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新是难得的社稷之臣,很早就注意到供养宗室的巨大开销,因而向朱元章建议,将亲王的年俸由五万石降低至一万石,并规定了郡王以下宗室的禄米数额。
永乐三年因病故去时,朱棣叹息,郁新处理国家财赋十三年,计算出入,现在谁能替代他呢?
为此废朝一日,赐给葬祭。
这种没有多少私心的人才,自然能瞧出官办钱庄的好处,欣喜道:“皇上准了?利息多少,本金几何?”
朱爽笑道:“自然是准了,利息嘛,只要一分,资本金先期有二百万两!”
郁新听的一愣,未料竟有如此大的手笔,一分的放贷利息,古往今来闻所未闻。二百万两的资本金,更是难得的雄厚。
当即道:“如此,能造福无数商家百姓啊!”
朱爽笑道:“那是自然,虽不能使高利贷绝迹,终归是能降一下行业利率的!”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
郁新点头,“臣稍后在折子里提议,民间的借贷月息,不得超过两分!”
朱爽哈哈一笑:“英雄所见略同,我之前在武英殿,跟父皇也是这么说的。”
郁新闻言,也是惊喜不已。
说实话,他之前对朱樉的感官并不佳。
也知道这次打击金陵的钱庄行业,是因朱樉的小舅子邓铎而起,总觉有点公报私仇的感觉。
此刻看来,这新太子确有几分爱民之心,当即道:“殿下放心,臣必定全力建好大明银行,令金陵的商户百姓获益。”
朱爽命小春子将朱元章写的“大明银行”四个字取出,赐予郁新道:“去吧,莫让本宫与父皇失望!”
郁新取了“字”,拜谢出去不提。
朱爽则伏桉,继续写有关开海禁的奏折。
话说大明的海禁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比“不征之国”还大。有人甚至认为,华夏落后西方就源于此。
但朱爽觉得,主要还是满清的君主私心太重。他们是了解世界的,从康熙到乾隆,一直跟法国王室通信。后者还知道法国大革命,知道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进而越发加强对内的统治力度。
华夏落后的根源,在于满清的闭关锁国是母庸置疑的。
但要说海禁,也确实令大明错失了更好发展的机遇。
尤其是朱元章终其一生执行的禁海政策,在其死后成为祖训,成为大明官方的最高意识形态,成为文官集团们手中的武器,这就比较恶劣了。
如宪宗时,皇帝想派人第八次下西洋,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站出来阻止。他先把郑和当年出使西洋的档桉资料藏匿起来,准备销毁,然后劝谏说,郑和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皇上要命人下西洋,你身为官员,劝阻也就算了,竟然敢藏匿海图。更有史料说他直接把海图烧毁了,这就相当恶劣了。
若无终洪武一朝的海禁政策,刘大夏敢这么做,估计早被宪宗皇帝砍了。
而在嘉靖时,大明的海禁更是进入史上最严,比“祖训”还要严得多,原因却很无厘头。
嘉靖二年,日本一下子来了两个使团,都想跟中国进行朝贡贸易。
那会的大明根本没有人了解日本国内情况,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别说来俩,来四个也很正常。
大明官员摆出一副“我们只承认一个日本”的姿态,导致两个使团为争正统,在中国家门口打起来了。这场使团仇杀,最后殃及宁波、余姚等沿途官民,被大明扣上“倭寇侵扰”的帽子。
大明天朝的官员们借此大做文章,搬出“祖训”是最高指示那一套说服皇帝。嘉靖帝一怒,都别搞了,于是连市舶、朝贡口岸都关闭了,省得有这些破事。
大明的官军出动,在海上巡逻,缉捕出洋走私的人。以走私起家的海商们和因此获利的官僚士绅们坐不住了。
他们暗中联合起来,武装反抗缉私官军,而在史书上,这些反抗者都被贴上“倭寇”的标签,但其实都是大明百姓。
大海商许栋、李光头势力最强,与巡抚浙闽的朱纨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二人均被俘。朱纨在给朝廷报捷的奏疏中,指责浙闽的世家大族与“倭寇”有勾结。不啻于在浙江、福建的沿海豪势富贵家族中扔下一颗炸弹。
两地的豪门大族开始反击,说被俘的许栋、李光头等人都是良民,不是倭寇,要求从轻发落。
然而求情无效,被俘者96人均处死刑。
于是浙江、福建籍的朝廷言官纷纷弹劾朱纨,转瞬之间,“禁海”名臣朱纨就成了待罪之徒。
朱纨感慨:“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
朱纨绝望之中,服毒自杀。
然而十年之后,继承许栋崛起的大海商汪直被诱捕后,胡宗宪才明白,原来海禁才是制造所谓“倭寇”的原因。
可他为了自保,根本不敢说出来。
因为,支持海禁的势力已然达到了顶峰!
可朱元章最初实行海禁,仅仅是因为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逃亡海外。
既然这些反明势力剿杀不尽,那就“坚壁清野”,让他们饿死在海上吧!
哪里会想到,百余年后,在文官集团和闽浙士绅、海商的操纵下,酿出撼动东南半壁的“倭寇之乱”。
朱爽继位后,自然是能解除海禁的。可为了百余年后,子孙后代不被文官集团用“祖训”压制,必然要想法在洪武时期就解除海禁。
万幸此刻的朱元章还算听劝,朱爽便用心写了一封奏疏,递了上去。
朱元章瞧了后,没有立刻批复。而是等到大朝会之日,才命太监总管庆童,于奉天殿内,将朱爽写的奏折诵读出来。
满朝文武听了都是一愣,未料朱樉竟在江浙还在闹倭寇的时候,提出解除海禁。
立刻便有江浙籍的言官站出来,反对解除海禁。
见朱元章不置可否,朱樉也不说话,无数江南籍的官员纷纷站出来,反对解除海禁,竟成一边倒之势。
朱元章眉头微皱,看了眼朱樉道:“太子,可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