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趣谈之三部九候论
第一段
小岳:(风风火火地上台,差点摔一跤)哎呀呀,各位观众朋友们呐!我这心里头啊,像揣了只小兔子,蹦跶得厉害,为啥呢?就因为今儿个要跟大伙唠唠一门超牛的学问!
老孙:(慢悠悠跟在后面,瞅着小岳直乐)哟,瞧你这猴急的样儿,啥学问把你激动成这样?你先站稳了,别把自个儿摔着,再把这学问给“摔没了”。
小岳:(站稳后,拍了拍胸口)老孙,您就别打趣我了。我跟您说,我最近研究的这东西,那可不得了,是《黄帝内经》里的《三部九候论篇》,这里面的门道,能把您惊掉下巴!
老孙:(惊讶,挑眉)《三部九候论篇》?这名字听着就高深莫测,就你,能研究明白?我可有点不信。
小岳:(拍着胸脯,自信满满)老孙,您可别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为了研究这玩意儿,我天天挑灯夜战,眼睛都快熬成兔子眼了,那是下了真功夫!
老孙:(调侃)行,就您那看书的认真劲儿,我拭目以待。快别卖关子了,赶紧给大伙讲讲,这“三部九候”到底是啥。
小岳:(清嗓子,摇头晃脑)您听好了啊,这三部呢,就是指诊脉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您就把咱人体想象成一栋三层小洋楼,每个楼层都有对应的脉可以摸,能反映出不同楼层“住户”——也就是身体不同部位的情况。
老孙:(疑惑)那这上、中、下,具体指哪儿啊?你说得太抽象了,我这脑子跟不上。
小岳:(比划)上部啊,就在咱脑袋这儿。您看,上部天就是两额太阳穴处的动脉,您拿手摸摸,是不是能感觉到一跳一跳的,跟个小鼓点似的。上部地呢,在两颊大迎穴那儿,您摸摸脸颊,是不是也能摸到脉搏跳动。上部人就在耳前耳门穴处。这三个地方的脉啊,就像三个小侦察兵,专门负责收集身体上部的情报,像头疼、头晕这些小毛病,它们都能第一时间察觉。
老孙:(摸自己脸,好奇)还真能摸到,那中部呢?中部又在哪儿把脉?
小岳:中部就在咱手上。中部天是两手太阴经气口、经渠穴处的动脉,简单说,就是咱手腕这儿,中医把脉最常摸的地方,一伸手,医生就往这儿摸。中部地是两手阳明经合谷处的动脉,就是咱大拇指和食指中间那块,您按一按,是不是也能感觉到脉搏。中部人是两手少阴经神门处的动脉,在手腕内侧。这中部的脉啊,能反映咱身体中部,像心肺脾胃这些脏器的情况,要是您最近胃口不好,或者心慌,中部的脉可能就会有变化。
老孙:(点头)嗯,有点意思。听着还挺有道理,那下部呢?总不能在脚上把脉吧?
小岳:您还真说着了,下部就在咱脚上。下部天是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的动脉,在咱脚背上,您脱了鞋,摸摸脚背,有时候能感觉到脉搏。下部地是足少阴经太溪穴处的动脉,在内脚踝后方,您摸摸这儿,也能摸到跳动。下部人是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在大腿内侧。这下部的脉啊,能反映咱身体下部,像肝肾、生殖系统这些地方的情况。比如说,要是您最近腰膝酸软,下部的脉可能就不太正常。
老孙:(惊讶)好家伙,这人体还分得挺细,那这九候又是咋回事?这“三部”咋就变成“九候”了?
小岳:这九候啊,每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加起来就是九候。您看,上部有上部的天、地、人三候,中部、下部也是一样。这九个脉啊,就像九个小情报员,把咱身体各个部位的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反馈给医生。医生通过摸这九个脉,就能知道您身体哪儿出问题了,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从这些蛛丝马迹里找到病症的线索。
老孙:(笑)你这比喻还挺形象,那医生摸这九个脉,能知道啥呀?真有你说的那么神奇?
小岳:那知道的可多了去了。比如说,通过这九个脉,能判断您身体是不是健康。要是您身体好,这九个脉摸起来就比较和谐,就像一个乐队,每个乐器都配合得特别好,奏出的音乐特别好听,身体也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老孙:(好奇)那要是身体不好呢?这脉会变成啥样?像跑调的乐队?
小岳:身体不好的话,这九个脉就不和谐了。可能有一个脉特别弱,就像乐队里有个乐器声音特别小,都快听不见了,这说明对应的身体部位可能气血不足。或者有个脉特别强,就像有个乐器声音特别大,把其他声音都盖住了,这就说明身体某个地方有邪气,可能是上火了,或者有炎症。这九个脉啊,每个都有它的含义,可有意思了。
老孙:(点头)嗯,听着有点道理。那这九个脉,摸起来都有啥感觉啊?总不能都是一个样儿吧?
小岳:这感觉可多了。正常的脉啊,摸起来是又柔和又有力量,就像摸着一个小皮球,有弹性,感觉很舒服。要是脉弱了,就像摸着一个没气的皮球,软软的,没什么劲儿。要是脉强了,就像摸着一个石头,硬邦邦的,而且跳动得很有力。还有的脉跳得快,像小兔子蹦跶一样,这可能是身体有热;有的脉跳得慢,像乌龟爬,这可能是身体阳气不足。这每一种脉象,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状况。
老孙:(感慨)这中医摸脉还真不简单,就这么一摸,能知道这么多事儿。我以前还以为把脉就是装装样子呢。
小岳:(得意)那可不,咱老祖宗的智慧,那是无穷无尽的。这《三部九候论篇》里的学问,我才讲了个开头,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呢。
老孙:(期待)行,那你接着给大伙讲讲,这通过脉还能知道啥。
第二段
小岳:(接着兴奋地说)老孙,这通过三部九候的脉象啊,还能判断病情轻重呢。这可太重要了,就好比您去玩游戏,得知道自己的生命值还剩多少,才能决定下一步咋走。
老孙:(好奇)哦?这脉象还能看出病情轻重?快给大伙说说,这脉象和病情轻重咋挂钩的?
小岳:您瞧啊,这形和脉得相适应。啥意思呢?就是说您这人长得胖,那脉也得有点力量,不能太弱。要是您长得挺壮实,结果脉细得跟头发丝似的,还少气不足以息,就是喘气都费劲,那可就危险了。这就好比一辆大卡车,装了满满一车货,结果发动机特别小,带不动,您说这能不出问题吗?车可能走两步就趴窝了,人也一样,身体就容易出大毛病。
老孙:(笑)你这比喻还挺形象,那要是形瘦脉大呢?瘦人脉大又会咋样?
小岳:要是形瘦脉大,还胸中多气,那就更糟糕了,这都可能要命了。您想啊,一个小身板,就像个小摩托车,结果脉跟大货车的发动机似的,动力太足了,身体受不了啊,这就是阴阳失调,很危险。就好比小摩托车硬要拉着大货车的货,不散架才怪呢,人的身体也承受不住这么大的“能量冲击”。
老孙:(惊讶)哎呀,这还真得注意。那这九候的脉象要是有变化,又能说明啥呢?这九个脉,只要有一个变了,就有问题?
小岳:这九候里面啊,要是有一部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那都是有病的现象。比如说,有一个脉跳得特别快,比其他脉都快很多,那就说明身体某个地方有热,可能是上火了,或者有炎症。就像您家里某个电器突然功率变大,嗡嗡响,那肯定是出问题了。要是有个脉特别弱,那可能对应的身体部位气血不足,就像水管里的水变小了,供应不上。
老孙:(思考)嗯,有点道理。那要是三部九候都不正常呢?这九个脉都乱套了,那还得了?
小岳:要是三部九候皆相失,就是脉象乱七八糟的,没有规律,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就是跳动得特别乱,像舂米一样,那病就很严重了。还有啊,要是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就是根本摸不清脉象规律,那这人可能就快不行了。这就好比一个乐队,所有乐器都乱奏,那这音乐没法听,身体也没法正常运转了。
老孙:(担忧)这听着可太吓人了。那要是真生病了,这《三部九候论篇》能给医生啥治疗的指导吗?总不能光靠把脉,不给治病的法子吧?
小岳:当然能啦!这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比如说,要是经络生病了,那就得治经络。要是孙络,就是那些小的络脉,有瘀血了,那就得把瘀血放出来。这就好比家里的水管堵了,大水管堵了就修大水管,小水管堵了就通小水管,得对症下药。
老孙:(疑惑)那啥叫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这血和经络又有啥关系?
小岳:就是说啊,要是因为血的问题,身体疼痛,那就得从经络入手治疗。您想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血有问题了,肯定得疏通经络,让气血运行顺畅,这样疼痛才能缓解。就好比公路上堵车了,车走不动,那得把路疏通了,车才能正常跑,身体里的气血也是这个道理。
老孙:(点头)嗯,有点明白了。那这奇邪之脉则缪刺之,又是什么意思?这“缪刺”是啥新鲜玩意儿?
小岳:这奇邪之脉啊,就是邪气比较奇怪,不按常理出牌。这时候就得缪刺之,就是在身体另一侧对应的穴位上扎针。比如说,左边的经络生病了,有时候要在右边对应的经络穴位上扎针,这样能起到治疗的效果。这就好比您家里的门,这边的门坏了,从另一边的门也能进出,身体的经络也有这种奇妙的对应关系。
老孙:(惊讶)这中医还挺神奇,还能这么治病。那留瘦不移,节而刺之,又是啥意思?这词儿一个比一个难懂。
小岳:这留瘦不移,就是说身体某个地方一直消瘦,或者有肿块不消散。这时候就得节而刺之,就是在相关的穴位上,按照一定的节奏扎针,通过刺激穴位,让身体恢复正常。就好比给机器调试,哪个零件不好使了,按照一定的方法调整调整,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
老孙:(感慨)这中医的治疗方法还真是多种多样,都跟这脉象有关系。感觉中医就像一个神秘的大宝藏,到处都是宝贝。
小岳:(得意)那可不,这《三部九候论篇》就是这么厉害,从诊断到治疗,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您就说神不神奇吧!
老孙:(点头)确实,这中医的学问太深奥了,得好好研究。不过就你这水平,研究起来可得费点劲儿。
小岳:(兴致勃勃)没错,老孙,咱以后啊,还得继续深入学习,说不定哪天咱也能给人看看病,当个小中医呢。我对自己可有信心了。
老孙:(笑)就你这水平,还当中医呢,先把这《三部九候论篇》学透了再说吧。我看你还差得远呢。
小岳:(不服气)您可别小瞧我,我这学习能力,那是杠杠的。说不定过几天,我就能给您把把脉,看看您身体有啥毛病了。到时候您可别惊讶。
老孙:(调侃)你可拉倒吧,你要是给我把脉,我还不得被你吓出病来。我可不敢让你这“半吊子”摆弄。
小岳:(着急)老孙,您这话说得可太伤人了。我是真心喜欢这中医,想好好研究研究。您就不能鼓励鼓励我。
老孙:(笑)行,行,你研究,我们大伙可都等着看你成为中医大师呢。到时候可别忘了给大伙免费看病。
小岳:(信心满满)好嘞,大伙就等着瞧吧。这中医的学问啊,真是越学越有意思,我以后啊,还得给大伙分享更多。下次给您讲点更神奇的。
老孙:(期待)行,那你接着给大伙讲讲,这《三部九候论篇》里还有啥特别的。我还真有点好奇了。
第三段
小岳:(兴高采烈)老孙,这《三部九候论篇》的意义可大了去了。您知道吗,它在中医理论体系里,那可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好比盖房子,它是地基,没它可不行。
老孙:(好奇)哦?这一篇文章,能有这么大意义?你快详细说说。我还真不太明白,它咋就这么重要了。
小岳:首先,从理论方面来讲,它完善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您想啊,以前可能对于诊脉,大家的认识比较零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但是《三部九候论篇》一出来,把诊脉这件事系统地梳理了一遍。它告诉咱们,人体有三部,每部又分三候,一共九候。这就像给中医诊断学搭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让后来的中医们在学习和实践的时候,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好比您要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它给了您一张详细的地图,您按着地图走,就能找到想去的地方。中医们按照这个理论框架,就能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脉诊,让中医诊断学越来越完善。
老孙:(点头)嗯,这么一说,还真是挺重要的。那对中医的实践有啥帮助呢?理论得能指导实践才行啊。
小岳:这对实践的帮助可太大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通过摸这三部九候的脉象,就能准确地判断病情。比如说,病人来了,医生一摸脉,发现上部的脉有问题,那就能知道病人身体上部可能有毛病,像头疼、头晕这些症状,就可以重点从上部的经络和脏器去考虑。要是中部的脉有异常,那就着重检查心肺脾胃这些脏器。下部脉有问题,就关注肝肾和生殖系统。而且通过脉象,还能判断病情的轻重,是刚得病,还是病得已经很严重了,这对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就好比您开车,得知道车哪儿坏了,坏得严不严重,才能决定是小修一下,还是得大修。医生看病也是这个道理,得根据脉象判断病情,才能决定用啥治疗方法。
老孙:(思考)确实,准确判断病情才能更好地治疗。那这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啥影响呢?这脉象和治疗方法之间有啥联系?
小岳:影响可大了。您看,这篇文章里说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这就给医生们指明了治疗方向。要是确定是经络的病,那就用治疗经络的方法,比如针灸、推拿,刺激经络穴位,让经络通畅。要是孙络有瘀血,那就通过放血疗法,把瘀血放出来,让气血运行恢复正常。还有奇邪之脉则缪刺之,要是遇到邪气比较奇怪的病,就采用缪刺的方法,在身体另一侧对应的穴位扎针。这些治疗方法都是根据三部九候的脉象诊断来确定的,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就好比您做饭,得根据食材来决定怎么做,是炒、是炖,还是蒸。医生治疗也得根据脉象诊断结果,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老孙:(感慨)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还真是一环扣一环的。那这《三部九候论篇》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啥作用呢?这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总得有点传承的意义吧。
小岳:这作用可太大了。它就像一颗种子,为后世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的中医们,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研究、实践、创新。比如说,有的中医在摸脉的手法上更加精细,能更准确地感知脉象的细微变化;有的中医根据三部九候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更详细的脉诊方法和疾病对应关系。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医脉学发展的道路,让中医脉学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古代的名医扁鹊,运用脉诊精准判断病情,到如今的中医专家们借助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科技手段,进一步深化对脉诊的研究,这其中都离不开《三部九候论篇》的奠基作用。
小岳(喘了口气): 就拿现代的中医教育来说,《三部九候论篇》是中医专业学生的必学经典内容。学生们通过学习它,掌握了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日后成为优秀的中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年轻的中医师们也会依据这一理论,不断在患者身上验证和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专家。
小岳: 而且,这一理论还走出了国门,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外国的医学研究者对中医脉诊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三部九候论篇》就是他们了解中医脉诊的重要窗口。它促进了中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小岳: 老孙啊,你说这《三部九候论篇》是不是特别了不起?咱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指导着我们的健康事业,推动着医学的发展。我以后啊,还要继续深入钻研,把更多关于它的知识挖掘出来,分享给大伙。
老孙:(满脸钦佩)听你这么一讲,这《三部九候论篇》还真是中医的瑰宝啊!没想到一篇文章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传承和国际传播,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看来这中医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我以前还真小瞧了。
小岳:(得意地笑)那可不!所以啊,老孙,咱可不能只当这是个普通的知识,得好好传承和发扬。说不定哪天,咱也能靠着对这些经典的理解,给身边人解决些健康问题呢!
老孙:(点头赞同)行,那我也跟着你,多了解了解这中医知识。以后要是有人问起,我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不能让人觉得咱啥都不懂。
小岳:(兴奋地一拍手)好嘞!那咱今天关于《三部九候论篇》就先讲到这儿,希望大伙听了也能对中医多一分认识和兴趣。
老孙: 咱们下次接着聊中医里那些有趣又神奇的知识,不见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