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七星飞羽埋头于泷隐村的内部建设与教育改革,试图为这个小忍村勾勒出一片崭新未来之时,忍界的大格局,已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战争的阴云并未完全散去,但几大主要战场的力量对比,却因各自内部的原因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首先是风之国的砂隐村。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消耗着前线忍者的生命,更吞噬着国家庞大的财政资源。
风之国大名看着自家忍村拿着巨额经费,却迟迟无法在对木叶的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耐心早已耗尽。
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将金钱投入无底洞。这位掌握着国家钱袋子的大人物终于失去了耐心,大手一挥,直接大幅削减了拨给砂隐村的军事预算。
这釜底抽薪的一招,对三代目风影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本就因战争而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瞬间崩溃,削减后的资金连维持前线的基本运作都异常困难,更别提继续发动大规模攻势了。
雪上加霜的是,长期的战争导致风之国内部物价飞涨,民生凋敝,连最基本的食物供应都成了问题。村子内部,对战争的质疑和对领导层的不满情绪如同野草般疯长,怨声载道。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即便是以强硬着称的三代目风影,也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继续与木叶的战争已经不再现实。在巨大的压力下,他最终下令,停止对火之国的军事行动,将部队撤回。
砂隐村的突然退出,让远在木叶的猿飞日斩着实松了一大口气。
这位三代目火影立刻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迅速与砂隐村达成了和平协议。
为了尽快稳定局势,展现木叶的“宽宏”,猿飞日斩甚至主动放弃了战争赔款的要求,只求两国能恢复和平,休养生息。
这一决定,却把志村团藏气得够呛。
“赢了战争却不要赔款?日斩,你这是在示弱!”团藏在火影办公室里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
然而,猿飞日斩只是平静地回了一句:“团藏,我才是火影。”
便将所有的反对都压了下去。
团藏看着猿飞日斩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只能将怒火强压心底,暗自盘算着其他的计划,却也无可奈何。
对于团藏而言,战争的暂时平息并不意味着他野心的终结。
那双寄宿在雨隐村孤儿长门身上的轮回眼,始终是他觊觎的目标。只是猿飞日斩对此早有防备,几乎是全天候地派人监视着长门及其身边人的动向,让团藏的“根”部根本找不到下手的缝隙。
团藏甚至尝试过从与长门关系密切的裕树身上寻找突破口,但同样一无所获,只能暂时搁置了这个念头,心中却从未放弃。
无独有偶,水之国的雾隐村也出现了变故。
原本亲自坐镇前线指挥作战的三代目水影,不得不面对来自后方的麻烦。
由于他长期离村,失去了强力约束的雾隐村内部,那些拥有血继限界的大家族们开始蠢蠢欲动,彼此间的摩擦与权力斗争日益加剧,隐隐有失控的迹象。
忧心忡忡的三代目水影深知,村子的稳定才是根本。权衡利弊之下,他决定返回水之国处理内部事务。
但他又不放心将前线的指挥权交给年轻的水无月冰或是其他人,思来想去,最终做出了一个更为彻底的决定——全面放弃对火之国的入侵,仅在边境留下少量忍者进行防御性驻守。
返回村子后,这位水影迅速采取了强硬手段,不仅大力镇压躁动的血继家族,更是颁布了极端排外的政策,彻底关闭了国门,开启了后来被称为“血雾之里”的高压统治时代。
雾隐村,从此进入了一段漫长而黑暗的孤立期。
砂隐村和雾隐村的相继退场,使得木叶在东西两条战线上的压力骤然减轻。
原本捉襟见肘的兵力得到了解放,猿飞日斩得以将更多的有生力量调往仍在激战的其他战场,尤其是与岩隐村和云隐村的对抗前线。
战局的变化,也让一些活跃在战场上的木叶忍者得到了喘息之机。
其中,就包括了正在某处前线奋战的自来也。
随着砂隐、雾隐战线的缓和,他所在的部队压力大减,使得他再次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假期。得知这个消息,自来也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动身返回木叶。
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比回去看看自己的弟子长门和裕树更重要的事情了。经历了战场的残酷,那两个孩子的平安与笑容,是他心中最温暖的牵挂。
············
两年时光悄然流逝,对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忍界大部分地区而言,这或许只是短暂的喘息,但对于泷隐村来说,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七星飞羽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不计成本的投入下,这个曾经偏安一隅的小忍村焕发出了惊人的活力。
人口激增,街道日益繁华,曾经萧条的景象一去不复返,繁荣度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了一个级别。
七星飞羽深知稳定民心的重要性,他颁布的一系列政策都紧紧围绕着“利民”二字。
在外部世界因战争而物价飞涨时,泷隐村的物价却在他的强力干预和资金补贴下保持着惊人的稳定,这让饱受战乱之苦、流离至此的平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心。
那些曾被视为不稳定因素、被强制送去“劳动改造”的旧忍者们,在亲眼见证了村子的变化和七星飞羽的治理手段后,思想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许多人因表现良好而被重新吸纳回忍者体系,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被强制要求每周参加由村子组织的政治与道德课程,旨在重塑他们的价值观,确保其对新泷隐村的认同感。
七星飞羽甚至自掏腰包,在任务中心常年挂着大量d级任务,内容无非是帮助农夫耕地、修缮房屋、参与村内工厂建设等基础工作,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村子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