皇帝提供更好的视线。

文章里面,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还说了开海和建设海军的重要性,力证这些新事物是先帝托梦之“活水”。

“好好……好啊!”

看完之后,朱景洪忍不住夸赞,现场众学子都听在了耳中,这让他们对冯渊产生了好奇。

此前他们还觉得冯渊是哗众取宠,现在冯渊得到了皇帝的夸赞,他们便必须承认这位有真本事了。

看完全文后,朱景洪方看向书写者姓名,然后便看了金陵应天府冯渊的信息,当然还有冯渊自述的家庭信息。

对冯渊这个名字,他已经非常陌生了,但多少还有那么点儿印象。

“把这份卷子,拿给诸位读卷官看看!”朱景洪吩咐道。

卷子交到了吕通手中,然后他便走下了御阶,递给了躬身以聆的四位考官。

在朱景洪眼中完美的卷子,在几位考官眼中却不同了,其中三人只感到离经叛道。

剩下三人中,首辅大学士赵玉山觉得本末倒置,他认为土地是国之根本,开海等事是旁枝末节,文章里说得言过其实了。

王培安虽对冯渊的文章不敢苟同,但明白自己对海贸的了解不深,所以保留了自己的态度。

而户部尚书何顾谨,对文章内容没啥感觉,皇帝喜欢给个二甲前几名就是了。

总的来说,冯渊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除了朱景洪没人真正认同。

“几位,陛下请诸位便殿相见!”吕通过来提醒道。

一篇文章看完,时间已过去十几分钟,朱景洪已离开现场去了便殿。

几分钟后,众人全都来了便殿,参拜之后方听朱景洪问道:“方才那卷子,诸卿可都看了?”

“回奏陛下,臣等都看了!”赵玉山答道。

“以为如何?”朱景洪又问。

赵玉山知道皇帝想听什么,但在这种牵涉根本的大事上,他是个有原则的人。

便听赵玉山道:“回奏陛下,臣以为……此卷行文不合规制,头重而尾轻,短平而凌乱,偏又提前交卷,可见此人轻狂!”

“朕问的是内容!”朱景洪平静道。

顶着压力,赵玉山谨慎组织语言后,答道:“陛下,此文所言之论,臣以为皮毛之见!”

“自古名以食为天,食以地为先,民有地而国安,民失地而国乱,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治安之本首在抑制兼……”

赵玉山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已不只局限于品评冯渊文章,反而是在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

老实说,他的这番话得到了其余几位考官的认可,因为他们都受过一样的教育。

当然,除了赵玉山和王培安,其他人虽知这是正道,但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还是会暗中掣肘乃至反对。

毕竟,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世上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做不到圣人才有的境界。

听完赵玉山的话,朱景洪又看向了王培安,后者深思一番后,方答道:“陛下,臣学识浅薄,不敢妄加评议!

他认可赵玉山的观点正确,却无法证明冯渊的理论错误,所以干脆就回答不知道。

王培安是比较纯粹的人,此刻便践行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念。

“郑卿,叶卿,罗卿,你们都怎么看?”

被问到的三人,面面相觑后依次作答,意思基本和赵玉山相近,但言语要委婉了许多。

听完后朱景洪很失望,于是他有看向了何顾谨。

何顾谨可没想那么多,只听他道:“陛下,臣以为此文上佳,其所言之海贸,每年为朝廷创收多少,在座诸位大概都知道!”

“如此丰厚利益,自然可以富国强兵,又岂能说是无稽之谈!”

然后何顾谨又说了许多,都是在肯定冯渊的论述,可见这位很清楚自己的位置。

朱景洪微微点头,而后说道:“所谓推陈出新,你们都以为此问哗众取宠,朕却觉得别有新意!”

“土地是国之根本,难道别的就不能是国本?难道我大明朝两京二十三省,就只能有一个国本?”

“诸位皆位列中枢身居要职,当放眼天下四海,而非独守所涉之一隅!”

“春闱大比,国之要事,望诸卿深体朕意,不负朕之所望!”

一众官员尽皆叩拜,但是否真的认可这番话,也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说完了这些话,朱景洪便离开了便殿,而后他便离开了殿内。

随后几位考官起身,便由赵玉山主持议事,讨论这篇文章如何定调。

如果没有朱景洪干涉,冯渊这篇文章绝对会是三甲倒数,可如今形势终究不同了。

几人议来议去,最终还是赵玉山定调,给冯渊定为了二甲之末。

在赵玉山看来,这已是他很大的让步,其他人也觉得差不多了。

唯有何顾谨认为,这件事应该还有风波,皇帝临走时的交代,恐怕不是为了要个二甲之末。

很快又是两个时辰过去,最后一名考生已走出奉天殿,此时已是夕阳西下。

所有卷子全被收齐,将会在明天完成批阅,然后在后天公布皇榜。

乾清宫内,朱景洪拿着冯渊答卷的抄本,又把内容认真看了一遍。

而此刻他已知道,这个冯渊就是当年在金陵,自己搭救英莲时顺道救下的人。

除了冯渊这份答卷,会元宋子瑜的答卷也被抄了过来,朱景洪也已经看过了一遍。

虽然宋子瑜也很聪明,立场也站得非常到位,但见比冯渊差了许多,这就让朱景洪有些纠结。

到底要不要点宋子瑜为状元!

至于不点宋子瑜要点谁,答案也是显而易见,朱景洪看中了冯渊。

这个人把话说到了他心坎里,在这乾盛年代第一场科考中,出现这样的文章自然要大力抬举,以此来对外宣告他的治国力量,并为日后席卷的时代浪潮做铺垫。

点冯渊为状元会引起朝臣和士人反感,政治上将会有非常大的损失,所以是否有必要这么做,朱景洪还得认真权衡。

毕竟让他位列一甲,做个榜眼或是探花,似乎也能其他同样效果。

朱景洪正深思时,余海却来禀告:“陛下,林娘娘来了!”

黛玉这个时候过来,倒叫朱景洪有些意外,于是他吩咐道:“请!”

几息之后,黛玉进到了大殿内,莲步款款走到了朱景洪面前。

“拜见陛下!”

“免礼……何故来我这里?”

黛玉答道:“宝姐姐所命,岂敢不来!”

“她让你来,所为何事?”朱景洪越发奇怪。

走到朱景洪御案后,来到他身边停下,黛玉方道:“陛下莫非忘了,半个时辰前,就派人说要到坤宁宫用晚膳,这都什么时辰了?”

朱景洪一时愕然,他竟纠结到误了时辰,还忘了一众妃嫔们在等自己。

“唉,刚才思索要事,未能决断……故而耽搁了!”

听到这话,再瞥见桌上的两份卷子,黛玉便猜到了是怎么回事。

“想来是这两份答卷都极好,让陛下为难……到底该以谁为状元了!”黛玉笑着问道。

朱景洪没有回答,而是起身问道:“一个是可以六元及第的祥瑞,且所作之文尽显忠心,且朝臣公论文采斐然!”

“一个所作之文,深合朕之心意,但却为朝臣所恶!”

走到黛玉身后,伸手扶住她的双肩,朱景洪将头探至她颈边,徐徐叹道:“如何抉择,朕有些犯难啊!”

可他等了好一会儿,却没听到黛玉回话,于是便又直起了身,问道:“你怎么不说话?”

“这些都是大事,臣妾一个弱女子,哪能分得清楚!”

朱景洪笑了笑,他不确定黛玉究竟是不知道,还是顾忌后宫干政不敢说,但他并不打算追问下去。

又是叹了口气,朱景洪方道:“走吧,先用晚膳去!”

于是二人一道走出了坤宁宫,此刻已是月明星稀,宦官们已点燃了宫灯。

宫道之内,朱景洪背着手往前走,黛玉默默跟在他身后半步,二人皆是一言不发。

可这种沉默实在是难受,皇帝不高兴更会影响一会用膳的心情,于是黛玉最终还是没忍住,说道:“陛下,臣妾想起了一件旧事!”

“是何旧事?”朱景洪随口问道。

“昔年父亲在时,曾与友人泛舟而游,路遇险滩众人皆言规避,遂调转方向沿水平之处而去!”

“然则水平之处,又有鼍龙(鳄鱼)潜藏,舟至之时凶兽发难,亏得众人奋力抗击,方才吓走了凶兽,然此平稳之水已不敢走,父亲与友人只能折返,再从险滩强渡而归!”

“父亲当年便教导我说,若遇危难当迎难而上,躲不但躲不掉,反倒可能惹来更大的危难,所以……”

黛玉还没说完,朱景洪便接话道:“所以,不可畏惧眼前之难,当看准前路迎难而上是吧?”

黛玉遂笑道:“陛下圣明!”

站在原地,认真思索之后,朱景洪哈哈笑了起来,此刻他已拿定了主意。

而看到这一幕,黛玉也就安下心来,今晚总算可以安生用膳了。

谁知这时,朱景洪却问道:“若我所记不差,林御史向来身体孱弱,他竟能把鼍龙吓走?”

这个问题黛玉不太好答,谁知朱景洪接着又问道:“你爹他真的游过船?还强渡过险滩?”

“信不信由你,哼!”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爱妃好甜邪帝宠上天大明:历经六朝,终成大将军王!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拔刀!全军冲阵穿越到古巴比伦建国一缕幽香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他比我懂宝可梦我有一城,住着历代帝王王妃太狂野:王爷,你敢娶我吗玄武裂天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不让江山开局成了阿斗,还是个女阿斗全军列阵我要做首辅家父范疆,开局我大骂张翼德大唐:长乐请自重,我真不想当驸马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科举,我书画双绝,诗仙在世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铁血虎贲战大明我只是一个流放的藩王乾隆朝的造反日常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我一傻皇子,你计较什么汉末刘尨:现代魂掀乱世风云宋魂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穿越红楼的戏剧人生最佳词作胡血斗罗大陆之我能抽取无限武魂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圣主降世:开局狗符咒护体穿越大唐:李承乾的皇位我保定了水浒称王,我身边女将无敌我,开局斩杀太子,起兵造反!安平县男明末:只允许一万人穿越三世情爱见龙定鼎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我是正德帝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闭关锁国让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换宋宋末争霸:从水浒二龙山开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重生古代:从军户到一统山河!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锦衣当国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苏宋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带着枪炮去大宋帝后传说我的桃花朵朵红本将军反了,在座的皇帝都是垃圾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战神:龙族人族混得开手搓大炮养娇妻,怎么就黄袍加身了?皇朝:挟我以令诸侯?朕直接屠你满门!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饥荒年,我喂养了一个大玄女帝大舜西游记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大乾贵公子大胤商枭开局于谦典韦?这反我造定了!医冠权宦穿越古代,我靠仓库养老婆荒年神医:开局揭榜娶绝色病妻左传游记直播大明:打仗全靠后世企业赞助人在冷宫,带着三千犯妇权倾朝野陛下就是躺赢狗爱搞钱搞事三公子大漠群英传苏定方演义风雪战火哈哈哈,大明太子无敌夺我王位?那我可要称帝了!抗日:我有一艘鱼雷艇爱你老妈,玄武门见十七世纪富二代穿越大景:我靠打猎养活肺痨妻女大唐:灵魂互换,两个李承乾大明:无敌杀神,震惊朱棣汴京风云录那年那景那些人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大明:我朱允熥,请爷爷退位禅让朱雄英:爷爷,我真的不想当皇帝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天幕:我规划了秦皇汉武的死法!1853用炮火检验真理梗王饶命穿越净事房,咱家可是有系统的男人带着武库回明末爱情江山朕都要穿越古代:我靠打猎养活美娇妻!大明:朱棣求我登基,我保老朱家长存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大宁疯王:我让未婚妻亲爹跪碎膝盖骨大禹逍遥王爷万界交易,朱家老祖们求我保大明红楼之阅尽十二钗嫂嫂借我五百两,我当个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