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宏眼前一亮:“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能不能给我详细介绍一下?”
接下来的几天里,村里的救灾和安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公房很快就整修完毕,受灾村民搬了进去。虽然条件简陋,但至少有了遮风挡雪的地方。
县里的救灾物资也陆续送到,每户受灾家庭都领到了足够的被褥和生活必需品。
村里还组织了几个炊事班,专门为受灾村民提供热食。
一周后,当初的慌乱已经完全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有序的重建规划。
周国宏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始讨论来年的重建计划。
“按照县里的新标准,咱们可以建设更加牢固、舒适的农村住宅。”
周国宏展示着从张主任那里得到的设计图,“这种房子不仅结构坚固,而且保温效果好,还预留了自来水和电气化改造的空间。”
老支书刘根生看了设计图,点点头:“这房子确实不错,但成本肯定要高一些吧?”
“是要高一些,”
周国宏承认,“但县里有补贴,而且我们可以集体采购材料,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这种房子能住几十年,是长久之计。”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新型设计,并决定成立重建小组,由周国宏牵头,负责规划、采购和施工监督。
在接下来的冬天里,村里人没有被大雪和灾难击倒,每天都有村民自发地去看望受灾家庭,送去食物和慰问。
年轻人们组织起来,轮流为老人和孩子提供服务,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
周国宏更是起早贪黑,一方面忙着协调救灾资源,一方面筹划着来年的重建工作。
他多次前往县里,与建筑专家探讨设计方案,与供应商谈判材料价格,为村里争取更多的支持。
元旦那天,村里组织了一个简单的聚会,所有村民都被邀请参加。
在村委会的大院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谈论着来年的计划。
“我听说新房子要分三种类型,适合不同家庭。”
“是啊,周总考虑得真周到,老人家庭的房子都设计了无障碍设施。”
“最重要的是结构牢固,再也不怕大雪了!”
席间,王大爷站起来,举起杯子:“我要敬周总一杯!要不是他带领大家及时救援,指不定我们老两口就要去见阎王了。更别说后来的安置和重建计划,都是周总操心的。我王老汉今天在这里,向周总和全村人表示感谢!”
所有人都举起杯子,向周国宏致意。
周国宏有些不好意思,站起来回应:
新年伊始,重建工作的准备已经基本就绪。
材料供应商已经确定,设计方案也已经定稿,施工队伍也在组建中。
周国宏计划在开春后立即启动建设,争取在夏收前完成主体工程。
这次雪灾虽然造成了损失,但也加速了村里住房条件的改善进程。
按照新的规划,不仅受灾的几户人家会获得新房,村里其他危房也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改造。
这是一场始料未及的灾难,却也是村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通过这次集体抗灾,村民们不仅收获了新房子,更收获了团结互助的精神财富,这将成为村庄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周国宏站在村头,望着远处皑皑的白雪,他相信,经过这次磨难,村里一定会变得更好,村民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春天来临的时候,周国宏按照计划开始了震后重建工作。
材料早已准备妥当,施工队也组织好了,就等着天气转暖动工。
三月的一天,县里突然来了通知:要在全县推广“农村经济多元化”,鼓励发展乡镇企业。这个消息一下子在村里引起了轰动。
“乡镇企业?那是什么东西?”
村民们纷纷议论。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田里刨食,对企业这个概念还相当陌生。
周国宏从县里带回了一沓资料,仔细研读后,召集村干部开会讨论。
“这是个机会,”
周国宏对大家说,“国家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还有配套的扶持资金。如果我们能办起企业,不仅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能解决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可是我们村能办什么企业呢?”
老陈疑惑地问,“我们这什么资源都没有,又没技术,能干什么?”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
周国宏说,“我觉得可以从我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村盛产水稻和小麦,为什么不尝试办个小型加工厂?比如米厂或面粉厂,加工自己的农产品,还能服务周边村庄。”
“这主意不错!”
刘根生点头赞同,“咱们村的粮食一直是卖原粮,价格低。如果能加工成米或面粉再卖,肯定能增加收益。”
“但问题是,办厂需要资金、设备、技术,我们哪来这些东西?”
村会计李大山问道。
周国宏笑了笑:“这正是我要说的重点。县里现在有专项资金支持乡镇企业,我们可以申请贷款。设备方面,可以先买二手的,降低成本。至于技术,我们可以请县粮食局的技术员来指导,或者派人去学习。”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尝试办一个小型米厂,主要加工本村和周边村庄的稻米。
他先是去县粮食局了解米厂的基本情况,然后又去农业银行咨询贷款事宜,最后还去邻县考察了几家已经运行的乡镇米厂。
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规划,周国宏制定了一个可行的米厂方案:总投资5万元,其中3万元申请县里的支持资金,2万元由村集体筹集。
厂址选在村西头的一块闲置地上,初期规模不大,主要设备包括一套碾米机组和简单的包装设施。
方案提交给村民大会讨论时,大多数村民都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疑虑:
“万一亏本了怎么办?那可是村里的钱啊!”
“我们没做过这行,能行吗?”
“外面的大米厂那么多,我们这小厂能竞争过人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