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啊,婧瑜想起这个把大半个国家扛在肩上的晚清名臣,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清朝几乎所有的名臣武将都是湘军出身。
有人说,如果没有他,清朝可能在太平天国的时候就亡国了。
婧瑜不去评价他做清朝的忠臣,平定太平天国是不是助纣为虐,大家都一样,谁也别说谁。
这个人,是个能人,大大的能人,这样的人,那就得重用。
所以,冯三保带着朝凰卫出发的时候,婧瑜从系统商店里特意定制了一把与之前送给咸丰和恭亲王的同型号的手枪,只是枪面的花纹由龙换成了虎,交给冯三保带去赏给曾国藩,以示对他辛苦平判叛的嘉奖。
朝凰卫小队婧瑜是不担心的,他们只负责斩首,都是远距离的击杀,没什么危险,只是有一件事让她为难了。
“娘娘,让我也去江南吧!”
如今已改名冯婉儿的冯姑娘向婧瑜要求上前线。
“为什么啊?婉儿,过了年你已经二十了,你爹是恨不得见到哀家一回就跟哀家念叨一回,说你跟你们村的赵三省都订亲五六年了,盼着你们早日完婚,他好抱外孙呢!哀家原想着找个日子给你们赐婚,你怎么还想往外跑?”
冯姑娘的未婚夫婿赵三省是谢庄的异类,谢庄差不多全村都是猎户,只有赵家一家是读书人家。
赵三省的爹以前救过冯三保的命,后来两家才订的亲。冯姑娘也不是跟赵三省没感情,相反,两人青梅竹马的,感情相当好。
两家人都急得不行,希望他们能早日成亲,偏偏两个年轻人就是不着急。
赵三省卯足了劲儿读书,非要等考中了进士再成亲。
冯姑娘呢,之前就醉心武术与枪法,不想早早成家被绑在灶台上,跟了婧瑜以后,见识过朝凰卫的前进武器之后,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
说来也怪,这两人,一文一武的,一点没隔阂,还特别的有默契。
婧瑜喜欢冯婉儿,也特别羡慕她跟未婚夫的感情,就想着帮他们安排好,成全了他们有情人早成眷属。
谁知道这姑娘还想出去打仗。
“娘娘,臣女与赵郎说好了,我去打仗,他在家读书,今年会试结束之后,不管他中不中,我们都成亲。
娘娘待我们恩重如山,婉儿也没什么能回报娘娘,婉儿知道娘娘心忧国事,想尽自己一分力。
别的臣女也不会,只会武枪弄棒的,再说跟着朝凰卫出去,也没有什么危险,婉儿也不要功劳,只要能多杀几个匪首,能为娘娘解一点忧虑就心满意足了。”
这姑娘是直性子,有什么说什么。
“那好吧,你就跟着去吧,你的枪法好,去了是比他们强。”
应该也没什么危险,婧瑜就没再阻止。论起来,冯姑娘的指挥能力可是比她爹冯三保还强。
而且这姑娘还特别的能随机应变,随时根据环境变化改变战术,平时他们训练对抗,三五个小队都不是她一个小队的对手,她去了也好,能省不少功夫。
婧瑜打发了朝凰卫去前线,基本上,战事就跟她关系不大了,具体事务都有大臣们办理。
她不爱掺和,刚好慈禧非常爱掺和,就让她办好了。
也不能什么事情都让大臣们说了算,由着他们糊弄。
婧瑜把当初在圆明园写的小本本拿出来,对着上面写好的计划书看,合计着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翻了许久,婧瑜圈定了一项,教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些上学的时候,婧瑜也是背过的。
培养人材,那都是公认的兴国之基。
婧瑜也没正八经的在早朝的时候把这事拿出来说,单独叫了肃顺与恭亲王两个,再叫上慈禧,谈了谈自己的想法。
“太后圣明,臣这几日正想上折子说这个事情。臣认为,不只要在各地开设学堂,还要选派优秀的学员出国留洋,甚至效仿西洋开办大学,培养实用型人才。”恭
亲王这步子迈得可是不小。
“六爷,这兴办学堂开启民智是好事,派学员留洋就不必了吧?那外国的东西我看也没什么好的,学那些个劳什子干什么,至于那大学嘛,咱们不是有科举吗?还办什么大学啊!这不是重复了嘛。”
慈禧向来是不喜欢洋人洋物的,她是守旧派的典型代表。
“肃中堂以为如何?”
婧瑜自动屏蔽了慈禧的意见,转而为肃顺。
“回娘娘话,臣同意恭亲王的提议,只是,大学之事可以稍缓,可以等过几年,有了一定的生源之后再办。”
嗯,这话说的,算是一片公心了。
“那好,就按两位说的办理,在各地兴建学堂,选派学员去西洋留学。大学的事,再等等。六爷,接收咱们留学生的事情,还得你跟各国去协商。肃中堂,办学的事,就由你来安排吧!”
婧瑜尽可能一碗水端平。
只把慈禧给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