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此以往,吏员还有办事的动力么?
宋讷方才说,国子监诸生去了各地“没有帮手”的原因就在这里。
吏员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疯了?为了国子监空降的官员得罪本地士绅地主?
但朱元璋这一手“吏转官”,直接给了各地吏员成为官员的机会。
各地原本浑浑噩噩的吏员,还不抓紧机会,拼命地办事儿,争取将新政推广做出成绩?
哪里的黄册、鱼鳞册编纂得快,哪里的“摊丁入亩”推行得快,哪里的官员、吏员就能获得升迁。
这便是李善长在信件中,给朱元璋提出的解决之策。
国子监诸生与各地吏员联手,成为朱元璋“皇权下乡”的爪牙,新政自然得以推行。
吏部尚书李信当即说道:“陛下,吏员岂能成为官员?那些吏员大多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若他们进了官员之中,会令各地政务混乱,民不聊生,请陛下收回成命!”
吏员转官员,会直接挤压原本官员体系内其他渠道上来官员的晋升空间。
郭允道等官员怎么可能答应?
朱元璋挥挥手,浑不在意。
“李爱卿莫着急,咱还没说完呢,这乡官有上限,只到九品,便不会再晋升。”
“虽只有九品,但依旧是录入朝廷官员名单之中,除此之外,乡官除了可以由吏员晋升担任,还可以由解甲归田的军卒担任。”
“其中,还有一部分就由各地的官员家中正在候补的子弟担任!如此一分为三,各有各的公平。”
吏部尚书李信傻眼了,因为朱元璋这后面的处理,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厉害。
一则,限制了乡官的品级,让乡官有体面,但不会动摇如今的官僚体系。
二则,朱元璋还给解甲归田的军卒留了一条路,直接兼顾了武勋集团的利益。
三则,如今天下官员之中,有不少子弟都在赋闲,就等着官员出现空缺,他们去填补。
但官职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前任不死,你怎么去填补空缺?
朱元璋设置的乡官,给了这些赋闲在家的子弟一个机会,乡官也是官,总比在家一直等着好吧?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朱元璋两条新政,从政策层面直接解决了“皇权不下乡”的问题,以及文武官员阻拦新政的基础。
洪武十一年,四月,朱元璋的新政在各地开始推广,国子监的监生亦奔赴各地。
大明,河间府,枫桥镇。
“诸位父老乡亲,今陛下明发圣旨,恩德遍布天下,要重修鱼鳞册、黄册,推行新政!”
枫桥镇中心,一年轻的吏员正口若悬河,身边还悬挂着一公文告示。
百姓们围拢在四周,有人说道。
“小刘先生,这重修鱼鳞册、黄册的事儿我们可都听说了,万万不能配合。”
“对对对,谁家配合了,以后多收他家的赋税,我们一年忙到头赚不了几个钱哦。”
“就是就是,听说陛下推行的啥新政,赋税比以前多一半呢,傻子才重修。”
刘正德闻言哈哈大笑。
“诸位,我刘正德从小就是长在枫桥镇的,还能骗诸位不成?告诉你们,重修鱼鳞册与黄册,就是为了确定咱乡亲们的名下田产。”
“赵叔,您家里有水浇田七亩地,您村子里那张财主,有水浇田五十亩,您两家一年到头交的赋税,却是一样多的对不?”
满脸皱纹脸色黑红的老农户点了点头,有些木讷地说道。
“是啊,年年都是这么交的,我家有六口人,他家也有六口人,新政不还是要多交税么?”
“非也!非也!”刘正德挺直了腰杆子,道。
“今日咱县里面来了一位大人,直接从金陵国子监来到咱们这里的,人家受陛下圣命而来。”
“大人说得清楚明白,田地多的多缴纳赋税,田地少的少缴纳赋税,赵叔,以后那张财主家每年缴纳的赋税,就是您的七倍多!”
“还有,您田地少,缴纳的赋税会重新调整,不会像从前那般多了。”
啥?老农户赵叔浑浊的眼珠子慢慢地亮了。
“刘家老大,你说的是真的?还有这种好事儿?”
刘正德点了点头,环视四周。
“那可不?陛下金口玉言的还有假?诸位乡亲,再有几日,国子监的大人就会开始编纂黄册、鱼鳞册。”
“咱们枫桥镇人不能落下,我家,还有我叔伯兄弟家,会第一批参与黄册鱼鳞册的编纂!”
四周的百姓听了一阵窃窃私语。
“这事儿靠谱么?别上了鱼鳞册跟黄册,再加赋税?”
“咋可能?刘家老大这孩子读过书,又是咱们枫桥镇人,还能坑害咱们?”
“对对,而且他们刘家第一批配合京城来的大官编写那什么鱼册子,坏不了的。”
“我得赶紧回家跟当家的商量商量,这是好事,大事!”
……
河间府枫桥镇的事情,在大明各地不断上演,曾经那些摆烂的吏员,都为了成为乡官,拼命宣传新政。
就拿枫桥镇刘家来说,是家境殷实的家族,送儿子刘正德读书、当吏员。
当吏员为衙门办事,说出去很风光,但其中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晓。
吏员不比官员,在人家当官的面前低人一等,还看不到晋升的任何希望。
如今,朱元璋施恩于天下吏员,他刘正德终于有了成为官员的机会,即便那是个九品的乡官,也是官!
有了官职之后,刘家也算得上是“官宦之家”了,这是无比荣耀的大事!
别说推行“摊丁入亩”新政,他刘家要多缴纳赋税,就算是将家财割舍出去一半,刘家也不含糊!
新政的威力就在这里,让大明基层的士绅力量出现了分化,使得各地吏员无不尽力办事。
刘正德乃是本地人,他说的话自然有人相信。
由此,大明境内的新政,得以快速推行下去,从四月到七月份,两册编纂的速度惊人地快。
两册编纂进展顺利,朱元璋的心情格外的好,不过很快,又有新的麻烦出现了。
金陵,皇宫,武英殿。
“湖广、河南、山东、江西、福建五省,这个月陆续发生民乱,暴民冲击府衙,抗击两册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