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兮无奈的摇摇头。
“我无法理解你的升职逻辑,你要一起就一起吧。”
在得到杨若兮的同意后,张勇高兴的要飞起。
“好嘞。”
张勇就是想看看杨若兮迫不急待的跑回来,要跟哪个男人约会。他就想当个电灯泡。反正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来到“一米阳光”酒店,虽然是个小酒店,但杨若兮却特别喜欢这里的环境,因为是常客,酒店的前台见到杨若兮就跟见到老熟人一样打招呼。
“好久不见你来了,这次住几天。”
张勇眼珠子上下翻动着,跟他的心眼子一样乱翻,从酒店前台的话语里,以及杨若兮与酒店前台的熟络程度,张勇推测:杨总经常来酒店跟某人约会,一次还会住几天。
张勇的心里瞬间排山倒海不是滋味,心里的不舒服,反应到语言上。
“杨总,看来你是这里的常客呀,没看出来呀,杨总表面坚持单身,私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嘛!”
杨若兮骂道:“阴阳怪气。”
杨若兮到酒店办了入住,洗漱完毕,便躺在酒店的床上,打开电视机,想搜出陈述推荐给她的那部电影《海上钢琴师》。电视上的电影有限,她只好关掉电视,打开平板电脑,给视频软件充值了一个会员,才得以看这部电影。
正看到兴头上,陈述便打来了电话,问她是否落地西安。
杨若兮将电影调成了暂停键。
“早就落地了,现在酒店看你给我推荐的电影呢,你老啥时候过来。”
“再有一小时就结束了,结束就过来。”
“好的,那我等你啊。”
陈述是在课间学生休息上厕所的时候打的电话,电话打完她还在犹豫要不要回家看一看孩子,她知道孩子这会已经跟奶奶睡下了,她回去也见不到,但是心里还是放心不下。
终于熬到下课后,她打车回了趟家,借着回家取洗漱用品和睡衣的功夫,到婆婆的房间看了一眼孩子。
即使她已经使用了最轻的脚步,还是吵醒了睡觉轻的婆婆。婆婆看她拿着东西,背着包。
便问:“这么晚了你还出去呀?”
“哦,杨若兮来了,叫我过去陪她。”
婆婆的脸立即阴了起来。
“就知道她来了没好事。”
“你怎么能这么说我朋友。”
“哼,说她怎么了,那么大年龄了还不结婚,大半夜的总喊一个已婚的女人陪她一个单身的玩,能陪得了吗?”
杨若兮没有接话,她知道婆婆爱唠叨,但是这种唠叨你是无法改变的,俗话说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婆婆的这种唠叨就像七大姑八大姨催婚一样,在她们那个年代人的观念里,不结婚就是不正常,即便是她们自己在婚姻里过得不幸福,她们也觉得结婚是正常的,不结婚是有问题的。即便她们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给儿子在城里买了一套房,自己还没有机会去住,她们也觉得必须得生个儿子顶立门户。她们的思维源于她们出生的年代,现在也是很难改变。
所以,人和人的沟通,有时候并不是在沟通一件事情,而是在沟通一种思维。
这也就有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名言警句。
陈述来到“一米阳光”酒店,因为敲错了门,敲开了张勇的门。
张勇以为是杨若兮的“老情人”没有来,寂寞来找他,高兴的还到卫生间给头发上打了一点发胶,让头发更有型一点,才打开门。
看到陈述后,张勇愣了。
“你怎么过来了?”
“你跟杨若兮一起过来的吗?你们俩住在一起了?那我还过来做什么?当电灯泡啊?早知道你们就不要叫我来呀,差点坏了你们的好事。”
张勇本以为杨若兮要会的是一个男的,没想到是陈述,他知道陈述是杨若兮的闺蜜,顿时爱乌及屋,对陈述态度也友好了许多。
“你不要误会,她住在隔壁房间,我是和她一起出差回来,就住在同一个酒店了。”
“你不是西安人吗?你也跑来住酒店啊?”
“看来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我们什么都没有,你不要误会。”
“你们这瓜田李下的,能让人不误会吗?”
两人在外面的说话声,犹如争吵声般,引来了杨若兮。
杨若兮打开门看到是陈述与张勇在说话。
陈述连忙摆手:“不,不,不,你别误会,我跟他什么都没有,我敲错门了。”
杨若兮埋怨道:“这也能敲错,不知道你给学生讲题会不会错?”
陈述笑笑:“两码事,给学生讲题当然不会出错了。”
杨若兮一把将陈述拉进门,对着张勇说:“看什么看,滚回去睡你的觉。”
张勇嬉皮笑脸:“少东家,小的遵命。”
说着关上了门。
不过看到杨若兮见的“老情人”是陈述,心里舒服多了,顿时困意来袭。
杨若兮约见陈述,是有一肚子的真心话要跟陈述说,她虽然在职场叱咤风云,但职场上的人情关系淡漠,她并没有知心的朋友,她最好的,能说心里话的,也就只有陈述。
陈述最近课多,上了一天的课,真是瞌睡盼着枕头,头刚放到枕头上,就睡得跟死猪一样。杨若兮虽然非常失落,但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睡。
陈述一边睡还一边安慰杨若兮。
“我稍微眯半个小时你叫醒我,好久不见了,我也有好多知心话要跟你说。”
“你睡吧,睡醒咱们再聊,睡半个小时哪够啊。”
没等杨若兮说完,陈述就已经睡得跟死人一样了。
杨若兮只好打开平板,继续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看完,夜深人静,她看得十分投入,最后还投入了感情,只见她眼泪哗哗流着,将一块毛巾都擦湿了,还无法抑制心中的难过。尤其看到“1900”最后与船同亡的时候,她甚至哽咽出了声。
哽咽声吵醒了陈述。
“大半夜的,你披头散发的哭什么,吓死人了。”
“1900死了。”
“谁死了?”
“1900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