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叡似乎不在意图表到底是谁做的。
随随便便赏赐了些银两后,他很快问其余官吏辖下情况。
知道赵叡不喜废话,被点到的官吏都是挑重点说,一句溜须拍马之词都没有。
这让在沧河省杀了不少官吏的赵叡,戾气大减。
而图表的确直接反映了各府情况。
赵叡拿着图表,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心里也是明镜一样。
苏润出主意,萧正干实事,上面还有个宋修齐盯着,这让青阳府今年各项数据极其亮眼,引的赵叡都不由多问了两句。
萧正抓住机会,言简意赅将今年情况一一说明:
从化肥推广、果树移栽,到果醋官坊投入运营,几月时间,已所得不菲;
从赈济流民、以工代役,到百姓落户,人口大增,尽显繁华之象;
连铺桥、修路等工程初见成效,都一一禀明。
而其中牵扯到苏润的部分,萧正效仿宋修齐,以‘学子’二字带过。
赵叡听得连连点头,不住夸赞。
萧正见状,心知自己在太子这里顺利留下好印象,也是心满意足。
青阳府珠玉在前,轮到其余地方,自然就索然无味了。
赵叡继续听了两个地方,就没了耐心。
他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打发众官员回去休息,又留下了宋修齐和柳玉成陪他看上计。
等其余官吏一走,冷云守着门口,谢天恩端来点心茶水。
赵叡润了润嗓子,才开口问道:
“宋侍郎,玉泉六子这几月学识如何?尤其那苏润,你将他的事情仔细说来。”
赵叡先前是惜才,但主要关注点还是在赈灾和查案上。
直到方才听萧正一说,他才知道原来连果醋坊和化肥都是苏润的主意。
这让赵叡生出买椟还珠之感。
宋修齐自从知道太子有意重用六人,便命人将他们查了个底朝天。
此时,也将自己知道的,有关苏润之事一一说来。
连带着六人每日在府学做什么,成绩如何,打算参加来年乡试,都一并说明。
末了,还补充道:
“六人学业进步很快,几日前又看了清河各府的账簿,想来乡试不足为虑。”
“且为首的苏子渊圆滑机智,其余人也肯下苦功。”
“一年后,会试应该也有希望。”
宋修齐也不是胡乱说话,哄赵叡安心。
而是六人的运势,的确不错:
能进府学,就已经甩开了不少读书人;
接触政事,更是多少文人梦寐以求的;
还有太子暗中护着。
大炎立国百年,头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苏润隔三差五弄出些好东西,六人自己又肯拼。
宋修齐为官二十载,敢打包票:
只要六人不自己作死,前途一片光明。
哪怕他们乡试、会试成绩平平,但只要能挤进殿试,那日后便是坦途了!
殿试,除了拼学识,就是拼得不得圣心。
别人尚且要琢磨,六人却早早就有了。
“你如何看苏子渊此人?”赵叡追问。
事到如今,赵叡当然知道,玉泉六子的主心骨就是苏润。
其余几人或许有能力,但更多也是乘了东风。
宋修齐闻言,仔细想了想,折中而谨慎的回答:
“依臣之见,此子外圆内方,心中自有丘壑。”
“但毕竟年纪尚轻,正是满腔热血报国志之时,遇事只怕还是冲动,不能隐忍。”
柳玉成对此也很赞同。
毕竟,若苏润不冲动,他当日也不会被救。
与其说这是苏润的缺点,不如说这个年纪的少年,都是这么意气风发。
因此,宋修齐话落,柳玉成也玩笑似地接了一句:
“那苏子渊机智伶俐,胆识过人。便是真遇到有人为难,说不准还是别人吃亏得多。”
想到上次遇险,苏润竟拿恶民扰乱杀手视线,柳玉成就忍不住猜想:
那救灾书上,用杀贪官来平息百姓怒火,稳定民心,只怕也是此子的手笔。
柳玉成这么想,就也如实说了。
赵叡失笑:
“《维摩诘经》有言: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倒与此子颇为相衬。”
若换了别人为求存而将俘虏推出去,赵叡定然觉得这人品行有缺。
但换了苏润?
不知是不是先入为主,竟觉得此子有自保之力,自己也能放心些。
谢天恩前来奉茶,笑着恭维:
“殿下英明!”
“为官之人,只要效忠皇室,心正,能做好事就够了~”
“不管正法还是邪法,只要不过分,得益的终归是百姓~是朝廷~是大炎~”
赵叡笑着摇头,把这页掀过:
“罢了!”
宦海浮沉,哪个官员真的干净?
他身为东宫太子,不也刚判了数百人斩首,难道他就敢说其中没有无辜之人?
苏润之举虽说起来于名声有碍,但能顾全大局,还不牵连无辜,已经是两全其美了。
他又何必锱铢必较呢?
好生护着此子成才,为国效力,才是正事。
半夜,谢天恩代太子往萧正府邸走了一趟。
******
翌日一大早,天还没亮,赵叡就带着宋修齐、徐飞等人一并回京了。
等孔邦收到消息赶来的时候,赵叡连影子都不见了。
只有周冀留在府衙,将太子令旨转交给孔邦。
清河省和沧河省经此一事,折损了不少官员。
年假在即,全靠户部派遣也不现实。
赵叡便将地方上原本还算能干的官吏,进行了拔擢。
其中,就包括苏丰和萧正。
苏丰被拔擢为正七品农官,负责清河省来年推广化肥之事。
萧正也如愿成为青阳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