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内,连日来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蓝玉与朱棣率军凯旋而归,高丽俯首称臣,百姓们欢欣鼓舞,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这场辉煌的胜利。而在这喜悦的氛围下,朱棣的心中却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燧发枪?到底是什么样的奇物,竟能让高丽军队闻风丧胆?\"朱棣站在自己的府邸中,眉头紧锁。他的副将方政刚刚为他详细汇报了这支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
\"据说是皇太孙殿下所发明,此次战役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方政小心地回答道。
朱棣轻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与太子朱标的关系一直微妙,此时听闻太子之子竟有如此才华,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我要去见父皇,汇报此次战况。\"朱棣沉声道,随即又补充一句,\"之后,我想去太子府拜访一下我那聪明的侄儿。\"
方政虽然心中惊讶,但面上不动声色地应了下来。
朱棣觐见朱元璋后,便直接前往太子府。朱标收到消息,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四弟难得亲自登门,看来是对雄英很感兴趣啊。\"朱标对身边的贴身太监道,\"去,请雄英过来,就说四叔来访。\"
不多时,朱棣被引入会客厅,朱标已在那里等候。
\"四弟辛苦了,此次高丽之战,多亏你与蓝玉将军齐心协力,为我大明又立下赫赫战功。\"朱标起身相迎,面带微笑。
朱棣见太子如此坦然,心中反倒有些不自在:\"太子言重了,此战能够速胜,实在是多亏了皇太孙所赐的燧发枪威力非凡。若非如此,恐怕我等还要在高丽多耗费些时日。\"
朱标笑而不语,此时朱雄英已经迈步走了进来。
\"四叔!\"朱雄英快步上前行礼,脸上洋溢着真诚的喜悦,\"恭喜四叔凯旋而归,大破高丽!\"
朱棣打量着眼前这位年轻的侄儿,心中暗暗吃惊。朱雄英虽然年纪尚轻,但举止沉稳,眼神清澈而又锐利,全然不像一个普通的少年。
\"雄英,听说那燧发枪是你的发明?\"朱棣开门见山地问道,眼睛紧盯着朱雄英的表情。
朱雄英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答:\"不敢当,燧发枪只是我的一点小小心思罢了。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全赖四叔和蓝玉将军的英明指挥。若非如此,就算有再好的武器,也难以取胜。\"
朱棣听出了朱雄英话中的谦逊,心中的警惕稍微放松了一些:\"雄英谦虚了。那燧发枪的威力我可是亲眼所见,高丽士兵被震慑得不敢向前,实在是战场上的利器。\"
朱雄英微微颔首:\"四叔过奖了。对了,不知四叔可有兴趣看看我最近正在研制的另一样东西?\"
朱棣挑了挑眉:\"哦?又有什么新发明?\"
\"父亲,四叔,请随我来。\"朱雄英做了个请的手势,引导二人来到了他的试验室。
试验室内,几块灰白色的固体整齐地摆在桌上。朱雄英拿起一块,递给朱棣:\"四叔请看,这是我最近研制的'水泥',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
朱棣接过那块物体,仔细端详着:\"看起来似乎并无特别之处,有何用途?\"
朱雄英解释道:\"这种材料混合沙石和水后,能够形成一种极为坚固的整体。用它修筑的城墙和堡垒,比传统的砖石要坚固数倍,而且不易被火烧毁。\"
\"哦?当真有如此神奇?\"朱棣明显来了兴趣。
\"确实如此。\"朱雄英点头道,随即话锋一转,\"四叔此次平定高丽,想必对北方边境的防御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一直在想,若是能用这种水泥加固北方的防线,尤其是京师附近的长城和要塞,必能大大增强我大明的防御能力。\"
朱棣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只是,这种材料若要大量生产,恐怕需要不少人力物力吧?\"
\"四叔所言极是。\"朱雄英赞同道,随后转向朱标,\"父亲,我有个想法。北方边防关系重大,需要既懂军事又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来主持。四叔在北方作战多年,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若由四叔负责监督水泥的使用和边防的建设,必能事半功倍。\"
朱标听出了儿子的用意,微微点头:\"雄英说得有理。四弟,你觉得如何?\"
朱棣原本是来试探这位侄儿的,没想到反被对方看透了心思。朱雄英这番话,既是在恭维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在暗示愿意与他分享新发明的成果,更是在委婉地表达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若太子和皇太孙都这么看重,那我自然义不容辞。\"朱棣沉思片刻后答道,\"只是此事还需禀明父皇才行。\"
\"这是自然。\"朱雄英微笑道,\"等水泥的配方再完善一些,我便亲自向祖父汇报,请他下旨由四叔负责北方边防的加固工作。\"
朱棣本想找出这位侄儿的短处,却被其周全的考虑和大度的胸怀所震撼。他不禁在心中暗自惊叹:这朱雄英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远见和智慧,实在不同凡响!
临别时,朱雄英又拿出一卷画轴,恭敬地递给朱棣:\"四叔,这是我画的北方防线构想图。虽然粗略,但也许对四叔有所启发。\"
朱棣展开画轴,只见上面详细绘制了北方边境的地形,标注了各个战略要点,并用红色标明了适合修建水泥堡垒的位置。这幅图不仅考虑了地理因素,还兼顾了军事策略,显示出绘制者深厚的军事素养。
\"雄英,你......\"朱棣惊讶得一时语塞,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少年,竟能画出如此专业的军事部署图。
朱雄英谦逊地说道:\"图中有不少疏漏之处,还请四叔多多指教。\"
朱棣收起画轴,郑重地说道:\"好,我会仔细研究。若有更好的想法,再来与你商议。\"
送走朱棣后,朱标看着儿子,赞叹道:\"雄英,你今日应对甚妙。你四叔向来心高气傲,你既没有卑躬屈膝,也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恰到好处地给了他尊重和重任,确实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