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华夏古代四大农书之——《王祯农书》,一个农业机械学家的百科全书!
《王祯农书》是华夏古代四大农书之一,曾被国外农学专家誉之为华夏古代最有魅力的一部农书。《王祯农书》就是以作者王祯命名的。
王祯,字伯善,为元朝初期东平路泰安州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曾出任泰安州教授,元成宗元贞元年,即公元1295年任旌德县尹,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转任永丰县尹,他在此期间完成了基于古代农业知识、全面论述当时农业生产的着作《王祯农书》。
这部农书集结了南北方的农业知识,并详细绘制了“农器图谱”。
《王祯农书》在四大农书里最为系统全面,不仅记录了华夏北方的农业情况,还详细介绍了南方的农业体系,最早提出了华夏的农业体系。】
“父皇,您瞧瞧,我就说了我的方法管用吧!”刘启兴奋的对汉文帝说道。
元朝是什么朝代来着?好像是外族人的朝代吧?不管了,反正是个离我大汉很远的朝代,所以孤的想法才是第一人。
汉文帝呵呵一笑,“我儿真厉害呢!”
这么简单的方法怎么可能没有人想不到呢,我中夏历史几千年,多少能人俊才不断。在此之前没人去画农图,可能是作者的画技并不咋地。
刘恒如是想到。
至元年间。
大元皇帝兼蒙古帝国大汗的忽必烈也对王祯的上榜感到惊讶,这个优秀的农书出现在唐朝宋朝他都可以理解,却怎么也没料想到会出现在他大元。
作为自幼修习汉家文化的皇帝,忽必烈自然知道皇帝的功绩里也是有修书修史这一项的。
这下,谁还敢私下议论他蒙古人当不了正宗的中夏天子呢?
“没想到堂堂的四大农书居然有一本出自我大元朝,好啊,很好!”
“朕要重重的赏赐这个姓王的汉人!”
【王祯所生活的元代非常重视农桑,不要以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出身就不知道耕地的重要性了。
忽必烈接受臣下的建议劝课农桑,不仅设立专门的农业机构劝农司,向全国派遣专门进行农业管理和督导的劝农官,并且把农业生产发展的好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朝廷时常发布劝农的诏令,官员也经常撰写与农业相关的诗文,这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而且也为农学类书籍的编写、刻印创造了良好氛围。
《王祯农书》中各卷目都反复强调政府劝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主张官府应该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和鼓励百姓做好农桑工作,这既是元朝从游牧王朝向农业国家调适的大势所趋,也是王祯个人为官成长经历的真切体会。
这本长达13万字的农书,除了文字记载外,有五分之四的内容以图表形式展现,详尽呈现了当时的农耕工具。
王祯出生在山东,后来曾在安徽和江西担任地方官员。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也去过富庶的江浙一带。
在任职期间,他一心为民,办实事,用自己的俸禄兴办学堂,鼓励当地的士绅捐资助学。
他关心民生,针对夏季河流易泛滥的问题,组织人力修建河坝,并带来一些先进技术应用于当地。
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他真心实意地想为民办实事。有一天,王祯召集家仆:“今天把库房里的农具拿出来,咱们一起去干活。”
家仆们都感到惊讶,因为其他官员忙完政务后休息的时候会去会见当地的士绅,而王祯却要亲自下地劳作。
原来,王祯心中早有计划,他觉得西面的一片空地荒废可惜。
他亲自率领家人和家仆动手挖掘了一个池塘,后来家人才知道他打算种植莲藕。莲藕种植简单方便,头一年种植后,下一年只需适当维护就能获得丰收。
他还在池塘里撒下鱼苗,表示等到秋天莲藕收成,鱼苗也能长大,这样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帮助穷人。
王祯从小就明白农业的重要性,多年来他不仅精通各种农书,还亲自动手参与农活。
他规划了一片空地,将中间用于种植水稻,周围则种植了桑树。
有了桑树,便能提供足够的食物给蚕宝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
此外,水塘边上还种植了枣树和木棉。他还邀请一些农户来参观,向他们介绍套种的优势,既方便用水,又能年年获得丰收。】
“这倒是个人才啊!”刘邦被天幕上示意的王祯自给自足的一套小生态链给震惊住了。
乃公当时在泗水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简单又聪明好用的点子呢!
“如今大汉处处捉紧,着实困难,就连宫中用度都要时常缩给,今日一见王公妙计,让乃公心里忽然一亮啊!”
吕雉白了一眼刘邦,冷漠道:“你是想让你的那些小孩吃不饱饭而瘦骨嶙峋?还是想让你的嫔妃走不动路瘦脱了相?”
“怎么?是想拿我和太子缩给?”
“堂堂大汉的皇帝,富有四海,难道还供养不了一个未央宫了!”
“你!”刘邦被吕雉这么一噎,迷糊糊的酒意也没了。
老男人就不能有一点少年的趣味吗?没劲没劲,这女人真是越老越严肃了。
刘邦嘟着嘴有些不满,赌气似的把自己的酒盅扔出去,随即用手紧了紧背后的锦裘裹住了全身,非常干脆的直接躺在了软榻上。
......
元朝
“聪明!真是一位妙人啊!”忽必烈赞道:“若是我大元的百姓都能学会王祯的这一套方法,那我大元也算是人人自足的大同世界了吧!”
【在他政务空闲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要着述一本概要性的农书,以便帮助普通民众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
他深知农作与其他职业不同,必须准确把握时机,按时播种才能取得丰收。
此外,还需留意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种植的农作物也各不相同。在他的作品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性。
《王祯农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306幅插图,绘制了105种农具。这些图的绘制工作相当繁琐,绘图者不仅需要熟悉农具,还须具备机械绘画的基础。
王祯对待工作十分认真,撰写《王祯农书》时,参考了许多古代知识。
古代的农书大多以文字记录为主,图示较少。
为了记录当时的农耕农具,他进行了咨询和考察后,制作出了复原图。
他在书中强调,从事农业劳作也需注重效率,若没有适用的工具,生产力将无法提升。
这些插图清楚地展示了当时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许多半机械化装置。
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的革新家,还是一位诗人。
虽然北宋时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还行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这项发明直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广,当时仍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术。
这种方法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所刻雕版一旦印刷完毕大多废弃无用。
王祯为了使他的农书早日出版,就寻思新的好用的印刷方法,于是他就在毕升那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搞起了木活字印刷的试验研究,嘿,还真就让他成功了!
我们先来说当时他在旌德担任官职,当地的雕刻业十分发达,雕刻工匠也众多。王祯发现当地的木材,如枣树、梨树和银杏等,又多又优质。
而胶泥印刷需要烧制,较为繁琐,因此他尝试使用木雕刻印刷。后来,《王祯农书》的附录中就记录了当时的“木活字印刷法”。
这种简便的印刷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被激光照排技术所取代。对于王祯来说,《王祯农书》是一个真正的“副产品”。
转轮排字法,是王祯的另一发明。他发现木活字在拣字过程中,几万个木活字一字排开,人们穿梭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设计制造了转轮排字盘,从而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
王祯在机械设计上颇有造诣。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
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农器图谱”中。
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风,改为类似风箱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项复制和改革在华夏古代冶铁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祯农书》的内涵之丰富,可以称之为体现农本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书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农学理论,而且图文并茂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涵括完备农业知识的百科全书,标志着元代的传统农学达到了新的水平。
该书付梓之后,立刻引起世人的关注和追捧,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元朝官方主持编订的《农桑辑要》。】
孔明手中的笔都没有停下过,众人也屏息观看着天幕,并时不时的瞥一眼孔明的进度,一个人都不敢出声,生怕打断了孔明集中的注意力。
“呼!”当天幕最后一个字说完后,孔明也终于在片刻后停下了自己手中的笔。
“军师,可是全都记录下来了?”刘备开口询问道。
“主公,我可不只是全部记录下来了,”孔明舒缓了下发酸的手指,道:“天幕那木活字印刷术的道理示意图,还有天幕之人改进的其他方法,都被我画下来了!”
闻言,刘备神情十分兴奋道:“孔明真乃我之如鱼得水也!”
......
元朝。
“我大元居然还能有如此大才遗落在地方做一个小官!”王祯的本事展露的越多,忽必烈越是看的心痒难耐,急迫的想要赶紧看看自己的这位大才。
“一个农学家,不但会印刷之术,还会改进农械,最重要的是,此人以一人之力编写的农书居然比我大元朝廷编纂的农书还要好用!”
忽必烈没有感到羞耻的意思,朝廷修的农书质量肯定是不错的,上面的不说皇帝,诸位相公们也不是好忽悠的。
所以,王祯编写的农书能被世人认可,比朝廷主持编纂的农书的认可度还要高,更说明了他的能耐。
“区区一个九品的小县令实在是太屈才了!”
“朕要让他做我大元朝新的工部尚书!”