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思想的广袤星空中,物质及其存在形态始终是一个熠熠生辉的核心议题,它宛如一座深邃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不懈探索。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现代的科学实证,物质的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存在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以下将对物质及其存在形态进行细腻而详尽的阐述。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一)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问题
当我们凝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便会油然而生:究竟是思维先于存在,还是存在先于思维?这是哲学领域的第一性问题,它犹如一场思想的拔河比赛,将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阵营。
那些认为思维是世界本原的哲学家们,他们秉持着一种观念,即意识、精神或理念是构成世界的基石。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着名的“理念论”,在他看来,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对理念世界中完美原型的模仿和投影,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实的存在,而我们所看到的具体事物则是虚幻的、不完美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思维的主导地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由人类的思想和精神所构建的。
然而,另一派哲学家则坚定地站在存在的一方,他们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这种观点虽然简单质朴,但却开启了对物质世界本原的探索之门。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存在是世界本原的观点。科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结构,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的第一性地位。
(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同一性问题
在解决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之后,另一个关键问题接踵而至:我们的思维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这就是哲学上的同一性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一些哲学家持怀疑论的态度,他们认为人类的思维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感官的局限性、语言的模糊性以及认知能力的有限性等,因此我们无法真正地把握世界的本质。例如,不可知论者认为,在我们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只能通过感官和思维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表面现象,而对于世界的真实面貌却永远无法触及。
然而,更多的哲学家则对思维的认识能力充满信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虽然这种映象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但通过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逐渐接近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例如,牛顿通过对天体运动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也证明了人类的思维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
二、哲学划分
(一)基于不同回答的哲学划分
哲学的发展历史就是对人类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断追问和解答的过程。根据对世界本原、世界是否可知、世界怎样存在以及社会历史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划分为不同的流派和形态。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由精神所创造的。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者相信人类能够通过思维和实践认识世界的本质,而不可知论者则对人类的认识能力持怀疑态度。在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又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观点。辩证法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世界变化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孤立、静止地看待世界,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此外,在社会历史基本问题上,存在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心史观则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精神的作用,否认了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影响。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它是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最初探索和思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试图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他们将世界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元素,如水、火、气等。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这种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直观性,但它将物质简单地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缺乏科学的理论论证和抽象概括。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近代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为依据,将物质归结为原子等微观粒子,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再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然而,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即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它用机械力学的观点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同时,它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对物质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概念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物质观上的重大变革。它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物质与物质范畴
(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这意味着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例如,在我们尚未发现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之前,这些星球就已经客观地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即使没有人去观察和研究它们,它们依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和发展。同样,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山川河流的形成、气候变化的规律,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自发地进行的,不受个人意识的影响。
物质的这一特性是区分物质与意识的关键所在。意识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它依赖于物质的基础和刺激。而物质则是一种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性。正是由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才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可靠的基础和依据。只有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我们才能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四、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一)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从宏观的天体运动到微观的粒子运动,运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如,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是一种宏观的机械运动,它使得地球上的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在微观世界中,原子、分子等粒子也在不停地做着热运动,这种运动决定了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体现了物质的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以及社会运动等。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反映了物质世界的不同方面和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例如,生物运动是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遵循着生命活动的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它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运动和静止
在探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时,我们还需要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空间上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例如,当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时,以汽车为参照系,我们是静止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系,我们则是运动的。又如,一栋建筑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可以说它是静止的,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自然环境的侵蚀、材料的老化等因素,它实际上也在发生着缓慢的变化。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之,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则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三)物质运动与时空
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时间的存在使得物质世界呈现出先后顺序和变化发展的历程。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的流逝来记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个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界的季节更替等。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它具有三维性和可度量性。空间的存在使得物质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展开运动和分布。例如,我们可以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等空间特征,也可以通过空间坐标系来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密不可分。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就无法存在和表现;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它们是通过物质运动而得到体现和认识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深刻地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它表明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会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和状态而发生变化。
五、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实践
(一)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区分
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是物质世界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变化,它是不依赖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自然存在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无意识性等特点。自然规律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内在规律,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能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而不能随意改变它们。例如,万有引力定律支配着天体的运动,生物进化规律决定了生物的种类和发展;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也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们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社会存在则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物质存在形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存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等特点。社会存在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变革和发展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二)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尽管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自然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依赖于自然存在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我们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水源、能源等资源来维持生命活动;同时,自然界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气候、地理条件等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产生影响。
社会存在对自然存在也具有反作用。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改造了自然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和生态环境。例如,人类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农田等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和生态环境;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人类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实现了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同时,实践也促进了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